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年后特殊“重逢”,两架白骨并排“站”一起

 天地任逍遥耶 2022-10-07 发布于湖北

这是一张特殊的夫妻“合照”。

乍一看是两具“森森白骨”,让人有些毛骨悚然。

但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后,再看到并肩站在一起的“他们”,却让人瞬间泪目。

文章图片1

这对被摆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入口处的骸骨,他们生前是一对夫妻,一位出自寒门之家,一位则是名门千金。

他们为共和国医学奉献一生,身后毅然捐出遗体,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遇”。

完成了他们“生前一起救人,死后一起捐献遗体”的夙愿。

这两位老人名为李秉权和胡素秋。

文章图片2

提到李秉权和胡素秋的相爱,简直是将门千金和寒门小子的玛丽苏小说原型。

胡素秋是上将的女儿,她的父亲胡瑛,组织过辛亥革命,参加过护国战争,是黄兴的亲传弟子,还和覃振并、宋教仁并称桃源三杰。

因此,在胡素秋的周围,从来不乏追求者。

而她打小就有自己的主意,什么样的权贵商贾之家,都看不上。

与胡素秋不同的是,李秉权出生于云南的一个小镇,家境贫寒,医疗条件也十分落后,父亲在他尚且年幼的时候因病去世,郁郁寡欢的母亲,也在几年后因病离开人世。

因此,李秉权暗下决心,要习得一身医术,为更多像他这样的穷苦家庭带来希望。

好在,兄嫂非常疼爱他,靠着卖布、卖鞋的钱,供着李秉权勉强读到高中,不至于辍学。

而李秉权自己也很争气,各科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并于1941年,他以优越的成绩,考上云南大学医学院。

在校期间,李秉权靠微薄的奖学金勉强维持生活。

但李秉权非常要强,除了吃饭睡觉,剩下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的角落埋头苦读。

文章图片3

晚上图书馆闭馆后,他就跑到青云街茶馆“蹭坐”。因为负担不起茶水钱,就只买一杯水,借着灯亮一直学习到大半夜。

而当时正是抗战,不断有远征军的伤兵从缅甸运来。由于医师紧缺,需要紧急从周边抽调。

当时,同在医大就读的胡素秋虽还是学生,但因为专业知识过硬,并掌握不少急救知识,因此被派往支援。

落下的课程只能通过课后的时间来补,但由于图书馆经常都是满座,胡素秋便只能去校外的茶馆租个座位学习。

也因此,胡素秋注意到了总是通宵学习的李秉权,在不知不觉中,被他身上的那股勤奋刻苦深深吸引。

此后,胡素秋总是借口来茶馆和李秉权一起学习,于是两人走得越来越近,很快便确定下恋爱关系。

只是面对自己的掌上明珠爱上一位穷小子这个事实,胡素秋的父母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

但还好他们的家庭环境非常开明,对于父母提出的反对的意见,胡素秋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现已是新社会,婚姻大事该自己做主。

在胡素秋的强烈坚持下,父母只好妥协。

1948年,刚参加工作仅一年的李秉权,偷偷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一支当时最流行的“派克”钢笔送给胡素秋,并正式向她求婚。

胡素秋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1949年12月底,胡素秋和李秉权在父母的见证下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婚后不久,他们的母校云南大学医学院便被独立为医科大学,并创办附属医院。

医院成立后,李秉权和胡素秋留在了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成为新中国的首批医师。

李秉权在神经外科,胡素秋在妇科。

从那时起,他们便没再离开过自己的工作领域,坚持为中国医疗之路肝脑涂地。

李秉权作为首批神经外科医师之一,被称为“开颅第一人”,也是神经外科手术有名的“一把刀”。

文章图片6

他以极为精湛的医术,从生死边缘抢救回无数患者的生命。

此外,李秉权还凭借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写下了《临床实用神经系统解剖学》、《脑肿胀》等诸多著作,极大的填补了神经外科学术界的空白。

而胡素秋也毫不逊色,她是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的妇产科“台柱子”,靠着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她挽救过的生命不计其数。

文章图片7

奋战一线的同时,她还将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毫无保留地编写了一本叫作《妇女更年期卫生》的讲义,这是我们国内第一部讲述妇女更年期的书籍。

如果说李秉权是医学前线的奋斗者,为千万病患带来生的希望,那么胡素秋就是在后方坚守阵地,延续生命迎接新生之人。

文章图片8

因为李秉权和胡素秋都是科里的骨干,平日里一个比一个忙。

对家庭,他们能够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孩子们偶尔也会抱怨,父母没能给予太多的关爱。

在儿子李向新的记忆里,全家五口人很少坐在一起吃饭,几乎都是“各过各的”,就连年夜饭也很难凑齐一桌人。

文章图片9

就算好不容易见面了,父母谈论的几乎都是又接诊了什么样的病人,怎么治疗最合适。

记得有一次,胡素秋上午安排了一场手术,儿子李向新因年纪尚小无人照顾,便先锁在了房里,嘱咐李秉权中午回来给儿子做午饭。

结果,临近中午,李秉权那儿也突然来了个急诊,忙到全然忘记了时间。

饿得头脑发昏的儿子,当时差点儿从高楼的窗台跳下楼去找妈妈,幸好被邻居看见,这才避免了场悲剧的发生。

在大女儿李晴霞回忆里,从自己记事起,家宿舍院子出现最多的声音就是:

“李秉权,急诊!”

