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二十四史》遗漏的王朝,克辽、金、北宋、暴打吐蕃、抵御蒙古

 飞虎catzbc 2019-12-26

 2019/10/3009:01

《二十四史》是历代逐渐整理,但并非全部由朝廷主持编撰,直至清乾隆年间编撰《四库全书》,规定“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因此,乾隆钦定《二十四史》成为权威与正史的代表。

现在统称的《二十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史家典籍。

但《二十四史》中,《南史》记述从南朝刘裕创建宋国,至隋朝灭亡陈国止,与《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有大量的重合叠加之处;《北史》记述从鲜卑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到隋炀帝失国为止,与《魏书》《北齐书》《周书》《随书》再度重合。

甚至清朝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编撰《旧五代史》,却始终不肯为西夏王朝著书立史,令世人颇为不解

被《二十四史》遗漏的王朝,克辽、金、北宋、暴打吐蕃、抵御蒙古

西夏修史的争议,称雄西北的西夏,是否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和国力!

西夏由党项人李元昊于1038年建立,至1227年灭亡止,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比辽国、金国、北宋、南宋的单独国祚都更长,(宋有两宋,辽有西辽),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其最著名的军队为重装骑兵铁鹞子,甚至有了火器部队泼喜军,此外由皇帝统辖的禁卫军与擒生军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军制,奠定了西夏王朝军事强国的历史地位。

通常讲西夏人口仅三百万是不准确的,党项从李明德起便攻略西州回鹘,仅高昌回鹘便有30万,党项部占领河西走廊过程中,还有肃州、甘州的吐蕃诸部近50万人,降服兰州诸羌,及掳掠宋朝边地百万人口,按照游牧民族的战争法则,附庸必须协助战事,因此也应当算入西夏的国防力量。

金国建立后灭亡强大的北宋,西北地区出现权利真空,西夏趁机扩张,占领富庶的黄河前套地区,金国鉴于扩张已极,不愿再与西夏长期消耗,允诺其占领的合法性,由此夏仁宗西夏达到鼎盛,全国划分约有22个州,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西夏有着克辽、对抗金国、歼灭北宋精锐、暴打吐蕃、抵御蒙古的辉煌战绩,加之西夏控制河西走廊,连接丝绸之路商贸发达,同时西夏具有自己的文字及语言,能够广泛开展手工品的生产和制造,并保持着政权的稳定性及延续性,理论而言,西夏其实具备为其修史的综合实力。

被《二十四史》遗漏的王朝,克辽、金、北宋、暴打吐蕃、抵御蒙古

西夏与蒙古乞颜部的历史纠葛,造成蒙古统治者内部的反对

蒙古与西夏的仇恨,在于西夏站错队伍,金国强盛崛起之时,蒙古乞颜部反抗,遭到金国的贸易封锁,金世宗完颜雍时期更实行“减丁”政策,并最终与塔塔尔部联手,将铁木真祖先(曾祖父兄弟)俺巴孩汗,用 "专惩治游牧叛人"的刑罚‘木驴’残忍致死,作为金国盟友的西夏参与其中,稀里糊涂的便被忌恨下来。

金章宗年间,金国册封克烈部首领脱里为“王”,即后世熟知的王罕西夏掌握丝绸之路,向克烈部出售盐铁等物资,铁木真曾惨到部将四散,《元史太祖本纪》载“令军士衔枚夜趋折折运都山,出其不意,袭汪罕,败之,尽降克烈部众”,趁王罕大意,以偷袭挽回败势。

1205年尚未称汗的铁木真,便洗劫西夏边疆的市镇,拉开了对西夏征讨的序幕,既试探西夏军事实力,又可试探金国态度,西夏国力衰弱,但西夏桓宗对盟友金国依旧真挚 ,《西夏书事》载“ 纯佑听到蒙古军进攻金国,与金将河东监军完颜天骥相持不下,即领兵也进入金境”铁木真只好延缓进攻西夏,带着劫掠的财物筹备建立蒙古国。

从西夏襄宗篡位,并侵略金国开始,西夏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长期的消耗令西夏王朝不堪重负,等到铁木真南侵之时,西夏国疲态尽显,西夏襄宗给予蒙古赔款,及接受"附蒙伐金"的条件,从此西夏丧失独立王朝的政治主权,沦为蒙古的附庸。

