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中原·河南省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作者推介十七--刘文勇

 d大羊 2019-12-25

刘文勇


个人简介

刘文勇,男,1980 年出生于谢安故里(河南太康)。又名刘文雍,刘勇志,刘白,字盈秀,号继庵,自号墨高一丈。河南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毕业,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周口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太康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参展荣誉

获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农行杯”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

中国教育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作品二等奖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创作一等奖

河南省教育厅、文化厅“墨舞中原—河南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翰墨中原·河南省首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汝帖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周口市第一届书法作品展一等奖

魅力周口全市“双百”书画摄影作品展一等奖

周口市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周口市教育局“周口市教师书画作品展”一等奖等

入展

中国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信德杯”全国个体书法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七届楹联展”特邀

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沈商文化杯”全国书画作品展

河南省首届篆隶书法研究展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等

个人展览

2014年广东省潮州市书画联展;

2015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个人书法展。

另有作品及论文散见于《书法导报》、《书法报》、《书法赏评》、《中国硬笔书法》、《青少年书法》、《写字》、《神州诗书画报》、《艺术生活》等报刊杂志,并入编各类书画集。有广东潮州市电视台、《大河艺术网》、《大黄河艺术》等专业媒体对其创作情况给予专题采访报道。

评论文章

 氣酣神發:酒友書品

   2014年7月24日23:16,偶上微信,驀觀酒友文勇書法,圖文連載,欣悉其邇來書事活動,雖無酒對,亦足激興,時彼寓鄭,余泊汴野,遂草《有酒待汴圖:賦篆書人勇志酒兄笑》如右:

    卦應陰陽,事運盈虛。書靈示現,或躍於淵。時忽泳異逸客偈云:

    書之深在印,印之深在字,字之深在易,易之深在化。易衍六藝九流之學,涵蓋天下一切學術,備于戰國而複裂,振於中古而毀于靖康,久虧迄今矣。文而曰史,質而曰人,屈而曰經,進而曰道,退而曰德,興而曰詩,酣而曰酒。好而樂之者,惟俠士與文人而已矣。知恥言勇,義大矣哉。 權遣興起,一時舒懷。忝湊飲酲,飛觴晤笑。

    昔客杭聆記惠淑毛民《俠士·文人與酒》楹聯云:

    對月飛觴,非驚一己榮辱;

    臨風傾爵,豈論千秋功罪!

    文勇好酒,故云酒友。昔長相酣於汴,每大杯而盡。豪俠之義略見矣。嗜飲者何須勸?詩仙云“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顛張醉素,畫聖吳道玄,今至傅抱石,仙耶?聖耶?賢耶?狂草書聖張旭更是吳畫聖導師,唐更有酒中八仙,是知詩書畫藝與酒酣淵深矣。

    酒之為物,味甘辛而熱毒,且腐腸而蒸筋。然劉伶裸酲“以天地為棟宇,以屋室為褌衣”,必溺于杜康,而做《酒德頌》,阮籍醉二月不醒而拒司馬懿聯姻,嵇中散為《廣陵散》遺千古絕唱,陶元亮有酒則樂偷酒而飲甚矣,王摩詰、蘇子瞻、辛稼軒皆“有酒學仙,無酒學佛”之徒,蓋取酒能通神,壯氣始發奇效耳。文勇尚難及聖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可乎?

    文章、史詩、書畫、音舞皆意氣而成。酒可鼓氣,然氣自何來?修養、人倫、鑒識而已矣。故愛賓立書聖張芝“一筆書”暨陸探微、吳道玄“一筆畫”之論,石濤似創“一畫”實契彥遠牙慧而已。工書者必善畫,文勇何出其右哉。然根基俟壯,厚積薄發是荷。年未及壯,秀木出林,亦堪幸矣。尤不得不防黃賓翁哂張爰之早出而略廢入深焉。複若林語堂所論隨歲月增長每多一份智慧,便多一分狡黠;每多一分狡黠,便多一份世故;而漸失赤子之心也必矣。文勇性情憨厚實誠而勇猛精進,當能拒絕媚俗,昆德拉所論純真恒在似又命定能獲焉。

