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的器型――卧足碗

 芝润斋 2019-12-25

今天介绍卧足碗,特点是碗身较矮,浅腹,多敞口,亦有少数直口和撇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典型器有:

故宫博物院的越窑青釉划花卧足碗(图1),浅腹敞口,底部较大,口沿外刻弦纹一道,碗内有划花凤纹,胎体坚薄,青釉莹润,造型质朴。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1

内蒙古多伦县辽统和十一年萧贵妃墓出土的越窑青釉双凤纹大碗(图2),浅腹,底部较小,碗壁弧度大,形似钵,直口,外壁刻三重莲瓣纹,碗内划双凤纹。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2-1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2-1

莲瓣纹采用了偏刀深挖法,同一时期北方的耀州窑和定窑受越窑影响,也流行这一技法,如陕西铜川市耀州窑遗址出土的青釉凤首执壶(图3)、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白釉刻花莲瓣纹长颈瓶(图4)。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3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金代耀州窑月白釉刻花卧足碗(图5),形式为唇沿直口,底足无釉,形式如钵,亦称卧足钵。月白釉的耀州窑创烧的一种独特的釉色品种,始于北宋晚期,流行于金代,以乳白色为基调,白中略闪暗青色,恬静湿润,有如冰似玉的效果。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5

明初永宣的卧足碗形制相类,其底尤小,碗内心隆凸明显,似鼓起小包。如西安博物院所展的明永乐青花阿拉伯文碗(图6)和天津博物馆藏明宣德款青花缠技莲纹卧足碗(图7)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6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7-1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7-2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7-3

明成化的卧足碗腹更浅,碗壁弧度小,底径变大,稳定性好。如北京海淀区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的明成化款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图8)。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学扩充校园施工,发现了黑舍里氏墓,墓主人是一位早夭的7岁女童,其父是清康熙的重臣索额图,该墓出土了多件明代珍贵瓷器。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8-1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8-2

嘉万时期的卧足碗与成化时基本一致,也有底部较大的特点,万历时开始出现撇口卧足碗。如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青花团花纹卧足碗(图9)、天津博物馆的明万历款青花梵文碗(图10)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9-1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9-2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10

到了清代,卧足碗的底部又有变小的趋势,如故宫博物馆藏清康熙仿万历款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图11),仿万历时造型,亦为撇口,底径较明嘉靖时略小。天津博物馆的清雍正款青花团花纹卧足碗(图12),底部直径更小,碗内心突出较为明显。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11

瓷的器型――碗系列四卧足碗

图12

卧足碗是较为小众的碗式之一,五代时已有,金代开始流行。明初永宣时底部直径最小,碗内心隆凸明显。成化时碗底变大,腹部变浅,稳定性好。万历时出现撇口卧足碗,底部直径较成化时小。清代时底径愈小,雍正时尤其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