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年后特殊重逢,两架白骨并排站立!

 为什么73 2022-08-31 发布于北京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年后特殊重逢,两架白骨并排站立!

诡不言 2022-08-31 03:01 发表于江西
“李秉权,急诊!急诊!”

每当宿舍大院的喇叭一响,李秉权教授就会马不停蹄地奔向急诊室,毕竟,人命大如天。但这一回不同以往,在赶赴急诊手术室的路上,饶是经验丰富的他却不自觉地有些紧张。

妻子胡素秋突然跌倒引发脑出血,这场关系到妻子生命的手术至关重要,多年前胡素秋进行子宫切除手术时曾经突发大出血休克,他却因为抢救病人没能守候身旁,这一次他必须陪伴在妻子身边。

年近70岁的李秉权决定亲自为妻子的手术操刀。

图片

“我无法时时刻刻陪伴你,但是我会用我的一辈子去守护你。”

这是李秉权对妻子做的承诺,万分幸运的是,这一次他依然做到了,他把胡素秋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2005年,李秉权病重,临终前他签署了遗体捐赠书,遗愿是将遗体捐给母校。他一定不曾想到的是,14年后,换作他的妻子用同样的方式来到了他的身边。

这对相依相伴一生的挚爱,连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开。

图片
众人向无言良师鞠躬

01

寒门子弟与名将千金

1922年,李秉权出生在云南腾冲一个小县城,小时候的他命运很苦,还能享受多久父母之爱,双亲就离他远去了。

父母先后因病去世,目睹双亲遭受病痛折磨的痛苦,李秉权心中燃起了学医救人的理想。

高中毕业后,李秉权和有志同伴一起,徒步2个月越过高黎贡山来到了昆明,顺利考取了云南大学医学院。

为期6年的本科学习路途漫漫,家境贫寒的李秉权只能依靠微薄的贷款和奖学金支撑生活,身上的钱大多数时候连一个烧饼都买不起,但生活条件的艰苦并不能击倒李秉权,他刻苦学医的意志反而愈加坚定。

图片
青年李秉权

当时云南大学图书馆需要保持安静,到了晚上10点就要关门,李秉权要读书,就约着同学一起去学校附近的青云街上“蹲”茶馆,茶馆里灯光明亮还有宽敞的桌子和座椅、关门很晚,李秉权点一杯白开水就能在茶馆读上很久的书。

茶馆里时常有李秉权和同学对坐讨论、刻苦读书的身影,也正是李秉权的这一份刻苦,让他吸引了胡素秋的注意。

与出身贫寒的李秉权不一样的是,胡素秋容貌姣好、气质出众,她的父亲胡瑛上将还是朱德元帅的金兰兄弟,是位响当当的护国名将。

图片

胡素秋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名门千金,她刚一进入云南大学就不乏追求者,官家公子、富家子弟,众人都围着她转。

李秉权在胡素秋的众多追求者当中并不是太起眼,更何况二人家境悬殊,但胡素秋虽然出身名门,实际上却并不拘于门第,她思想开放、心怀大义。在和李秉权的相处当中,胡素秋时常被李秉权的刻苦努力深深打动。

“院里的骨架太少了,我们去山上找找。”
由于当时医学院的骨架标本数量极少,李秉权经常叫上同学伙伴们跑去圆通山上的乱葬岗寻找尸骨,这些尸骨可能被埋在地里,挖掘它们需要分外仔细。

有时候运气好找到些尸骨,李秉权就捡来枯木树枝点上火,支上一个装满水的盆子,用火把尸骨煮沸,再进行消毒,晾干之后就可以制作成骨骼标本。

图片
胡素秋

“我选中李秉权,是爱慕他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勤学刻苦,努力钻研,而且对我一往情深。”

