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论语》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道家为何不这么说?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2-24

老子讲的“道”,是天地万物的变化的路径,他说的“有无相生”,是指一切可视可听可搏之物(有),最终会变化成不可视不可听不可博之物(无)。反之个亦然。

经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有无相生]。等等。

但,万物一旦从”无”到”有”之后,”有”必然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又从大,从强,到弱,到亡(无)的历程。

经文:[合抱之木,起于微末,千层之台,起于壘土………]。[物状則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亡)]。

这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必然路径,老子称之为”恒道”。(不变的循环之道,不是不变的”常道”。见《帛书老子》”道可道非恒道”)。

万物作为“有”存在时间,有一个最大限度,人力不可以更改,故老子提倡”无为”,提倡顺其自然。

孔子讲的是什么?他讲的是老子讲的”道”中,”有”这个范围内其中的一小部份,这一小部份就是人类社会中某一阶段。例如,孔子所处的西周,西周之前的唐尧虞舜时代。他認为国家要得以长存,必须要“和”,要“和”就得容许与自己不同的存在(”和而不同”)。要”和”就得减少矛盾和争斗,要减少矛盾和斗争,就得”已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就得当國君要像国君,当臣子的像臣子,当父親得像父親,当儿子得像儿子。有国者则要”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要讲”仁,义,礼,智,信。要讲”慎独”,讲人人做君子,不做小人,等等。

孔子的这套学说,当然服从于老子的大道,不可能阻碍一切”有”总会变化为”无”(亡)。因此,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虽然以孔学为主,但是並没有阻挡其朝代的更迭。这好比养生之道人人在讲,天天在做,但从来没有长生不死之人一样。既如此,在某一个冋题上,比较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