被《二十四史》遗漏的王朝,克辽、金、北宋、暴打吐蕃、抵御蒙古

西夏王朝政治地位的降低,与西夏国灭,党项族的消逝

西夏虽然臣服蒙古,但其实并不甘心,又暗中与金国密谋,因此蒙古对西夏的打击从未停止,蒙古的西征既是惩戒花剌子模帝国,也是削弱西夏的羽翼,回鹘与吐蕃诸部的联系,使得西夏在孤立中消亡,西夏也意识到蒙古的险恶用心,因此抵触协助成吉思汗进行西征。

1225年成吉思汗归国后,以此为借口大举攻略西夏,此时中亚已经臣服,西夏不再具备缓冲金国的战略作用,反之成为进攻金国的阻碍,因此成吉思汗的目的在于灭亡西夏,再两路合围灭掉金国,蒙古大军迅速的夺占西夏重要城邑,并最终合围西夏都城中兴府。

金宣宗留下的烂摊子,到金哀宗时期更难以收拾,金军被压制在汴梁城一线,难以向西夏伸出援手,而未能彻底征服西夏,是成吉思汗的遗憾,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所以蒙古军士气更盛,西夏末帝李睍,见大势已去只能出城投降。

拖雷遵从遗命诛杀李睍,并按照蒙古惯例对抵抗的城市屠城,虽然最后被党项将领察罕所劝阻,但西夏宗室彻底夷灭,剩余民众都作为战利品分给有功将领,中亚的色目人将伊斯兰教带到河套平原,从此衍生了新的民族,党项之名被永久埋没于黄沙之中。

被《二十四史》遗漏的王朝,克辽、金、北宋、暴打吐蕃、抵御蒙古

元朝建立后,文人的立史之争,都将西夏排除在外,究竟有何难点?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北方士人主张以金国为正统,因两宋与西夏,高丽都向其称臣,应为华夏正统;南方士人主张以两宋为正统,因两宋经五代传袭唐朝经制,掌管诗书礼教始终未断;双方激烈争辩,忽必烈两边都不愿得罪,因此搁置修史,反而鼓励士人转译中原文集为蒙文,推动蒙古文化的传播。

元顺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但彼此的融合也愈加顺畅,宰相脱脱折中采用并行之策,仿照前代南北史并存之例,修《辽史》《金史》与《宋史》,但在修西夏史的问题上停顿,如北周、北齐与陈朝确实有三朝并修先例,但脱脱最终出于实用至上的理念,摒弃这种方式,原因主要有四:

  • 第一,统治阶级的感受,西夏与蒙古乞颜部渊源颇深,又与成吉思汗之死脱不了干系,作为标榜“黄金血脉”的孛儿只斤家族,不可能允许出现任何,对祖先有所亵渎的语言。

  • 第二,后世评价的恐惧,即便脱脱不愿承认,但蒙古的统治已经走到尽头,如果将西夏列为正史,后世就会将元帝国与之等同,而西夏是蒙古的附庸,会降低元帝国的尊严感。

  • 第三,儒家学者的争议,辽国与金国至少通行汉字,且都供奉孔孟之道,因此得到儒生的拥护和谅解,而西夏独创文字,其习俗实属异类,为西夏修史实在凭添争议,于国不利。

  • 第四,党项族人的稳定,党项人与契丹人一样,融入到蒙古的族群之内,江南的起义如火如荼,若是挑起党项人的不满,失去重要的西北,对元朝统治百害而无一利。

被《二十四史》遗漏的王朝,克辽、金、北宋、暴打吐蕃、抵御蒙古

蒙古与清朝同气连枝,清朝乾隆帝,选择尊重元代的定论,不予西夏修史

清朝面临比蒙古还要严峻的形势,清朝人口比之蒙古更少,所要管辖的人口却更多,且已经直面沙俄的威胁,及江南汉族的反抗,因此清朝统治者,必须保持与蒙古各部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东巡,都要途经蒙古各部,慰劳赏赐加以笼络。

蒙古黄金家族的消亡,带给清朝很多的警醒,放任士子妄谈国政便是弊病,因此清朝乾隆帝集天下士子,纂修《四库全书》,便是清除不利于满清的言论,转移世人对清朝的敌意,灌输儒生接受清王朝的治理,进而变成清王朝的统治工具。

所谓从《永乐大典》编撰《旧五代史》,但删减销毁之内容,远超摘录的部分,修史始终逃不过为政治服务,何况修史多为中原王朝,西夏偏安西北之地,仅占中原一隅,且长期作为蒙古的附庸,而清朝已经收降蒙古,因而出于维护统治的权威,综合多方考量,最终未批准西夏修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