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笛无腔信口吹” ——竹子与音乐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英国著名科学发展史学者李约瑟认为,东亚文明就是“竹子文明”。 竹子融入了我们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浸润到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音乐和美术。

我国古代音乐很发达。周代就把乐器分为“丝”与“竹”两大类。所以古时称音乐为“丝竹”。丝指的是弹弦乐器,如琵琶、扬琴、筝、古琴等;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在《汉律历志》中记有一个传说,黄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乐官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两节间,长3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古琴的调名),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

我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竽、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从牧童的竹笛,苗寨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此外还有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可以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可见竹乐器又是民间最为普及的乐器。

尽管现在许多乐器都已使用金属、橡胶乃至合成材料为原材料了,但是,竹子制作的乐器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作者:王昌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