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小成否——成败一“合”定

 天乐书生 2019-12-24

成拳与否,可以站到各种标准上评判。实际上,拳成与否,或检验自己掌握拳法的火候,看一看自己的劲有没有合住就可以了。

打手歌曰,引进落空合即出,可谓一个合字定成败。

“合”,不简单。

“合”,一是身法的形“合”,二是出入的意“合”,目的是整体协作,最终是求劲的“合”,即劲整。作为用武的需要,走架打手皆要求内外相合,而且是动态的合。

太极拳小成否——成败一“合”定

身法上的“合”要求非常严密,以陈式太极拳“单鞭”为例:

定式后,一般理论要求,左肩与左胯、右肩与右胯要合;左手与左足、右手与右足要合;左肘与左膝、右膝与右肘要合,这些主要是上下相呼应的合。作外合时,两手各取一石子,定式后松手,石子各落于左右足前,这略算外合合住。

这种合,相当于汉字的印刷体,外形比较美观,但缺乏书法的浑然和生机。从拳论要求及武术目的来看,此拳之合,是通过合形来实现合劲,是立体的合。因而上述之合形尚失于散漫,而这种散漫非常容易被视作松!

单鞭歌曰:“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常蛇划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两头动,上下四旁扣如弓。”从歌诀表述来看,上述所谓几个地方照顾到了,只是平面地合形。要立体地合好劲,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兼顾:

一是左掌与右钩须左右遥相应,此谓“一字长蛇划西东”,首尾能相顾。

二是左掌与右足,也要有相吸相系的感觉,此是斜向的上下相随。

三是左足与右足合,足不合,必至偏倚。

四是裆中合,此地不合,根本谈不上“上下四旁”一一开裆是能合的前提,发劲之松活弹抖,亦全赖腰裆说话。

其他类推,依次合住,右钩与左足亦合住,头与尾闾合住,周身自然全部合住。周身合住,“内三合”即可以说合。内外配合,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自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如此,则能上下四旁扣如弓,此谓“一身备五弓”矣。所以,太极拳的合劲,是立体的合、全方位的合。

能合劲,才能懂劲,才能正确掌握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别,才能明了洞悉各种劲力之内涵,否则劲力不整。

需要注意的是,本句所提之“合”,是通过外形的开与合共同作用的体现。不论是外形还是内气,开与合都是同时存在的。不可认为把手伸出去就是开,把足收拢便是合,而忽略了开中合、合中开。陈鑫云“说合上下一齐合住”,上下里外一齐合住,并能动而不散,随动随合,方为上下相随的合。功夫到此,才能于打手时做到引进落空并以身法劲力将对方“合”出圈外。

(故:合,非是一般意义上解释的、单纯的形合,更是通过外形诸处的共同作用,而能体现出的劲整或势整,是所有运动尤其是武术运动追求的终极效果。需要全身骨肉器官整体协作,且配合了思想或神意的协调一致,如人饮水,冷暖分明。如斜行一式,势成,两臂既有外撑之势,又有内箍之力,复有沉中的上掤和前挤之意……这种劲力还可以随势变化以赋形赋力,如此,方能实现“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所以,拳论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正是为了实现时时处处的能“合”。一动俱动,是为了随调随“合”;而一静俱静,则是为了随“合”随整,由此也可见拳论表述的严密性。此外,由“合”字,亦可顺藤摸瓜,体悟松的妙义。)

因而,太极强调的合,实则是力学于人身的完美变现,其存在可总结如下:

一,任何式或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时,能实现劲整和重心稳固。

三,合,不是平面的、静态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所谓一动无有不动,即是合中之开,整中之变,变而不散;而一静无有不静,则体现了开中之合,变中之整。

四,表面上看,合的严密性,似乎限制了拳架。实质上,只要能合住劲,不管如何练,皆有其理。因此,心的生命力,决定的拳的表现力和存在性,所谓相由心生,拳自心出也。

五,通过合形合气,实现自身合劲后,方为懂劲。如此方能在打手时通过自身的合,破坏对手的合,实现用武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