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磨难中见真情:唐筼陈寅恪的执手一生

 老王abcd 2019-12-25

Hello,大家好,我是小优,美好而又单纯的爱情总是令人向往,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年轻鼓吹爱情至上的原则,却也过好柴米油盐平淡的人生。爱情的真谛究竟什么呢?

在尚无情感经历之时,曾有人问过陈寅恪先生的爱情观,先生这样答:第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第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第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第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照此说法,他和唐筼( yún )只能算第四等爱情,但这第四等爱情,他们用一生来书写,写得力透纸背,大气磅礴,胜却人间无数。

于磨难中见真情:唐筼陈寅恪的执手一生

陈寅恪先生,字鹤寿,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他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唐筼,1898年生,广西灌阳人。其祖父唐景崧曾任台湾巡抚,在中法战争中屡建功勋,是位爱国将领。 唐筼自小读书,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曾是许广平的老师。

唐筼母亲因难产而去世,自幼便随着养母——她的亲伯母潘氏离开了广西的唐氏大家族。因养母是苏州人,唐筼先随潘氏去了苏州,后又来到天津的北洋女师。因养母任北洋女师范学堂的舍监,并教授女红等科,唐筼随之入学,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

在天津读书期间,唐筼学习认真努力,成绩优秀,还喜爱音乐、美术等课程。暑假中,唐筼喜欢弹琴唱歌,在旧报纸上练习书法,日后其书法成就曾得到散原老人等多位大家的赏识。《也同欢乐也同愁》一书中刊登了一幅唐筼在北洋女师学习期间的钢笔画,人物形象很像福楼拜和巴尔扎克小说笔下的那些法国贵夫人。从北洋女师毕业后,因家境困难,为了积攒学费,只好先开始工作,即在本校教授小学低年级学生。当时,女子体育教育已开始流行,唐筼争取到公费学习的名额,在1917年初前往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设立的体育师范学校就读。两年后毕业,仍回天津母校任体育主任。再后,又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体育专业本科就读。毕业后,唐筼受聘到北京女高师教体育课。此时的唐筼,已是漂在北京的大龄“剩女”。而正是在北京教书期间,唐筼遇到了一生的爱人。

于磨难中见真情:唐筼陈寅恪的执手一生

1919年在哈佛大学,陈寅恪曾对友人吴宓阐述自己的“五等爱情论”:第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第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第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第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1926年,陈寅恪从国外游学归来到清华任教时,已经36岁大龄了,尚未成家,也没有任何恋爱经历。其父陈三立从好言催促,到厉声警告“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陈寅恪只好请求父亲宽限时日。对于当时流行的各种罗曼蒂克,陈寅恪不可能不知情。陈寅恪是个典型的官三代(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但他却没有坏习气,既不喜欢奢侈享乐,也不喜欢香车美女,辗转欧美四处游学,甚至连个硕士、博士的文凭也没心思猎取。

一次闲谈中,同事偶然提到曾在一位女教师家中,看到墙上悬挂的诗幅末尾署名“南注生”,他不知“南注生”是何人,特向陈寅恪请教。陈寅恪略显吃惊,沉吟一会儿说:“此人定是灌阳唐公景嵩的孙女,住在何处?我要去登门拜访。”

南注生便是唐景嵩的别号,他的《请缨日记》,陈寅恪早已读过,每次读来,都热血沸腾,对唐景嵩也仰慕已久。陈寅恪当即决定冒昧登门拜访这位女教师——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担任体育教师的唐景嵩的孙女唐筼。

于磨难中见真情:唐筼陈寅恪的执手一生

经同事的介绍,陈寅恪与唐筼相约在中央公园里见面。那时的中山公园还叫中央公园。。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唐筼,从小饱读诗书,能诗会画,能唱会跳,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才子才女相见,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1928年,38岁的陈寅恪与30岁的唐筼在上海缔结了偕老之约。

