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工资”及“教资通过率”新鲜出炉!

 山口百惠WFQ 2019-12-26

现在考教师资格证的人越来越多,无论你是在校学生,还是上班族,大家对于报考资格证的热情是非常的高涨,这是有一定原因的,你知道教师的工资是有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吗?

那么,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究竟有多少你了解过吗?教师资格证从2011年省考改为国考以后,报考的人是越来越多,从今年下半年的笔试报名数据(550万)就能看出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热度不减。然而笔试以及面试的通过率呢?

根据教师资格证各地相关报道,自从15年开始实行国考改革试点后,江苏省考试通过率仅为27.53%;北京考试人数达到9万余人,考试通过率约为10%;其他已开始国考改革的省份通过率基本在24%—27%之间。

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教师资格证统一国考后,通过率就从省考的70%下降到国考的30%左右。当然,国家对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最低通过率还是有限定的,一般都不低于21%。

那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的通过率到底会有多少呢?我们先来看一组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的通过率数据。

19上半年教资面试部分省份通过率

广东省广州市

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报名人数为59311人,占全省的41%,仅14261人通过面试,由此可知广州市的面试通过率为25%。

河南省郑州市

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报名人数为80565人,参加认定(包括之前通过面试的一部分人)的人数在17800人,粗略计算这次的通过率为21.3%。

湖北省武汉市

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报名人数为3.8W人,参加认定(包括之前通过面试试的一部分人)的人数在0.7W人,粗略计算这次的通过率为21%。

安徽省合肥市

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报名人数为18606人,参加认定(包括之前通过面试的一部分人)的人数在4548人,这次的通过率为24%。

由以上省份的面试通过率也可推测出:全国的面试通过率在20%~30%

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虽然不及之前的省考通过率高了,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好好花一番心思备考加上一定的技巧,面试一次通过还是希望很大的!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试讲板书技巧:

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有“无生上课”这一环节,不管是哪个学科都得要有适当的板书,板书也占一定的分值的。如果板书设计的好,绝对会给你的面试增分加彩,因此小编提醒大家在准备教师资格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作用

调控学生思路-学生看着板书,听着教师的讲解,依据板书所提示的课题,边听边思考,引起学习兴趣,板书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的思考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的课题上。

建构知识结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这些知识结构和体系往往用语言表述不容易阐述清楚,但以板书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框架和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它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独具特色,引人深思。

变抽象为具体-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语言描述和抽象的讲解,学生不易在具体思维的基础上扎实地建立起知识体系。通过板书,边讲边板书,就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板书设计的方法

1.摘录提纲法

教学板书是教材内容的集中反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设计而成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书面语言。教学板书所反映的教材、课文大多有鲜明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因此可以采用“语句摘录”方法设计板书。

所谓“摘录提纲法”,就是摘录教材富有标志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关键词句而形成“提纲式板书”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要基于教材自身内容的明确性、结构的条理性。

2.概括归纳法

教学板书是教师钻研教材、概括课文的产物,是中小学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教科书中的内容大多较为复杂,板书却要简结精练。

因此,我们常常使用“概括归纳法”设计板书。所谓“概括归纳法”,就是用简洁的语言抽象教材内容,归纳教材知识的方法。

这种板书设计方法,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较好作用。

3.图形示意法

教材是知识信息有意义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往往抽象而深刻,学生难以理解,中小学教师就有责任帮助他们“解读”教材和课文。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板书“图形示意”,即用符号、线条、图形,配以简要文字示意教材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

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钻研、高度的概括、独到的表达,反映教师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技艺技能及审美情趣。

最后提醒大家:板书虽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不能为板书而板书,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它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需要不断努力提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