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嵬驿兵变后,玄宗命人为贵妃迁葬,最后得到九字答复

 昵称65561274 2019-12-24

文物之所以称为文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物承载了过去,见证了时间,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时至今日,在冰冷的展览品,文物展示给我们的不再是物体本身,而是生动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是文物的共同特性之一。一件文物不论大小,只要足够独特,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https://www.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窖藏文物展”内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球”。乍看上去,这“小球”通体浑圆,线条饱满,镂空刻花,让人看了很舒服。然而,当你细看,就会发现“小球”除了外观制作精美外,内部也是别有玄机;有两层机环,最里面是半圆形金香盂,盂内盛放香料。“小球”无论怎么摆动,盂内里面盛放的香料也不会泼洒出去,让人啧啧称奇。

这个小球就是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在众多馆藏中显得极为普通而又与众不同。

就体积而言,香囊的确不大,即便是最大的外径也只有4.6厘米。在硕大的青铜器以及陶俑面前,你会很容易忽略他的存在。就工艺而言,香囊通体镂空,外壁用银制,表面布满葡萄花鸟纹饰,显示了不俗的镂刻、錾刻工艺。就机理而言,香囊内外有两层的银制机环以及金制的香盂,各部件之间由铆钉铆接,非常牢靠。同时,内外持环边缘处用活轴衔接,活动自如,从而保证香盂能随重心而变,不致于上下左右晃动发生倾覆。这种和陀螺仪在原理上是一致的。

精美的雕刻、出众的工艺、不凡的机理,都注定这不是一个寻常物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定位在唐代。从香囊身上,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是华美。香囊做工复杂,华丽精美,这符合当时唐人的审美取向。唐朝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注定了唐人包容的一面。这种包容又影响了唐人的审美取向。当时,人们崇尚繁复华美的东西,几乎所有明艳、华贵、富丽的东西,都是人们推崇的对象。

二是融合。葡萄是西域物种,后来引进中国;到了唐初,葡萄已传入玉门关一带;唐太宗灭高昌时,更是将葡萄和葡萄酒技艺都带回了长安。从此,人们品评葡萄都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葡萄味美,葡萄酒又是佳酿,唐人对葡萄有着特殊的感情,乃至延伸出了很多“葡萄文化”。王翰的《凉州词·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个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来自西域的葡萄酒是必不可少。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有诸多外来文化的影子,一定程度上,这是唐文化兼容并蓄、交流发展的结果。

三是故事。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涉及到两个故事。

其一是关于尚书租庸使刘震。刘震是尚书租庸使,负责唐朝中央政府租庸调的征收以及“琼林”“大盈”两个仓库的监管,地位比较显赫。公元783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勤王,在去洛阳的路上发生兵变又折回长安,德宗仓皇出逃,刘震则挑选了比较贵重而又易于携带的财宝出城。这点《唐两京城坊考》有所记载,后人推断这包括香囊在内的宝藏就是刘震埋入地下的。不过此说倒有不少争议,毕竟刘震官位不低,而在正史中并无此人记载。

其二是关于杨贵妃的。唐张祜《太真香囊子》诗云“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这说明杨贵妃平素喜好戴香囊的。马嵬事件之后,杨贵妃香消云陨,但玄宗对她的思念始终不减,乃至重返长安后,命人重返马嵬坡为其迁葬。后来得到的便是“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这九个字。玄宗定拿到了这香囊。香囊是贵妃爱物,必然非同一般,想来与这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应该是一个东西。

大唐盛景已去,美人消失无踪,唯有这香囊能穿越时间,流传至今。而今,我们亦可从中去回溯过往的一切。这里有盛世华章,有战地悲歌,也有凄美爱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