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松肥皂,老青岛抹不去的记忆!

 绍宜 2019-12-24
青松肥皂,听到这两个名字,带给“老青岛”的可以说是满满的回忆。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青岛市民,大都对青松肥皂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虽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它那种清新的味道,朴实的外表却永远镶嵌在了老青岛的记忆中……直到今天,虽有大量洗化用品可选择,但还是有不少人依然使用着这个老牌子。

青岛生产洗涤用品历史比较早。青岛解放前,均为私营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这些作坊分散在全市的各处,有几十家之多。人手少,规模小,设备简陋,产量低,质量差,基本是前店后场,自产自销。社会上大宗洗涤用品多来自外省市,部分来自国外。

公私合营前各工厂基本情况


青岛解放后,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洗涤用品生产逐步发展,人员有所增加,规模渐大。1956年,在公私合营高潮中,青岛市台西区新华化工厂、华东肥皂厂、青岛崂山肥皂厂、裕生造胰厂、久纶行、复兴工业社6家生产洗涤用品的作坊式的小厂,自愿结合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沿用华东肥皂厂的名称。时有职工120人,资金约2万元,其主要设备是煮皂锅和手工切条机,年销售各种肥皂、香皂612吨。其产品以“模范”牌注册。

1961年,华东肥皂厂与青岛利兴染厂、青岛纺绳厂合并,改称公私合营青岛台西化工厂,工厂分作两个车间,一个在巨野路15号,一个在嘉祥路71号。隶属青岛市化工局,时有职工280人。合并后,规模虽有所扩大,但生产工艺和设备仍无大的变化,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上。为了改变企业面貌,台西化工厂派人到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制皂技术,并自己动手,利用兄弟单位报废了的炼钢炉皮制成三口8立方米的皂化锅,使皂类产品年产量达到1200吨。被誉为“三口大锅闹革命”的艰苦奋斗精神,闻名全市。

1963年1月15日,公私合营台西化工厂改称公私合营青岛肥皂厂,并同时由化工局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同年,青岛肥皂厂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制成一口24立方米的煮皂锅,生产规模有了较大的改观,使皂类产品年产量达到4500吨。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市场对皂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青岛肥皂厂发动全体职工,拆除旧厂房,建起新厂房,土法上马制成卷扬机和12口44立方米大皂化锅,使年产量逐步达到2万吨,此时,青岛肥皂厂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皂类产品专业生产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肥皂厂的生产虽然受到严重干扰,但广大职工坚守岗位,使生产不但保持了连续性,还逐步开始研制新产品。

1980年,青岛肥皂厂生产的“青松”牌肥皂,享誉全国,在山东省经委举办的轻工产品鉴定会上获优秀产品奖,并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

产品目录的背面可以看到厂址的变更,由巨野路15号变为了开平路30号。
1982年9月,位于沧口区开平路30号的青岛造纸二厂撤销,并入青岛肥皂厂,其厂房改建成生产肥皂和膏状、液状洗涤用品车间。到1984年,青岛肥皂厂陆续建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自制各种设备上百台(套),进行了百余项技术革新,使洗涤用品的产量,以每年18.9%的速度递增,为国家积累的资金,可建成相同规模的肥皂生产厂23个。同年,青岛肥皂厂进行了全面整顿和体制改革,经济核算由一级改为二级,企业自主权有所扩大,产值大幅度上升,花色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万里香”香皂、“佳音”护肤香皂、“青松”复合肥皂膏、“青松”丝毛净,“明”字牌餐具洗净剂和婴儿香浴液等,获山东省新产品奖和科技成果奖。“万里香”牌香皂还列入全国优质产品行列。“琥珀”牌香皂则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到加拿大、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60年代青岛购物证,其中可见购买肥皂也需要凭证审核。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青松肥皂限量供应,每条三毛六,要凭票去商店购买。整条买也行,买半条也可以,售货员用刀子或麻绳从中间截断。在各大澡堂里,工作人员将每条青松肥皂切成18块,每块三分钱。刚出厂的青松肥皂是乳白色,质地较软,按照常理说出厂前应该风干后在投向市场,可是当时供不应求,厂里没法按规矩办事了。青松肥皂还没下生产线,厂外的车早已排起长队等着取货。人们买回来的青松肥皂必须晾干或晒干后成了黄色,那样用起来节约,也经久耐用。其实青松肥皂并不香,它是碱和猪油的混合味。当年大姑娘小媳妇们都爱不释手,每次洗完手后放到鼻子下闻一闻那种清新的气味令人陶醉。当时没有那些洋品牌洗发露、香皂,大姑娘小媳妇头发长,打上青松肥皂很快泛起泡沫,用清水冲过后,头发光泽发亮,晾干后会有一股清香的味道。那时人们将用下来的肥皂头积攒起来,攒多了用水一泡,用手攥实,晾干后又成一块肥皂了。

七十年代,购买青松肥皂不用凭票了,有的家庭零散购买,有的家庭直接买一箱。那个年代香皂太贵了,简直就是奢侈品。在当年那个没有洗衣机的年代,洗衣服都是用双手对搓,或是用搓衣板搓洗。小的时候母亲洗衣服时,我总会蹲在盆边,等着青松肥皂搓起泡沫,用双手捧吹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泡泡随风而飘,在阳光下泛着七彩虹光,那种场景了充满了童趣。九十年代不知从哪里刮来一股抢购风,青松肥皂成了重点抢购的商品之一,当时人们觉着青松肥皂是日常用品,人们一买就是几箱十几箱。

如今的青岛肥皂厂已不是本土企业了,上世纪80年代改称青岛美达股份公司。1996年青岛美达股份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转变成中英合资企业,改称加信氏(青岛)家庭用品公司,2009年英方收购其中的国有股份,将公司重组为英国独资的豪克(青岛)家庭用品有限公司,厂址已经搬至即墨西部经济工业园。
那时的青松肥皂几乎是青岛市民唯一的洗涤用品,洗头、洗脸、洗澡、洗衣服、洗抹布都是用青松肥皂,可以说一块肥皂洗天下。生产于解放前的青松肥皂,也就像肥皂上凸起的“青松”两个字一样,深深烙在了几代青岛人的记忆中。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青松肥皂永远都是人们对那个年代,那种生活的一种追忆。
文字编辑参考自《青岛市情网·工业志》、网友青岛台东镇《‘青松’一洗天下白》,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