“胡素秋,急诊!”

由于无人照看,所以自己时常被父母带着一同去医院值班,第二天直接去上学。

而夫妻之间,虽然在同一家医院,但两人相处的时间依旧很短暂。

据儿女回忆,胡素秋曾生了场大病,做了三次大手术,丈夫李秉权因为忙着救治着其他病人,都没能陪护妻子身边。

文章图片10

但胡素秋却从有过半句埋怨,面对别人的不解,她只是淡淡回答道:

“我懂他,没关系”。

许多年后,上了年纪的胡素秋,在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被诊断为脑出血。李秉权放心不下,要求亲自为她主刀。

最终,有惊无险,李秉权成功将妻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恰好印证了从前对其许下的承诺:

“我无法时刻陪在你身边,但我会守护你一辈子”。

长久以来,他们很少将彼此间的浪漫流于表面,但在他们之间,却始终充满着难能可贵的深情。

文章图片11

转眼几十年过去,当年日夜奋战在一线的人,逐渐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

但他们并没有彻底离开过工作岗位。

除了参与会诊、看门诊外,夫妻二人每日都在读书,写作,研究医学典籍。

文章图片12

他们两人一心扑在医学上,就在儿女想让他们好好休息时,李秉权却因积劳成疾病倒了……

面对快速流逝的生命,李秉权没有害怕,而是开始思考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他想起在大学学解剖时,由于遗体数量不够,一直以来,都是几十人共用一具遗体,甚至经常要反复利用。

为了做更深入的研究,他时常得和同学们去乱葬岗寻找可用的尸骨。

煮沸、消毒、晾干……最后将其制成骨骼标本,再对照笔记学习。

现在的学生虽不需要这样去找医学标本了,但可供研究的遗体还是很少。

躺在病床上的李秉权,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和家人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捐献遗体,把骨架做成标本,以供医学研究。

文章图片13

一开始,三个儿女是万万无法接受,毕竟在当时,都讲究人死后要入土为安。如果连坟头都没有,他们该如何怀念他?

但李秉权对此事的态度却无比坚决。

而作为妻子的胡素秋,不但没有帮忙劝阻,反而大力支持,甚至还和丈夫立下了同样内容的遗嘱:死后捐献遗体,从器官到骨架,给有需要的人。

因为她清楚,这也一直是李秉权的一个执念。

即便再不愿,面对着老人的决心,最终他们的儿女只能妥协……

病榻上的李秉权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总算是了了我的心愿了!”

文章图片14

2005年3月9日,这名老人永远阖上了双眼,享年83岁。

他也是云南省医学界第一个无偿捐献遗体的人。

文章图片15

相识62年,结婚56年,这对夫妻历尽坎坷,相依为命。

李秉权的去世,曾令胡素秋万念俱灰,她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最终,想起丈夫生前的积极乐观,她还是振作了起来。

胡素秋继续去门诊,给病人们看病,有规律地饮食起居。

家里书房的摆设,她一直都没动过,这样她似乎能感觉到丈夫还跟她在一起。

李秉权走后,胡素秋在他们住过的院子里,为丈夫种了一片竹林,今已亭亭如盖矣。

文章图片16

就这样,她又独自生活了10年。

直至2015年12月21日,93岁的胡素秋无疾而终,享年93岁。

遵照她的遗愿:

“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然后再解剖,骨骼制成骨架悬于解剖室。”

父亲的遗体被捐了,母亲的遗体也捐了。

在当时,有许多人对此大为不解,甚至还有人专门跑来,指责他们不孝。责怪他们没有尽到儿女的义务,未能让父母入土为安。

但儿女们未作太多解释,在他们看来,不让自己的父亲母亲带着遗憾离去,便是他们最大的孝顺。

直到此事引起关注,那些不解的人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对二老子女们也由质疑转变为了理解和同情。

2019年9月25日,也是胡素秋去世的第四个年头。

她的骨骼被制做成了标本,与丈夫李秉权一起摆放在了昆明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馆。

文章图片17

分别了14年后,他们终于又并肩站在了一起。

这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了。

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伴;从并肩作战的“医疗战友”到并肩站立为医疗捐躯的白骨,他们终于在母校“重逢”。

遗体捐赠这份“大爱”,让两人的“小爱”超越了死亡。

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前并立的李秉权、胡素秋教学骨架,向医者们告示着“死亡是生命另一种开始。

而在两具骸骨的两侧,赫然写着八个大字“献身医学,敬畏生命。”

文章图片18

人体标本常常给人恐怖的印象,但是面对二位老人的遗体所制成的标本,人们心中只有无限的敬意。

如今二人的骨骼标本依然展出在昆明大学生命馆,每一位进入到昆明医科大生命科学馆的学生,看到的第一条入馆须知便是:

文章图片19

鞠躬尽瘁,死而未已。

多年后,他们的女儿依然能回忆起,第一次在昆明医科大学见到父母骨骼标本的情形。

当看到骨架旁“李秉权教授生平”这几个字时,顿时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父母就这样无言地站在眼前,虽然看不到他们的音容笑貌,虽然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

但他们此刻,却是另一种“重生”。

他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彼此曾经相遇的地方,延续他们爱情的同时,继续向学生传授人体的奥秘,用生命续写医学发展的新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