陈寅恪与唐筼的婚后生活,更多的是苦难和磨难。唐筼在大女儿出生时,原先的心膜炎诱发为心脏病,几乎撒手人世。此后几十年,病体支离的她,以孱弱的肩撑起家的重担。陈寅恪是典型的学者,他全部生命燃于学问,生活中他却笨拙不堪。唐筼婚前不识柴米油盐,但作为一个书呆子的妻子,她只好学着下厨、养花、种菜、带孩子,协调大家庭的人际关系。

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陈寅恪一家也同所有难民一样开始了一段艰难岁月。他们拖着三个孩子,大的九岁,小的才四个月,由北平、天津、长沙、梧州,最后漂泊到香港。唐筼在香港心脏病复发,幸得许地山援手才得以获救。但因经济窘迫,他们一家居无定所,四年内迁家六次。

1939年春天,英国牛津大学向陈寅恪伸出了橄榄枝,聘请他去做汉学教授。次年夏,陈寅恪来到香港和妻女会合,准备迁往英国。不巧的是,逢二战全面爆发,他也只能滞留在香港“孤岛”上。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日本人以日币四十万元强迫陈寅恪办东方文化学院”。陈寅恪岂能俯首,只好带全家仓促逃离香港,先后辗转任教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战争环境中的颠沛流离,物质生活困顿,劳作辛苦,陈寅恪眼疾日益恶化。到1945年时,他因视网膜脱落导致双目失明。壮年目盲,陈寅恪顿时陷入生不如死的痛苦中,唐筼拖着病体温柔体贴地安抚丈夫身心的创痛,照顾饮食起居,打理家务,查阅资料,诵读报纸,并承揽家中书信的回复。

于磨难中见真情:唐筼陈寅恪的执手一生

据其女儿的回忆,唐筼除了“照顾失明的父亲生活起居外,还担负起书记官的任务,随时记录父亲要写的书信、诗作等”。在香港时完成的《唐代政治史略稿》,就是两人共同誊写的,前半部分为唐筼誊写,后半部分为陈寅恪所写。建国初的二十年,政治运动迭起,信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陈寅恪,难以幸免。他的各种“声明”、“抗议书”,乃至“文革”中的所有“交代材料”全出自唐筼手笔。陈寅恪在被批判中经受的精神痛苦、心理愤懑,唐筼的感受更深切、更锥骨刺心。难得的是,她还会寻找各种机会去呈现给丈夫生的快乐和美好。

漫天硝烟的流离乱世,他们数度搬家,但只要稍得喘息,她就会把家布置得温馨安适。

他视她为生命中的第一知己,每完成一部著作,都请她题写封面。不轻易赞许人的陈寅恪,也不禁为她写下“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的诗句。在人生的重大抉择关头,唐筼同样是倾力支持陈寅恪。

1962年7月,陈寅恪洗漱时滑倒在家中的浴盆里,摔断右腿股骨,自此长卧于床榻。在那段风雨漂摇、贫病交加的岁月,唐筼亲历亲为,甘为丈夫遮风避雨。她以孱弱的身躯抵挡密集的箭矢,为他争得一片稍可喘息的空间,而自己的心脏病也日趋严重。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多种疾病,离开人世。唐筼平静地料理完陈寅恪的后事,又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就像她对人说的:“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该去了。”仅仅相隔45天,同年11月21日,唐筼也走了。

于磨难中见真情:唐筼陈寅恪的执手一生

为陈寅恪而活着的唐筼,最终亦为陈寅恪而死。这对才德兼备的唐筼来说是生死相随,生命相依。

陈寅恪这位绝世孤衷的畸人,这位精通西学的“中国文化的托命人”,这位“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的大先生,壮年盲目,暮年膑足,颠沛流离,受尽波折。幸运的是,有知书达理的妻子陪伴在身边,陈寅恪还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广博的学识完成了那些传世之作。鲜为人知的是,性格坚韧的北洋新女性唐筼,在遇到陈寅恪之后,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将自身的生命完全沉浸在柴米油盐和照顾家人的私人领域了,成为甘为之死、永志不忘的一位“中国好妻子”。

小优觉得,真正的爱情,不是两人情难自禁时随口许下的一声的诺言,而是与艰苦中不离不弃,于磨难中执手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