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秋天的怀念》走近史铁生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摘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样,从一篇好的文章中,我们亦能看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领悟创作者情感之丰富。在此,笔者仅通过《秋天的怀念》来谈谈自身对史铁生的一些了解与看法,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史铁生其人、其文。

关键词: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灵魂与肉体

作为中国最令人佩服的作家之一,史铁生将自己的情感,甚至于生命悉数倾注于文字中。于是,在那些质朴无华的文字里,读者不仅可以尽情体会着那些被文字抒发的淋漓尽致的情感,还能于平凡之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它不仅能够教会学生许多深刻的道理,还能使之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灵魂之光,实现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秋天的怀念》在讲述母爱伟大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在面对瘫痪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时的心态的喜怒无常。如,史铁生在文中曾写道“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见,人最畏惧的便是“曾经拥有”与“覆水难收”。在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病魔时,史铁生的悲观与厌世不过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因此,失去理智的作者才会对他的母亲说出“我活着有什么劲”这种丧气话。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史铁生这些自残式的言行除了给母亲造就了极大的打击之外,并未使自身的痛苦有所减少。

众所周知,在1951年史铁生出生到2010年去世的数十年间里,他的一生都在和病魔作斗争,瘫痪、肾病、尿毒症时时刻刻地在折磨着史铁生的身体,然而,却从未消磨他的意志与精神。正如史铁生所形容:“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在瘫痪的时候,他才21岁,正值青春年华,是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时刻。那时,他,怀抱着美好的梦想,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然而,这时,命运却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多次返京治病后,史铁生最终还是长久地坐在了轮椅上。21岁,正是梦想启程的时刻,是真正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此时,此事,恐怕搁谁身上都难以接受。而这些事情,对那些身为人母者而言,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因此,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在怀念的同时亦在反思,在反思中体会着母亲曾经所承受的更大的压力和痛苦,也反思着自己曾经的幼稚与懵懂。

在评改学生习作时,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砌出题干要求的字数。可见,许多学生对优秀习作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而《秋天的怀念》,或者说史铁生的作品恰巧就是可以扭转学生错误创作观念的文章。相信读懂史铁生文字的学生必定能够明白,明白之所以优秀的关键便是汹涌澎湃的情感。丧失情感的文章即便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那么,他们毫无章法地组合在一起,也不过是没有情感、生命的劣质文章。

其实,除了写作上的启示,史铁生的文字更教会了人们如何正确地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如何关心、爱护自己身边的人以及勇于承担生而为人的责任。冰心曾经在《谈生命》中深情地写道:“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或许,正是因为苦难的存在,史铁生的一生才显得愈发的精彩与与众不同。

史铁生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其残疾,而是残疾后其对于人生感悟的升华。王蒙评价史铁生说:“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有些人对于生命的领悟,过于鸡汤,过于肤浅,没有生命的痛感。只有经受过生命折磨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去感悟生命,也才能够真正地看透生命,悟透生死。可见,恰恰是生命的折磨造就了史铁生伟大的灵魂。

在1985年以前,史铁生是站在一个残疾人的角度,来讲述残疾人的爱恨情仇,来唤起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注与爱护。因为自己的身体的创伤,他站在一群人的角度上为之奔走呼号,这是灵魂的升华。《没有太阳的角落》讲述了残疾人的爱情,《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讲述了残疾人作为父母的权利,《夏天的玫瑰》《秋天的怀念》都是讲述残疾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尤其是我们课本中的《秋天的怀念》更是作者正视残疾这个事实的开始:从面对美好就要破坏的怒不可遏到主动和妹妹看菊花,这也是作者心灵的升华。这种升华在1984年的作品《山顶上的传说》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也是经历了残疾后,从仇恨到平和的升华过程。“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这便是史铁生此时的领悟。

1985年,《命若琴弦》的发表标志着史铁生的作品的转折,它从过去关注生理残疾,逐渐地拓展到探寻生命的意义,着重展现人们内心的波澜,体现其心理上的残疾。史铁生认为,人生来必有三大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要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在这之后,史铁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探讨面对这些苦境人们的挣扎。可见,这时的史铁生已经有了一颗能够触及生命真谛的灵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史铁生必定是个倜傥非常之人,其伟大的灵魂亦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在这篇《秋天的怀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是一个懂得感恩,而且勇于改变自己的人,史铁生的母亲亦是个伟大的人。面对残酷的命运时,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对某些事情而言,最初的史铁生或许不能够完全理解,然而,当母亲用生命对这个概念做出诠释时,他的心理便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困苦是困难的,而战胜困苦重新出发就是伟大的。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有残疾,但是他的灵魂站在了我们常人更高的高度上来审视这个世界,为世人如何对待自己人生中的磨难指明方向。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铁生何尝不是一位“真的猛士”?他不仅以顽强的意志力迎上了命运的风口浪尖,还以宗教家的博大爱心关怀着人类的前途。

一叶落知天下秋,虽然《秋天的怀念》篇幅不长,然而,这其中所流露的情感,所流淌的生命力却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史铁生的文字带给学生的东西,还要帮助学生领悟更多的真谛,使之能够在优秀文字的引领下仔细考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江苏省高邮市外国语学校赵桂珠

参考文献:

【1】李德南.面向根本困境发问的生命哲学——再读史铁生[J].南方文坛.2017(04)

【2】杨剑龙,满建,李彦姝.直面苦痛与生命追求——关于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讨论[J].理论与创作.2011(03)

【3】朱立冬.生存的追问死亡的反思——谈史铁生的死亡观[J].黑龙江史志.2009(24)

【4】金凤杰.于苦难处转身——论史铁生后期创作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