李秉权身上的可贵品质让胡素秋坚定地选择了他。

大学毕业以后,李秉权被甘美医院聘用,两年后,等到胡素秋也毕业,李秉权暗自计划着向胡素秋求婚,他攒了一个多月的工资,跑去百货商店里买下一支当年显得有些昂贵的派克钢笔作为求婚礼物。

求婚大获成功,钢笔也成为胡素秋后来珍藏多年的礼物,1949年12月底,两个人在亲友的见证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图片
李秉权和胡素秋的婚纱照

02

伉俪情深献身医学

二人结婚的同年,新中国成立,一年之后,这对医学伉俪被一同聘到云南大学医学院在昆明的附属医院,他们光荣地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批医师。

刚进入云大附属医院,医院的科室设立还不是非常全面,无论是医疗设备还是医学人才都显得匮乏,李秉权一开始呆在在放射科,胡素秋在妇产科,两个人还会去各个科室帮帮忙。

好在夫妻二人的临床能力都非常出色,3年之后待一切迈入正轨,由于科室调整,李秉权从放射科转到了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在当时的云南还是非常空白的领域,李秉权打破了这片空白。1954年,李秉权争取了医院的同意,创立云南省首个脑系科门诊,突破性地完成了云南第一台开颅手术。

图片

作为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李秉权一直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攻坚克难,在临床积累一定经验后他成功抢救了不少疑难病患。

他曾经为一个11年癫痫病史并且左侧偏瘫的16岁男青年实施“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手术大获成功,患者术后恢复了行动能力,甚至可以参加工作。

他更是创新运用“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成功抢救52例颅脑火器伤患者。

颅脑火器伤的高治愈率让李秉权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军功奖章,成为全国全身劳动模范,李秉权秉持着医者仁心,不断精进医术,快速成长为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

图片

而在妇产科领域,胡素秋也同样成为了领头人,她是云南著名妇产科学家,著有我国首部《妇女更年期卫生》。

夫妻二人对医学爱得深沉,他们把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总是奋斗在医疗一线,以至于生下了三个孩子之后,夫妻俩都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孩子。

因为时常有急诊,李秉权和胡素秋经常带着孩子们去值班,第二天让孩子直接从医院去上学。

有一回,女儿李晴霞放学回家,见弟弟李向新睡在床上一动不动,她跑过去叫他也没有反应,摸摸他的身体,感觉四肢发凉,但这个时候家里的大人都不在,母亲胡素秋外出进修,父亲李秉权还在脑外科门诊,关注公众号诡不言,每天推送诡闻怪谈,没有别的办法,年幼的李晴霞只好先跑到医院去找父亲,紧急把弟弟送到医院后,才知道弟弟得了中毒型痢疾。

对于他们一家来说,尽管一家人都住在医院的宿舍里,但时常是各自去食堂吃饭,甚至逢年过节也是在食堂解决伙食问题,偶尔一家人难得一起在家吃饭,夫妻二人聊的话题也是各自收容了什么病人之类的事情。

图片

哪怕是休息日,李秉权也经常有加班需要,上夜班怕病人有突发情况也撑着不睡觉,为了给病人做手术,挺错过了妻子三次腹部手术的陪伴,常年拍片造影,辐射对李秉权身体的影响也非常大,包括血小板减少,乃至肝功能受损在内的健康风险总是如影随形……
手术、门诊、科研、教学、会议……这些还只是日常的工作,如果遇上下乡医疗、救灾救险等特殊情况,夫妻二人更是加倍忙碌。

但这些辛苦都无法阻拦李秉权的医疗之路。

秉权一直以来都严格要求自己,他给自己定过计划,每一年都要突破1-2项创新。

图片

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医术的进步一定离不开学习,所以李秉权只要有钱就买书,挤出时间来就看书,再忙碌也会到图书馆查资料,积极参加国家和医院举办的麻醉班和各种脑科培训班……