    書者契,三代迄春秋帝王諸侯之契約也;書者心畫,漢楊雄的論也;後又論書者舒、如也,如其人倫鑒識氣韻揮灑者在焉。中醫發乎易經,哲學也。藥劑配伍講究相生、相克、相畏、相惡、相用、相佐、相使,概而為君臣佐使。中醫亦藝也,書畫亦藝也,通源於六藝(即六經類為九流),上溯周易(夏《連山》、商《歸藏》早佚並與《周易》各成統系),卦象而已。卦象者,合天地運陰陽占命運成性情卜吉凶者是也。畫者卦也,掛也,挂也(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文明得以開化焉);聞一多諸賢倡書畫異源而同流,實質乃用筆法通也。黃賓虹論筆全而墨、色、形、神、結構、韻味俱備焉。

    兩漢魏晉之前,與其曰書,毋寧曰字。字學根植小學,音韻、訓詁、義疏皆為解經而設,故《爾雅》、《廣雅》、《說文》、《經典釋文》、《汗簡》至《辭源》、《辭海》、《古漢語詞典》、《金文編》、《古文字類編》、《新華字典》在焉。章實齋論“六經皆史”,“子、集乃史末流喪本不識祖”,三代史道既失至戰國複振而又衰,兩漢至三國學術細碎繼類為四部,後衍為四庫迄今;馬一浮近世最為卓識,中西貫通,立“六藝說”,識之者寡而必啟後世學術之先焉。德籍漢學家雷德侯發漢字價值之大者,賴點畫結構國事堪傳千秋,古聖先賢神韻氣息可與千萬年後心境相通者對晤交流,豈非神奇哉?然何止字學而已,辭學、句讀、章句、義理之學並世衍展矣,同構吾華夏文化深層延續,歷代聖賢心心相印相傳相承相生,有無相化,推陳出新又必矣。此所以華夏文明永無斷絕而得獨傳之秘,人類文脈安得有若斯二歟!

    若虛論畫述謝赫云“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模:移寫。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複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嘗試論之,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岩穴上士。依仁遊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於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畫必周氣韻,方號世珍。不爾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雖曰畫,而非畫。鄧椿公壽嘗論人徒知人物之有神,而不知山水、花鳥之有神,英籍人類學家弗雷澤倡“萬物有靈論”,王維雪裏芭蕉,沈括論高益琵琶當撥下弦,董思白下筆無非煙霞,李衎志風雨晴晦諸竹態之異,賓翁識陰陽向背夜山、雲霧煙霞諸不同者,皆臻妙境,是可與知者言安可與俗者論歟。技進乎道,意氣求神、味韻、禪家三昧而已矣。

    文勇酒友,擅書而兼數體,並工籒刻,能詩、文、畫而好酒趣意,氣酣神發,偶涉妙境。然古書畫品論逸、神、妙、能。能者最次,然已能卓然確立成家,今世之名家是焉;能而臻妙,大家或焉。逸品、神品,非不世出,逾五百年亦恐難見三五。非因緣際會,安得大道現、開風氣而示軌轍歟。動輒以名家、大家、大師自居者,自欺欺世,坊間射利獵名之徒,何堪穢法家青眼哉。

    默潛夷門久矣,山中何辨歲月。肥遯卦數,晦陰負陽,遯而亨、貞。周卜商《子夏易傳》卷四《周易》:“艮下乾上。遯、亨,小利、貞。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陰長而君子外于時也。隱其道,逃其情,從而正之,而後乃亨。夫彼之生也微,其終大而不可禦者,時之來也。故君子觀其兆而不待其至也。當位而應,猶不果制,與時行而已矣。陰浸而長,其患未害我志,猶行也。故小利而貞,剛而應柔,和而不同,遯而反制,非大徳不能消息也。”時風肆虐,市場風流,環境惡化,震災水患,魚龍混雜,江河混流。謹籍酒友囑邀,知恥後勇,義不容辭,氣酣神發,塗鴉如是,聊充座右,無讌尤酲,何須葛根?乘物遊心,溪山臥籟,權湊天地人生運命象數若斯可乎?未知人間酣兄姊妹意下如何耶?

