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史话》第72—74回

 高山仙人掌 2019-12-26

72、连兴茶社

  连兴茶社场内放有三十二条长板凳,另外还有一条高凳,是专门为军政界、稽查、文化和新闻界的贵宾准备的。连兴茶社建成后,集结了众多相声艺人在此演出,包括筹建茶社的几位功臣,如马德禄、周德山、郭瑞林、马寿岩等,另外还陆续来了高少亭、冯子玉、马三立、马四立、尹寿山、郭荣起、刘奎珍、孙少林、班德贵、王世臣、朱相臣、史文翰、阎笑儒、于宝林、耿宝林,以及女相声艺人于佑福、回婉华等。

  名角张寿臣、常宝堃、戴少甫、侯宝林、赵佩茹、常宝霆、秦佩贤、苏文茂等也曾先后到此票演。这些位都是专业说相声的,为什么说是票演呢?因为他们在此演出时不收取任何报酬,只是为同行帮忙而已。一般是由张寿臣来决定,他说谁使一个,就由谁表演。这不只是因为大家都给张寿臣面子,更是寿爷的威望所至。比如,阎笑儒就与常宝堃说过《家庭论》,二人还互为捧逗;侯宝林、戴少甫票演时,大多是由耿宝林捧哏;而于俊波、苏文茂来使活,多是由朱相臣量活。由于他们经常来这里,也使连兴的业务越来越好。像秦佩贤(吉坪三的得意弟子,太平歌词唱得很好)、苏文茂等,也在连兴学到了一些节目。

  茶社成立伊始,几位创建人联合掌穴。但时间不长,几位创建人就请来此演出的高桂清掌穴了,也就是做茶社的总负责人。须知,做掌穴人很不容易。1913年,焦德海在北京天桥掌穴,1924年,张寿臣也是掌穴人,不过那都是在地上,而不是在园子里。当时,不管是焦德海还是张寿臣,他们掌穴时,有不少比他们高一个辈分的艺人也参加了他们的穴。之所以说掌穴人不容易,是因为做掌穴人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精湛的演技,无论是高一个辈分的艺人还是平辈的艺人都得服气;二是人品要好,办事公正,能够服众。高桂清在这两方面都很出色,在此演出的艺人们都很服气。

  高桂清,天津人,是城市贫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少年时干过杂工。他常在“三不管”、河北鸟市等明地听相声和评书,由此入了迷、上了瘾,就开始自学表演。后来他与高少亭一同拜马德禄为师,开始了相声表演生涯。连兴茶社建成后,高桂清随师父在茶社演出,后来大家就让他掌穴了。他为人公道,先人后己。例如,一到该吃饭的时间,很多观众都要走,艺人也要回家吃饭,可高桂清却每天都顶着,说“八大棍儿”,能留住很多观众,而在其他时间他还照样使活。到了分账的时候,他不多拿一个子儿,只拿一份钱,而且给自己儿子高笑临的份子钱也很少。

73、刘奎珍

  高桂清的单口强于对口,他表演的《满汉斗》《山东斗法》《九头案》《解学士》等,包袱又脆又响。他说的“八大棍儿”里的《马寿出世》《张广泰回家》等,是评书《永庆升平》里的片段。因为他的评书师父福坪安专说《永庆升平》,并亲自向他传授,所以他的表演既有相声的包袱,又有评书的扣子,妙趣横生。因此不管是开场还是饭口,他的段子都能火。1943年,济南的晨光茶社开业,高桂清应邀参加开业演出,因极受欢迎,生意很好,从此便在济南定居。大家都很尊重高桂清,20世纪70年代,他在济南去世,天津、北京的相声演员都凑了份子,委托他的徒弟冯立铎带到了济南。

  话说高桂清离开天津去了济南,长辈们便推举晚辈刘奎珍在连兴茶社掌穴。

  刘奎珍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出身贫寒。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表演相声和演唱太平歌词,20世纪30年代拜焦德海的儿子焦少海为师,正式进入相声门,开始与刘广文、佟浩如、杨少奎等一起演出。此时他的搭档是马三立。马三立高他一个辈分,入相声门也比他早,但二人合作时,马三立主要听他的,还受过他的点拨。