甚至到了该退休的年纪,李秉权还应邀参加了国外的进修班,休息的时间李秉权一般不会离开医院,有手术需要或者疑难杂症的情况,他就亲自上。

辛苦但快乐的生活中,李秉权和胡素秋在医学的道路上一路同行,由于常年劳累,胡素秋也有许多隐疾,她曾经做过多次腹部相关的手术,子宫切除术中还发生过意外,每次李秉权都因为抢救危重病人而缺席,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二人的感情,胡素秋作为医生同样能理解丈夫。

直到胡素秋跌倒引发脑出血,七十岁高龄的李秉权决意为爱人亲自操刀,一切有惊无险,把胡素秋成功地从死亡边缘拉回,他们是夫妻伴侣,更是跨越过生死的医学挚爱。

图片

03

捐献遗体生死相依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换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2000年,退休后的李秉权感觉到身体每况愈下,做了一辈子的医生,他的遗愿就是将自己的遗体奉献给医学。

当时,昆明医学院的32-35个学生只能用一具遗体,而按照正式的教学要求,应当2-3人实习解剖一具遗体最为恰当,遗体的数量不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更别说教师的临床科研需求。遗体的反复利用实际上并不规范,迫在眉睫的就是增加教学用的遗体数量。

遗体的紧缺对于医学教学而言非常不利。

图片

面对这种情况,李秉权做出了死后捐出遗体的决定。当李秉权将自己的遗愿告诉妻子和三个孩子后,家人们刚开始有些难以接受,部分亲属表达了激烈的反对: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遗体捐出去了,让后人去何处祭拜?”

“如果一定要捐献,可留下一点骨灰,葬在公墓。”

这些理由改变不了李秉权捐献遗体的决定。

“作为医生和老师,他比谁都明白医学标本的重要性。”

“从医不是职业,而是事业;作为一份事业,你要奉献一生。”

后来,想起父亲说的从医誓言,李秉权之子李向新决定尊重父亲的决定。

图片

2005年3月,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李秉权在昆明因病去世。按照李秉权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被捐献给了曾经的母校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医学院是昆明医科大学的前身),他的骨骼标本如今陈列在大学校园的科学馆。

李秉权去世后的十年间,家里的书房摆设从未改变,一切都和李秉权生前一样。

“这样我能感觉到他和我还在一起。”

丈夫去世后,胡素秋时常觉得丈夫还留在她身边,她一直记着丈夫生前嘱咐她的话:

“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诊病虽然轻而易举,但用药时常只记得药品的'适应症’,却记不太清'禁忌症’和'配伍禁忌’,为了不害病人,我停看门诊啦!你记性好,不要跟随我退,要继续好好为人民服务!”

图片

丈夫留下的这句话成为胡素秋的支柱,让她即便到了退休的年纪,也依然坚守在医疗的一线阵地。一直到85岁,胡素秋才决意离开自己深爱且奋斗了一辈子的的医学岗位。

8年后的冬天,93岁的胡素秋追随着丈夫而去,她留下遗嘱:“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肤、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将我的遗体送去解剖。”

用同样的方式,这一次她来陪伴他,胡素秋也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母校昆明医科大学。

2019年9月25日,胡素秋与李秉权的尸骨并排站立在医科大学的科学馆里。

图片

这对医学伉俪重新回到了热爱的医学讲台,他们向学生传授人体骨架的奥秘,传授着不懈探索、经久流传的医学精神。

抛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14年的分离迎来了特殊的重逢,而这样的重逢,比任何其他的方式都来得更有意义。

如今,昆明医科大学陈列尸骨的科学馆有一份入关须知,上面写道:“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敬重无语良师,志做医学精英。”

数据显示,1990年-2016年,26年间,向昆明医科大学申请志愿捐献遗体的民众数量达到600人,其中有85位捐献者完成了自己的遗愿,这85人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老革命家、中学校长、高级工程师、离退休干部……

图片
无语良师

“生而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对于心怀大爱的人来说,死亡也许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收录于合集 #人性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