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字碑:道是无言却有言

 DavidCCH 2019-12-26

无字碑:道是无言却有言

一游客伫立在无字碑前陷入遐思。

无字碑:道是无言却有言

乾陵精美雕刻——石翼马。

无字碑:道是无言却有言

游人从乾陵司马道走向无字碑。

无字碑:道是无言却有言

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墓室壁画《宫女图》(局部)。

无字碑:道是无言却有言

乾陵神道两旁的翁仲。

无字碑:道是无言却有言

游客在无字碑前仔细观赏。

姓名:乾陵无字碑

年龄:1300余岁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61年

出生时间:公元706年

现住址:乾陵博物馆

联系电话:029-35510006

1 无字之谜

时间追溯到公元706年的6月至7月间,随着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无字碑便矗立在高宗李治述圣纪碑的东侧。不难想象,继位一年出头的中宗李显和文武百官面对这块无字碑,他们的内心在做何揣测。

从那时起这块没有文字的石碑,犹如一张白纸留给后人,引起了无限遐想。这样的纷扰直到今天在学术界或游人中仍莫衷一是,没有定论,也因此成为说不尽的话题。

无字碑是一个什么形制的碑?为何不刻字?无字碑是谁立的?

“德大说”认为武则天自恃功高德大,彪炳千秋,政绩远非文字所能表达,故立无字碑;“自惭说”认为武则天功过互抵,不如只字不镌,或者功过是非应由后人去评价;“称谓说”认为按照传统的观念,女人是不能做皇帝的,如何撰写碑文评价她的功过,唐中宗李显不知如何定论。还有可能是李显曾被废而复立,因而对生母武则天心怀怨恨,立无字碑是为了让她难堪;又可能适逢政局动荡,人们无暇关注此事,而事后关于她的说法又争议很多,因此碑上刻字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至于“仿效说”“遗言说”“非碑说”亦无史料佐证。

在与乾陵博物馆研究人员的交流中,大家一致认同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乾陵博物馆前馆长、研究馆员樊英峰说:“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碑,从无字碑与高宗李治的述圣纪碑对应的位置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选定好的。由此看来,无字碑最有可能是武则天早已做好的安排。

武则天有遗诏就是附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作为儿子,李显亲自护送母亲灵柩从洛阳返回长安,按照遗诏把母亲安葬在乾陵。无字碑就应该在这个时候立的。

早在高宗李治入葬乾陵时,武则天给丈夫立的碑放在了西边,东边这个地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块地方,以备立碑用。这可能就是当时武则天的想法。这个论点也被好多的史学家证实是符合实际的。”

碑当时立好了以后,为什么没有刻字?樊英峰解释说:“刻字首先要在做好的石碑上画成格,无字碑上是画有方格的,也可能以后要刻字。但是后来政局发生变故,这是大家都始料不及的。但是这段历史史书当中没有任何记载,无字碑的叫法也是宋代人叫出来的,唐代到底叫什么?不知道。宋代人叫法延续至今。”

无字碑历经1000多年,虽然无字可寻,但其传递的信息似乎远远超出一篇碑文所能承载的体量。它又称得上是一部无字的石质奇书,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2 无字之美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琢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近100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天成的美感。碑首镌刻8条浮雕螭龙,碑身两侧镌刻的是升龙图。整座石碑雕刻技艺精湛,艺术价值极高,为历代群碑之冠。乾陵的规模、建筑及工艺,都是武则天时代国力和社会思潮的集中体现。

无字碑虽然无字,但作为一件石雕艺术品,其表现的威严壮美和极致精细的雕刻,因为充满了岁月的印记,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无字碑的美,美在独一无二。在整个乾陵的石雕中,它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又因口口相传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凝眸注视或指点评说。

文献记载,唐代皇家陵园的营造,是在朝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下运行的,无字碑的制作无疑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严格按照规制设计完成的。它所采用的石料型大、质坚、耐酸碱、耐风化等,以致历经千年,巍然屹立。

无字碑所用石材当地并没有,如此庞大的石头从哪儿来?它又是怎么立起来的?都是一个谜。明代万历年间,陕西关中发生特大地震,乾陵其他石雕像都倒塌了,唯有无字碑巍然屹立,可见其工艺是何等高超。

3 无字之歌

有歌曲唱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而无字碑所蕴藏的信息量极大、历史文化价值极高,无疑是一块会说话的精美的石头,亦是一首无字长歌。

11月19日上午,几辆大客车停在了乾陵景区停车场,从车上鱼贯而出的是曲阜师范大学200多名师生。当这些师生走近无字碑,人们能看到他们脸上的赞叹与惊讶的表情。每天,总会有一队一队的游人走进乾陵,也总有游人在老远便叫嚷着:“无字碑、无字碑,无字碑在那儿!”这声调不是对一块石碑,似乎是和一位久未谋面的亲人或朋友打着招呼。直到当天暮色降临,还有游人踏进乾陵的大门,就是为了一睹无字碑的神秘。据悉,近年来游览乾陵的游客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奔着无字碑而来的。

无字碑无形中成为乾陵一块没有文字记载的石质之书。乾陵是武则天与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以北6公里的梁山。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陵墓,内城象征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1958年,因修筑西兰公路,当地几个农民上山采石,无意间发现神秘洞口。洞口后经确认是乾陵地宫的入口,经抢救性发掘后史学家认为与史料记载相同。

碑虽无字,但围绕无字碑产生的话题却有增无减。如今无字碑上有着密密麻麻的字迹,这是宋、明以后文人学士的题诗刻文。经过考证大概有42段39人次。在这些题刻中有金代一篇契丹文游记,它记载了乾陵在金代时候的修复过程,而且是汉文和契丹文的对译。从宋代以后,契丹字几乎消失,史书上只留下了5个契丹字,借助这篇文章,竟然开启了了解契丹文的一扇大门。

研究无字碑成为研究武则天的一扇窗口,在学术研究方面,乾陵博物馆主办的学术性专辑《乾陵文化研究》已连续出版13辑,收录了全国600余篇专业论文,一些著名的学者、专家如赵文润、葛承雍、齐东方、沈睿文、王双怀、石兴邦、张建林、秦建明等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研究了武则天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博物馆建设方面的内容。另外中国武则天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已出版论文集10多本。

随着无字碑不断地“热”起来,在影视界已经有众多版本的“武则天”亮相荧屏,有一部电视剧就叫《无字碑歌》。在文化推广方面,以武则天和无字碑为主题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也不少。最近,广州一名60多岁的女画家,把武则天的一生用150米的工笔画长卷展现出来。

一名游人面对无字碑道出了自己的认识:“我觉得武则天立这个无字碑,并不是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恰恰相反,她可能非常重视,但是她毕竟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固有情况,只不过,她可能自己也在思考她的这种‘打破’到底是不是对的。所以,她留下这块无字碑,就是想让时间和后人来替她证明这种对与错。”

无字碑就像乾陵的一张名片,成为游客踏足乾陵的“邀约”,它又是一个无言的解说员,传递着武则天和那一段历史的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