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题作文立意的4个操作思路,请需要的收藏

 充文 2019-12-25

话题作文曾是高考作文中的顶梁柱,但由于其宽泛性的特点,往往被许多猜题的学生猜中,正因如此,也常常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

目前话题作文虽已成昨日黄花,在高考中,逐渐被材料作文的形式所取代,但我们仍不能否认话题作文对学生写作思路开阔和个性表达的重要意义。#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

而且,虽然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地位日渐式微,但在中考中,仍就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掌握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仍有其实际意义。

清代大学者王夫子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我觉得这段话是对“意”在文中重要地位的一个最好阐释。

文章立不好意或者根本就无“意”,哪还会有精妙绝伦的文章呢?而“审题”恰恰是要帮你确立一个“意”。

一般来说。面对一个材料,由于人们的认识、看问题的角度等不同,会出现多个立意,对于擅长写文章的同学来说,甚至会同时想到好几个“立意”。

所以,“审题”的目的就是要从材料中选出“最佳”的立意来,把那些错误的、陈旧的立意,统统排除出大脑之外,这个过程说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我们才会冠之以“审”。

要想对话题作文审准题、立好意,必须首先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一、话题作文立意的原则

1、把握立意的大方向

应该说不加任何限制的,完全开放的“话题”是不多见的,所以审题就是要发现这些限制,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立意”排斥在外。

但仅做到这点还不够,目前所流行的话题作文,即使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立意,立意的范围仍是相当宽泛的,而且同一个立意,其侧重点也有可能不同,在这些众多的立意当中,要选出合适的“立意”也并非易事。

元人陈绎曾在《文说》中引用戴师初的话,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所以,同样是正确的立意,其中还有“高下”之分,从众多“正确”的立意当中筛选出最佳,最适合自己的“立意”,这是我们审题所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

但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即先要保证“立意”的大方向的正确,这是我们所有审题、立意的大前提。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立意中,光有正确的方向还不行,还需要把立意上升到一个高度。

即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材料背后的本质,只有把“立意”上升到“本质”的高度,在组织材料行文时,才能作到“心中有数”,“有所用,有所不用”。

例如:有一则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在对水进行立意时,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我们能想象到“水”的许多特性。

比方说“水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造福于民”,“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水碰到坚硬的东西就避开”等。

这些现象,无疑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从立意上来说,从这些方面立意未尝不可,也就是说,从这些方面立意,大方向都是正确的。

但正确并不等于“优秀”,正确的立意并不等于“优秀”的立意,因为这些仅是停留在现象的层面。

要想立出不平凡的好的“立意”,使文章一鸣惊人,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往“深”的想,即要透过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水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造福于民”这表明,“只有不放任自流的水,才能作出一定的贡献”,“水总是往低处流”这表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事物的本质而来”。

“水碰到坚硬的东西就会避开”,这又似乎在告诫我们,“成功,需要正确的策略”或者“知难而退非好汉”等等。

只有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立出高一个层次的好“意”。

3、兼顾思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这似乎是一个“虚”的要求。实际也不然,“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要与别人交流,或者让人看的”。

就从这一点看,提出上面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没有一定的思想性,那你的文章只能是语言辞藻的堆积,没有一定的现实性,则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而没有了时代性,就没有了愿意去看的“那双眼睛”。

所以,思想性、现实性 、时代性同样是我们“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谈了“立意”应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是从“审题”到“立意”的一个前奏,具体到立意中,立意常用的思路方法有:

二、话题作文立意的操作方法

1、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

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这是立意时,应首先想到的思路。由于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实际意味着,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字数内,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就必须对原话题进行限制。

化大为小,这是面对话题作文时,我们最应首选的方法。只有化大为小,才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文题突破,达到写作的要求。

化小为大与化大为小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面对一些有“寓意”的话题,我们不仅可以化大为小,同样可以化小为大。

从大处着手,可显示出作者高瞻远瞩的气魄,如能驾驭得当,同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篇以“风”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不仅可想到自然界的各种风,像春风、西北风、清风、狂风等(化大为小),还可进一步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风。

像跟风、不正之风、请客送礼风、等(化小为大),无论是化小为大,还是化大为小,都必须严格限制在立意允许的范围内,超出了文题的限制,那就只能是偏题、离题了。

2、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

有一些话题的立意不存在“大”与“小”的问题,那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虚”与“实”的角度去化解问题。

例如谈到“情爱”,这个话题时,我们就必须化“虚”为“实”,不仅要把他实实在在的聚集在一个人的身上,还要实实在在的通过事例来证明,这样“情爱”这个问题的内涵,才能够得以凸现。

同样,有时候又需要我们有化“实”为“虚”的能力。例如:在以“桥”为话题的文题中,我们既可直写桥的历史、某种桥的结构、桥的价值、桥的类型等,甚至与桥有关的故事、寓言等(以上为实写),也可以转变角度,写人与人之间的“心桥”,这个“心桥”便是从“虚”字考虑的。

无论是化大为小、化小为大,还是化虚为实、化实为虚,都是为我们具体立意服务的,只要能够得到我们需要的最“优”的立意,便是最好的选择。

3、变换角度

当看到一个话题时,我们发愁的恐怕不是没有想法、立意,而是发愁没有“好”的想法或立意。

要想有好的想法或立意,那就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加艰辛的探索。一篇文章的高下,恐怕从这里就已注定了。

要想有好的立意,我们就需要勤于思考,敢于打破我们头脑中的思维定势,因为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是阻挠我们开拓新意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那什么是思维定势呢?思维定势是指人心中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状态决定着接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待事物的想法。也就是说,思维定势,就是你以头脑中既定的模式去评判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思维定势这一思维状态对于我们平时解决一些常见的或普通的事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对于写作贵“新”贵“异”的要求来说,它却成为一个巨大阻碍。

那如何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呢?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是由于苏轼观察庐山的地点、角度、时间等发生了变化,才使同一个庐山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同样的事物只要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发生改变,这个事物就有可能变成另外一个全新的事物了。

所以,所谓打破定势就是敢于改变观察事物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变一个角度去看,那样你便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结果。

4、反向立意。

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如果说上面的内容是构思中的“正”的话,那么,反向立意就可谓是立意中的“奇”了。

战争中既然能“以奇胜”, “奇”的思想用在写作中,同样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向立意,即我们常说的反弹琵琶。

进行反向立意,既需要有“大勇”,更需要有高人一等的大“智”、大“慧”,因为反向立意往往是谈人所不敢谈,说他人之未说。

话题作文立意的4个操作思路,请需要的收藏

所以反向立意的文章既容易冲破俗常,显出耀眼的光辉,也容易“走火入魔”最终难以自圆其说,或者留下思维上的破绽。

尽管如此,反向立意仍是考场上,展示自我,推陈出新的一种常用技法。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知,“马谡失街亭”这一节。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确乎已把马谡与“失败”二字相连,更加上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高大与完美,人们不自觉的把街亭失败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了马谡身上。

于是马谡自然成了骄傲自大,言过其实、刚愎自用等一系列贬义词的代名词。但一个学生考场上却写出了《也谈马谡其人》一文。

该文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作者能突破这种传统思维的定势、说人之未说,用铁的事实重塑了一个马谡形象,为沉冤海底的马谡翻了案。

做这样的工作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更需要一定的过人见识。而能把这种反向思维炉火纯青的应用到写作中,更需要我们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话题作文的这种审题原则和立意思路,不仅有助于话题作文的写作,而且同样有助于许多元素较少的命题作文的构思,希望羊老师的内容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