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丈夫离世捐献遗体,离世14年,她紧随其后,再相逢已是白骨之躯

 读思行666 2019-12-25

丈夫离世捐献遗体,离世14年,她紧随其后,再相逢已是白骨之躯

爱情在大家眼里是什么样的?是情投意合还是故剑情深?其实生活中的爱情并不都如故事里那样海誓山盟,亦不都是话本里那样的之死靡它,但无论怎样,这种美好而真挚的感情,都令人心驰神往。说起爱情,最好的承诺大概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但接下来要说到的这对夫妻我更愿意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来形容他们。

云南昆明医科大学在不久前迎来了一对新的骨骼标本,他们被安置在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这对特殊的医学标本是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李秉权及其夫人胡素秋的骨骼遗体

2005年从医58年的医学教授李秉权离世,夫人胡素秋及子女遵从遗愿将遗体捐献给母校做教学使用,成为了云南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同年,同为医学教授的胡素秋也填写了遗体捐献表。

最终,在丈夫离世的14年后,胡素秋完成了她的夙愿,与丈夫重逢在了他们热爱的讲台之上,这对医学界的传奇伉俪用他们医者高尚的情怀向世人证明了那一代人心中无法磨灭的奉献精神。

丈夫离世捐献遗体,离世14年,她紧随其后,再相逢已是白骨之躯

李秉权,云南省神经外科的创始人,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生于1922年的李秉权家境贫寒,年幼时的他便深知中华民族正饱受着外国列强的侵略与践踏,因此从小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终生。

中学毕业后的李秉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在学校求学期间与学妹胡素秋相识相知、缔结良缘。不同于李秉权寒门学子窘迫的生活境遇,胡素秋是著名护国将军胡瑛的千金,生活条件优越,追求着众多但胡素秋却被李秉权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打动,婚后的二人相敬如宾,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1954年,李秉权创立了云南省第一个脑科系门诊,自此之后成功开创了云南省首次“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全国首次双头畸形人切除寄生小头等先例,不仅填补了云南省脑系科、神经外科治愈疑难杂症的空白史,更对整个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丈夫离世捐献遗体,离世14年,她紧随其后,再相逢已是白骨之躯

除此之外,李秉权教授著有《临床实用神经系统解剖学》、《脑肿胀》等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神经外科学术界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与先生一样,曾一起受教于云南大学的胡素秋也在妇产科领域以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胡素秋曾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直到八十五岁仍在一线工作的她同样也是誉满杏林。

比起夫妻二人在医学事业中的建树,在家庭中却显得并不是那么“尽职尽责”,由于二人皆醉心医学,因此常常无暇家里的孩子,儿女们曾回忆:年幼时父母忙于工作基本没时间做饭,都是在食堂随便解决。甚至过年也只能在食堂吃饭,为数不多一家人团聚在家的时候父母也都是在讨论今天收了什么样的疑难杂症。

繁忙的工作下势必会少了许多对家庭的关心与照顾,但身为医生,总会有别样的方式来守护彼此,两人的大女婿在回忆录中记载:胡素秋曾不慎摔倒引发脑出血,70岁高龄的李秉权亲自走上手术台操刀从死神手里抢回了妻子。

丈夫离世捐献遗体,离世14年,她紧随其后,再相逢已是白骨之躯

后来李秉权在弥留之际对妻子说:“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虽还可以诊病,但总是记不清用药的禁忌,为了不害病人,我要停看门诊了!你记性好,不要随我一起,要继续为人民好好服务。”就这一段话,让丈夫离世后本无心工作、无力生活的胡素秋重新回到了一线,继续燃起了救死扶伤的热情。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授,求学之时的李秉权因教学标本的数量短缺,常常和同学去学校附近的乱葬岗寻找无名尸骨带回学校实,因此深知教学过程中遗体标本的稀缺程度,便同妻子商量,百年之后一同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最终2005年,在临终前的病床上,李秉权签下了遗体捐赠书,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了自己的母校,他的遗嘱中写到:我做了一辈子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我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点贡献。

丈夫离去后的胡素秋也想要遵守与丈夫的约定,想要签署捐献证书,家人们最初对父母的做法并不理解,但在母亲的劝说下同为医生的儿女们最终选择了尊重父母的意愿。

丈夫离世捐献遗体,离世14年,她紧随其后,再相逢已是白骨之躯

2015年,李秉权逝世10年后的冬天,胡素秋与世长辞,子女遵从遗愿将眼角膜、肝脏等器官捐献给了有需要的病人,遗体则送去了昆明医科大学解剖。两位老人真真正正的做到了“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

在他们身上永远留存着的是老一辈人毫无保留的奉献,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处处都是满怀热血的印记。

2019年9月23日,胡素秋教授的遗体被制作成了人体标本安置在了李秉权教授独独立着的遗体旁,14年后的这一天,两位老人以独特的方式重逢,当受邀而去见证的两位老人的后人们看到两位老人重新并肩而立时,都说仿佛又看到了两位老人站在讲台上的样子。

丈夫离世捐献遗体,离世14年,她紧随其后,再相逢已是白骨之躯

那一瞬间老人们用独属于他们高尚的医德向世人证明:真正的爱情不在于日复一日的你侬我侬,而在于因为我爱你,所以你想做的我都懂,我也愿意陪你一起做。

陈列两位老人遗体的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入馆须知里写着这样一段话:“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敬重无语良师,志做医学精英。”在医学院中,遗体捐献者们又被称为“大体老师”。

正因为有些人无私的奉献才能够让学生去开启医学神秘的大门,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推动医学研究不断地向前发展。我想无论是李秉权、胡素秋教授,还是千千万万的捐献者们,这都是他们想要看到的结果。生命在奉献中延续,而他们好像也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

文/墨珑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