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去的麦客

 邢君娥 2019-12-25
曾经在我们泾阳存在这样一伙人,我们叫他们为麦客。他们在麦熟时节外出替别人收割麦子,俗称'赶麦场',犹如民工。他们是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特产。
 我们的泾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陕商最活跃的地方。明清时期,以泾阳、三原为中心,成为中国历史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团,他们以"西秦大贾"和"天下第一商帮"的雄浑气势,垄断中国东西部贸易通商达500年之久。麻布巷,粮集巷,就是历史遗存,姚家巷则是姚家的赁器店所在地。
 “若要发,买卖加庄稼”,商人虽然富甲一方,但他们也不忘买房置地,土地才是最保险的财富。陕西关中地区 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经济条件。为给后代奠立雄厚基业,商人将部分商业资本转化到农业方面,置地购土,田连阡陌,骡马成群。比如姚家,先后在社树附近占有土地千亩以上,在彬县、旬邑、周至等县有数百亩。
 每当收获季节,地里的劳力严重不足,于是,就应运而生了这样一群人——麦客。
 “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如王桥一撮毛”。刘、孟、姚、于,是泾阳的富户,他们占有大量的良田。麦收的季节,家家都缺劳动力。麦收季节,最怕连阴雨。天气一旦放晴,麦子必须迅速收割,否则,小麦就会烂在地里。阴雨天,麦客也发愁:挣不到钱,还要自己掏腰包吃饭。一撮毛很有眼光,在阴雨天,他白养麦客吃饭。有一年,连阴雨,于家养麦客大约一个月,财东家都笑一撮毛傻。天晴后,其他的财东急于找麦客,却找不到,眼睁睁麦子烂在地里。由于于家把麦客吸引到自己家里,天晴后颗粒归仓。“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如王桥一撮毛”,这句话是麦客总结的。
 泾阳的麦客,大多来自北五县,旬邑、彬县、淳化等。麦客一般位于晚熟区,在他们的庄稼还没成熟的时候,趁机到关中收麦挣钱。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个化肥袋改装的扁平行囊,往往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他们三五成群,拉帮结伙,或坐或卧地说笑着,紧盯着来往的人。有人过来了,他们簇拥过去,幸运者很快讲好价钱,就跟了来人去干活了。剩下的人散了开去,悻悻地回去坐着卧着,继续等待。麦客都是因生活所迫在农忙时离家替人割麦来填补家用,他们风餐露宿,只为多攒点钱。雇主们为了让他们多干活,在饮食方面也比较善待他们,他们吃的特多。所以,我们这里经常说吃的多的人戏称为麦客。
 麦客,是以收割麦子换取收入的一群人。这些人大多体力较好、技术过硬、勤奋肯干。他们计亩收取报酬,不用督促,他们干活很卖力。麦客的存在缓解了广大农村地区在夏收时节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与人手不足的困境。合作社与生产队时期,集体劳动,他们没了市场。包产到户之后,他们的生意又“兴隆”起来。
 在农业机械化后,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机走南闯北收割小麦,麦客的生意也就少了。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也不愿干这体力活。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就很少见到麦客的踪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