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贵妃用过的同款香囊,向我们讲述着一个辉煌灿烂、经济强盛、文化繁荣的大唐盛世

 钰姐讲历史 2023-06-30 发布于四川

1970年10月5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某收容所里,正在施工基建,突然工人们挖到80厘米深时,发现了一个直径65厘米的陶瓮。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堆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物!

陶瓮西侧还有一个直径25厘米的银罐,同样装满金银器物!

这一偶然发现,令收容所负责人预感到可能挖到了极有价值的文物,于是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陕西省博物馆,省博物馆马上派专家赶赴现场。

经调查得知,陶瓮和银罐是埋藏在活土中的,从已出土文物看,一些器皿并不成套,那么很有可能还有文物埋藏在周围,因此考古队又向四周进行查探。

果然6天后,在发现陶瓮北侧1米位置,考古队探铲时听到了一阵清脆的金属声,大家精神为之一振:“有货!”用手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周围的活土。

终于,第二个陶瓮被挖掘出来了!

此瓮离地面1.3米,形状、大小与第一个陶瓮相近,只是它上面盖着一层银渣。打开一看,满满的一堆金银器物,金盆、金筐、银盘,银碗等琳琅满目,令人惊叹!

据统计,这次两陶瓮和一银罐一共出土了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皿、金银铜钱币、玛瑙、琉璃器、水晶器、玉石等,金器重达298两,银器3900多两。

而就在这批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大名鼎鼎、做工精美的国宝级文物,它就是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自唐后首次于1970年重现于世!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国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旧唐书》提到,当年安禄山反叛,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西逃,途经马嵬坡时,将杨贵妃赐死,就地埋葬。后来唐玄宗从四川重返长安,念及旧情,密令亲信改葬。

但是,当挖开杨贵妃旧冢时,竟发现“玉颜不见”,当初用来裹贵妃尸首的紫色褥子及尸体都已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即“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美人玉颜已逝,香消玉殒,唯香囊犹在。年老的玄宗睹物思人,心情极度凄婉,日复一日,愁苦郁闷成疾,终于在对杨贵妃念念不忘的愁思中死去,死时78岁。

西逃的唐玄宗迫不得已赐死了杨贵妃,只留下《长恨歌》成为感天动地的千古哀婉绝唱。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因这件香囊而变得触手可及、历历在目。

由此可见,杨贵妃所佩戴的香囊就是用金属制成的,因而不腐。当然陕西何家村发现的这枚香囊并非杨贵妃当年带入墓中的那一个,但却也是非常相似的一个。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盛唐古丝路高超雕刻艺术的瑰宝精品,距今1300多年历史,1970年重现于世时人们叫它“熏球”,它在古代是用来燃放固体香料的。

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外形为葡萄缠枝,花鸟相依,纹饰自然婉转,线条流畅,给人圆满、柔软的舒适感,镂空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便于香烟飘散。

香囊不仅外观精美,制作过程繁杂精良,而且它的设计科学而巧妙,它利用了平衡构造原理,展示了极高的设计水平,令现代人惊叹!

香囊外壁银制,通体镂空,呈椭圆形,中部分成两个半球形,一侧钩链勾合,一侧活轴套合。下部球体设同心圆机环,内层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又用铆钉铆接,自由转动。

这样,无论外球如何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因而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在外。顶部又以环链和挂钩,便于挂在车帷幔上或随身佩戴。

因此尽管经历了一千多年,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依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它外观精美、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做工精细,十分不易,它是由1厘米厚的金片反复捶打而成,外壁密密麻麻捶揲留下的痕迹还清晰可见。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体现了我国盛唐工匠的非凡智慧,以及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还体现了盛唐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与思想观念。香囊上葡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寓意五谷丰登,花鸟和葡萄结合寓意吉祥如意,银材质象征着富贵。

再有,葡萄是从西域引进中国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正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的结果,从中我们看到了盛唐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盛唐胸襟开阔,社会包容而开放。

那么,问题又来了,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主人究竟是谁?前面我们提过,何家村出土的香囊并非贵妃身上佩戴的那件,那么何家村遗宝主人究竟是谁仍是一个谜团。

有人认为其主人是唐代尚书刘震,当年泾原兵变,刘震逃亡前将财宝埋在地底,后因反叛刘震夫妇被斩,宝藏从此下落不明。但这段正史未可见,遗宝主人仍待考证。

如今,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窖藏文物展”内。

“何家村窖藏文物展”,还有国宝级文物鸳鸯莲瓣纹金碗、镶金兽首玛瑙杯等,它们向我们讲述着一个辉煌灿烂、经济强盛、文化繁荣的大唐盛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