    泳夫異史氏舒于懸河南畔,故宋開寶寺鐵塔東南隅。


学书感悟

谈书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

文\刘文勇

王羲之在其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一段记述自己跟卫夫人学书的故事:“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锺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这段论述被后来众多书家引用到自己的书论中。我们暂且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假性,但是在这段论述里牵涉到几个问题,一是王羲之幼年跟卫夫人学书;二是他游历南北,转益多师;三是对自己后辈的嘱托。本文只针对前两个对有益书法发展的问题作简单阐述。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幼年学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老师?王羲之少年的时候跟卫夫人学书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卫夫人在当时也是著名书法家,她的整个家族都是世代工书,所以做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应该够资格的,更何况据说王羲之幼年时还不是很聪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如果王羲之幼年时代没有卫夫人的书法启蒙教育,其书法上能不能取得那么大成绩,甚至还会不会有后来的千古“书圣”,也真的说不定。

但凡读过书论的朋友都知道,古代好的书迹是很不容易得到的,而且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由上面王羲之的论述“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这句话也可以判断这一点。所以还有人考证,卫夫人其实是王羲之的姨母,也不是不可信。还有记载说王羲之7岁就擅长书法: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先不说故事的真假性,但这些都给我们暗示了,在那个时期,幼年时代能得到一个毫无保留,传授书法技法的老师是相当的困难的。而且王羲之能在7岁的时候就达到这样的水平,没有一个优秀的老师教导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些客观的条件无形中为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大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第二个问题。随着其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开始不断游历南北,开拓视野,广闻博取。观历代名家之书后,他才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所以对师传有所不满。就有了“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之叹,而“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焉”,这就牵涉到书法的量变和质变的问题。

质量互变规律是一种普遍规律,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书法的学习与进步也不例外,它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拿王羲之学习书法的例子来说,如果没有前面卫夫人的启蒙和引导,没有王氏家族书风对其的影响,没有一定客观量(名师指导和书法世家)和主观量(个人勤奋和感悟)的积累,就不可能会有后来他书法上质的变化以及质的高度。然而,怎样才能量变达到质变,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界定书法学习和发展变化的。它不像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那样,有着明显的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书法的学习存在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有的人学习书法的时间不长,但却进步很大,具有明显的质的变化;而有的人学习书法的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却看不出有多大的变化。从量和质的关系上来说,只要经过量的积累,一定会达到质的变化。可是书法却不一定是这样的,由于人的思维和悟性等的不同,有的人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可以达到质变,有的人却尽管经过了量的积累,也不一定会达到质的变化。这就有客观量(客观条件)和主观量(主观努力)的因素在里面。还是拿王羲之来说,年纪轻轻,书法就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一方面和指导老师、书法世家(客观量)有关;一方面和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体悟(主观量)有关。而有的人就不一定会达到这样的高度或者这样的成绩。所以,一个人学习书法,从短期或者近期来看,可能会看不出有多大的进步,或者是质的变化。但是如果拿其初学时的作品相比较,就会觉得有天壤之别,就会感觉到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有了质的不同了。但是这个质变应该还是随着量的积累而变化的,当有了新的量的积累以后,才会有新的质的变化。比如王羲之经过自己的游历,从众多的书法名家中汲取营养,这便是新的量的积累。

从王羲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不论幼年的师承,还是后来的游历中所取法的众多书家,这些客观的量的积累也对其后来质的变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很多时候缺少了这样的游历和转益多师,最终也就没有再出现新的质的变化,这是很辩证的一个事实。我们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能不能有这么多客观量和主观量的积累,会不会有新的质的变化,这些都不是一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既不能狂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更有的人,由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或者不能参透书法的奥秘而至此搁笔,前功尽弃,很是可惜。苏轼在其书论中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也都说明要想在书法上有质的飞跃,没有长期的量的积累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里有必要对王羲之的“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和“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焉”作一补充阐述。我们从王羲之的学书历程中可以知道,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书完全是为以后他书法上质的变化做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他自己说“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的理论完全是错误的,他没有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因为他有了前面量的积累,又加上其后来的游历与转益多师(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焉),才有了后来的新的质的飞跃。《老子》中有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中也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都是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的积累是质变的前提,所以,这也是这段论述是否出自王羲之本人之存疑之处。但在学习书法中,如何使一定的量变达到质变,却无法提供统一的模式和标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人生的一条铁的规律,对于书法来说也是这样。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知道,在书法的学习中,首先路子要正,路子不正,再多的量也无法达到质变。其次任何的浅尝辄止,偷工使巧,或者急于求进,或者骄傲自满,等等不良的客观因素,都是学习书法的大忌。而是应该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遵循书法学习的内在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循序渐进。使自己的书法产生一次又一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直至达到“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

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