分享

“雪夜访戴”的故事是怎样的?

 晦峰廊 2019-12-24

  子猷访戴

  首先说一下此二人之生平。

  王子猷,字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晋书》本传说他“性卓荦不羁”。弃官东归,退隐山阴。

  戴逵,东晋著名隐士、艺术家,字安道,谯郡人(今安徽亳州市)。精于雕塑、绘画、音乐。

  故事是这样的,王曾居山阴。一夜下雪,他从睡眠中醒来,忽然间想起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连夜乘小船前行。经过一夜,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王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这就是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出处。

  这则故事首先说明王是一个极其不羁,豁达之人。思想独立,可以随心所欲,亦可无欲无求。

  唯心一点说说这则故事的内在意义。王一时兴起访戴,连夜而往,可见二人关系不一般,同样也说明王行事之随意。之所以随意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思想独立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是自由的。至门口而不入,兴尽也!何以不见人而返回,这就要搞清楚他所谓的兴是何意。兴,兴致也!所谓一时兴起,也可以说是一时心血来潮,就想去见见朋友,结果路途遥远,一路走来突然觉得没必要相见了,也就是相见他的念头没那么没那么浓烈了,甚至没有了。既然不想见了,何必再见,不如返回。唯心点说可以解释为,我心里是想来见他的,我也遵从了内心的召唤,行动了。可是过程之中却发现心慢慢不那么想了,既然想的时候遵从内心,不想的时候也该遵从内心。了解尊重内心的感受无疑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人格。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一定值得效仿。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他那般来去自由的身份和能力,更很难有他的不羁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一时兴起就付诸行动的现实意义并不理想。容易半途而废,或者遭遇悲惨,都是有可能的。人还是有点定性比较稳妥。雪夜访戴这则故事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人有时候不一定明白自己的内心。就像王一样,他可能出发之前没明白自己的心兴。起初可能自己也以为是想去见戴的,走着走着却发现并不一定是,可能更真实的兴致是出访的过程。并不一定是见人。这就好比一个朝圣者,一路苦行前往西天,结果走走又回来了。也许他是顿悟了,修行的目的不一定非要见到佛祖,心诚了,做自己该做的事也是很好的修行。做了佛该做的事,和见到佛没有本质区别。

  综合来说,人要有独立思想,也就是自由。尊重内心的感受。做人做事不一定非要到达目的不可。过程才是真正的人生体验。有兴趣就做,没兴趣了就歇歇。虽然这样的思想有些消极,但是对于疲惫不堪的人来说,歇歇也未尝不可,兴许是好事。尊重内心的召唤无疑是最容易让自己快乐的行为。所以这很重要。如果想要快乐的话。当然必须与自身能力和现实条件相结合。饭都吃饭不上,你想出海游玩,估计不太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