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古奥难懂的中医病名是否应该规范化、通俗化、大众化?

 北京亚视星空 2019-12-24

中医学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中医病名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为了保持中医学的原貌,中医临床必须重视疾病诊断并坚持使用中医病名。如果采用西医的病名,“西医诊病,中药治疗”,无形中走入了“弃医存药”的怪圈,就是对中医科学性的否定……如果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所以,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朱文锋“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讨论:古奥难懂的中医病名是否应该规范化、通俗化、大众化?

文章认为:“中医病名规范研究,首先应遵循继承性原则,对历代沿用并能说明该病特征的病名,如落枕、儿枕痛、疰夏等,自然应予采用;对约定俗成、虽不能直接说明疾病本质,但已为医家共知的病名,如强中、下疳、喑痱、脏躁、百合病、雷头风等,仍可继续采用;对肺胀、胃缓、大瘕泄、蝶斑疮等、都应加以挖掘,为今所用;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练简洁,见名知义,易于掌握;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上述所列病名,在其作者看来,有的是“历代沿用并能说明该病特征的”;有的是“约定俗成,医家共知的”;有的是需要“加以挖掘,为今所用的”;有的是“见名知义,易于掌握的”;有的则是“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的”。实际上,除了“感冒”“落枕”算得上是众所周知、应该保留的病证名外,其他的病名不要说患者和西医了,就连中医工作人员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道得明呢?像“儿枕痛”这个病名,如果在人群中测试,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知道是“产后腹痛”,反而会认为是小儿后枕部疼痛”呢!

讨论:古奥难懂的中医病名是否应该规范化、通俗化、大众化?

其实,作者自己在该文中也分析了中医病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文中说:“中医病名尤其是内科病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概念的混淆,或称病为证,常将郁、喘、哮、痹、痿等实际病名后缀以证:或证反作为病,视中寒、冒寒、伤风、冒风等证名为病名,从而导致病证不分:或以症代病,把本来只是症状的咳嗽、胃痛、眩晕、呕吐、头痛等主症作为病名进行诊断。其次是名实不符,或一病多名,如痢疾还有肠澼、滞下、大瘕泄等不同称谓:或多病一名,如痰饮就统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种。三是病名的定义欠确切,所指内涵、外延不够清楚。如脚气本为软脚病,但也有指脚痛、脚痹者。四是归类矛盾,一度将“温病”“暑病”等实际为病类概念的名称当作具体病名看待……

讨论:古奥难懂的中医病名是否应该规范化、通俗化、大众化?

由于中医学在我国历史悠久,许多中医病证名称古奥难懂,西医不懂,患者更不懂,致使大多数人以至于除了知道针灸能治疗关节疼痛和中风瘫痪外,并不完全知道针灸还能治疗其他什么病证,这对于拓展针灸的适应证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中医病名已成为中医诊断中的薄弱环节,内科病名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医病名在临床上的正确运用,无形地成为制约中医学发展的绊脚石。

讨论:古奥难懂的中医病名是否应该规范化、通俗化、大众化?

笔者始终认为,中医病名是一定要保留的,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但中医要想走向更长远,只能深度挖掘中医病名,结合现代疾病特征定义规范化使用,要不就该永远的西医诊病、中药治疗了。这点儿可以从日常的病人身上观察到,现在很多病人来看病都不说自己是什么病了,直接就是我是什么什么证。这也难怪,就目前我所见到的很多中医大夫,诊断上写个西医病名,然后后边儿括个中医证型,我自己偶尔也会这样写,写的多了,就不知道是中医什么病了,就只看证型抓药了,每次想到这些总会思考一个问题,中医有标准吗?能制定出标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