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 ADA指南更新!二甲双胍仍居一线,SGLT2抑制剂治疗时机更明确

 中医360 2019-12-24

编者按

2019年12月21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20版于Diabetes Care官网在线发布[1]。基于过去1年来糖尿病领域的诸多进展,2020版ADA指南进行了全面更新,尤其是关于第9部分降糖药物选择流程方面进行了重要修订(图1)。在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中,新指南特别强调心肾获益的重要性,SGLT2抑制剂因而成为重要的优选药物之一。本文将重点对此进行解读。

图1. 2020 ADA指南: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选择流程

一线治疗:二甲双胍仍为一线首选

2020 ADA指南推荐,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起始治疗的首选(A);除非禁忌或不能耐受,二甲双胍应一直持续使用,其他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均应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用(A)。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

2020 ADA指南建议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降糖治疗,综合考虑因素包括心血管合并症、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治疗费用、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偏好等,其中心血管合并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慢性肾脏病(CKD)和心衰。

1

合并ASCVD或高危心血管风险、CKD或心衰患者:无论HbA1c基线水平及目标值如何,联合优选有明确心肾获益的降糖药物包括SGLT2抑制剂或部分GLP-1RA(A)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尽管2019版指南已推荐联合SGLT2抑制剂或GLP-1RA,但其前提是在一线治疗HbA1c不达标时再联用;2020版指南则大大放宽了联用的条件,强调只要是合并心血管疾病,则不需考虑患者HbA1c情况,可直接联合SGLT2抑制剂等优选药物(如卡格列净)。

合并ASCVD及心血管高危人群:包括已确诊ASCVD患者以及心血管高危患者,后者包括年龄≥55岁且冠状动脉、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狭窄>50%,或左心室肥厚患者。

对于合并ASCVD或心血管高危患者,部分GLP-1RA或SGLT2抑制剂(如卡格列净)是指南推荐的优选降糖药,主要基于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的有力证据。以卡格列净为例,CANVAS研究证实其可降低3点MACE风险14%(P=0.02),而且是唯一降低所有组分风险的SGLT2抑制剂(图2);对于确诊CVD的2型糖尿病患者,MACE发生风险显著下降18%[2]。卡格列净是目前唯一FDA批准MACE适应症的口服降糖药:降低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卒中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图2.  CANVAS研究:卡格列净降低3点MACE所有组分风险

合并CKD人群: 包括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60 ml/min/1.73 m2或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30 mg/g的患者,尤其是UACR>30 mg/g者。

2020版指南推荐SGLT2抑制剂(如卡格列净)是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优选联合药物(当SGLT2抑制剂不能应用时再考虑联合GLP-1RA)。CVOT研究提供了一定证据,而肾脏结局研究CREDENCE进一步证实卡格列净可降低肾脏复合硬终点(终末期肾病、血清肌酐倍增、肾脏或心血管死亡)风险30%(图3),显著降低白蛋白尿水平31%,显著延缓eGFR的下降[3]。卡格列净是目前唯一获FDA批准肾脏获益适应症的口服降糖药: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终末期肾病、肾功能恶化、心血管死亡以及心衰住院风险。
图3. CREDENCE研究:卡格列净显著降低肾脏复合硬终点风险达30%

合并心衰人群:主要是指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患者(LVEF<45%)。

2020版指南推荐SGLT2抑制剂(如卡格列净)是合并心衰患者的优选降糖药物(当SGLT2抑制剂不能应用时再考虑联合GLP-1RA),这主要基于CVOT结果。CANVAS研究证实,卡格列净可显著降低心衰住院风险32%[4]

2

没有合并ASCVD或高危心血管风险、CKD或心衰的患者:当一线治疗HbA1c不达标时,SGLT2抑制剂(如卡格列净)是满足多种个体化需求的优选药物

  • 需尽可能减小低血糖风险时
  • 需尽量避免体重增加或有减重需求时

结语

2020 ADA指南强调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降糖治疗。对于心血管合并症患者,包括ASCVD及其高危者、CKD或心衰患者,SGLT2抑制剂(如卡格列净)是独立于HbA1c水平的优选联合药物,可为患者带来明确心肾获益。对于没有心血管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 SGLT2抑制剂(如卡格列净)可满足低血糖风险小、减重等个体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ADA. Diabetes Care. 2020; 43(suppl 1): s1-s212.

2. Neal B,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377(7): 644-657.

3. Perkovic V,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380(24): 2295-2306.

4. Mahaffey KW, et al. Circulation. 2018;137(4): 323-334.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