  不久,刘奎珍去南京、镇江、徐州等地演出,深受南方观众的欢迎。他刚从南方回来就被请到连兴茶社,不但成了台柱艺人,还成了掌穴人。后来侯宝林多次提到他,盛赞他是“相声奇才”。这话不假,刘奎珍的表演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说、学、逗、唱皆精,吐字清晰,抑扬顿挫,话锋酣畅,俗不伤雅。他的活路也宽绰,包袱巧发奇中,效果出人意料,十分耐人寻味。

  在注重继承传统的同时,刘奎珍又不受陈规旧律的束缚,极少有呆板俗套的程式卖弄,多有自出机杼的新鲜立意。他在包袱的组织上更是别出心裁,自成一家,至今无人能够效仿。后来因一度患上喉疾,嗓子失音,不能再使柳儿活。但他扬长避短,结合沙哑的嗓音,配以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化拙为巧,独辟蹊径,简洁的语言描述往往入木三分,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刘奎珍表演的传统相声大多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注入了新的包袱。他创作表演的代表作《新旧婚姻》可谓妙语连珠,被相声界誉为精品力作。

  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相声小段《吃包子》,包袱很响。不过当很多艺人都开始使这段活时,他反倒不使了,他把《吃包子》改为《补袜子》,效果更好。他创作的《买手纸》《画扇面》《看病》等都出手不凡,充满了智慧,被相声界传演至今。

74、天津相声大本营(上)

  连兴茶社以“相声大会”的名义演出,这是中国相声史上第一次出现“相声大会”,此后在天津、北京、沈阳、唐山、济南等地也陆续出现了许多“相声大会”。连兴茶社被誉为“天津相声大本营”,也是全国第一个专业性相声演出场所。

  连兴茶社火了,也让相声艺人们看到了希望。马寿岩、郭瑞林等老几位尝到了甜头,那位章姓老板在得知了茶社的演出情况后,愿意再出资建一个新的专演相声的园子。没过多久,在繁华的河北鸟市的北头又建成了声远茶社。艺人们的休息室在园子的左侧一角,探出了场外,艺人可以从休息室进入园子,也可以从正门进来。园子里建有一个小舞台,效仿演杂耍和说书的场子,台上放有场面桌、高凳,逗哏和捧哏面向观众表演。

  就在1931年9月18日,园子开张了。约在半年后,园子的格局有所改变,艺人的表演区被设在了场子的中心位置,有五平方米左右。场面桌上放的不只有扇子、手帕和醒木,还有盛钱用的钱箱、钱板。表演时,捧哏站在场面桌的左侧,逗哏立于对面,与捧哏面对面交流,还不时地请坐在四周的观众参与到演出中来。艺人的表演包括叙述、代言、学唱、评论、有感而发、现挂包袱等。观众对这种新的表演形式还是非常接受的。至于坐席,均按当时书场、茶社的标准,只放硬木长条板凳。

  茶社开业后,由马德禄、周德山主持业务,也就是作为掌穴人。在此演出的多为相声名家,有于福寿、郭瑞林、马桂元、于堃江、高桂清、刘桂田、焦少海、高少亭等。这些艺人都有自己的表演特点,个顶个的棒。之后陆续到此演出的有马三立、郭荣起、尹寿山、杨少奎、阎笑儒、高笑临、马四立、赵佩茹、孙少林、耿宝林、史文翰、连笑昆等。到后来,有一位晚辈当上了掌穴人,此人叫杨少奎。

  杨少奎是天津人,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在南运河上做水路运输,后来自学了太平歌词。他好像天生就是唱太平歌词的材料,音色优美,吐字清楚,声情并茂,很受观众的欢迎,在太平歌词艺术的历史上绝对是一位高手。他还自学说相声,20世纪20年代中期拜焦少海为师,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他主工捧哏,单口相声说得也很好。说、学、逗、唱样样在行,活路非常宽绰,既能捧又能逗,捧哏时严谨有度,衬托得当,逗哏时稳而不瘟,爆而不躁,既无抢场斗胜之嫌,亦无哗众取宠之势。他表演的单口相声既重视包袱,又有评书扣子,很吸引观众。他表演的《批三国》《白事会》《弦子书》《朱夫子》等段子都有与众不同之处,为相声界同人所称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