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终生未嫁却有5万多个孩子,其中一个“小孩”,养活了13亿国人

 历来现实 2019-12-26

1930年9月初,25岁的江西德安人袁兴烈带着大他三岁的妻子华静来到了北平协和医院,华静的妹妹华秀林是协和医院的护士长,夫妻俩来到医院的目的是,已经育有一子的华静的预产期快要到了,再过几天,他们的第二个小孩子就将出生在这个教育世家,丈夫袁兴烈来北平前当过县里的校长和督学,妻子华静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毕业后,也在安徽芜湖教书。

在产科,他们见到了一位笑颜如花的林姓小姐姐,比华静大几个月的她去年刚刚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留院做了产科医生。

几天后的9月7日,袁、华伉俪迎接来他们第二个孩子的降生,协和医院至今保存着这个小朋友的出生证明,这份证明上留有一个胖乎乎的小脚丫印迹,孩子的名字由于袁兴烈还没想好,写上的是“袁小孩”三个字,除了其他信息,还有产科医生的英文签名:Qiaozhi Lin。


产科医生的汉语名字叫林巧稚。

她从未恋爱,从未曾结婚,也没有生育,但有超过5万人的出生证上有她的名字。

她不是高官,也不是政要,但她的名字却被印在了邮票上。她就是被称为"万婴之母"和"世纪女人"的生命天使林巧稚大夫。

1921年盛夏,协和医学院的上海考场,英语考试正在进行。

室外烈日炙烤大地,考场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考生汗流浃背,正在聚精会神答卷。

这时候突然有个女生尖叫道:有人晕倒了!

后排有个女孩马上放下手里的钢笔,快步跑向晕倒的女生余琼英,解开她的上衣领口,喂上一点随身携带的中暑药,开始沉静地救治。

十几分钟后,余琼英苏醒过来,考试已经结束,施救的小女孩并没有答完卷,她非常平静地对同伴说:"没事的,还有明年呢。"这次考试一共只有25个名额,难度可想而知,女孩做好了考不上的心理准备。

监考老师很快就把此事向上级做了报告,这个女孩回到家乡不久后,就接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是一次破例的录取,它的理由很充足:

第一、这个女孩已经答完的卷面成绩很好。

第二、女孩的英语水平极高,口语对话能力相当优秀。

第三、女孩在对她人施救的时候沉着冷静、手法正确、不慌不忙,具备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职业素养。

第四、女孩品德高尚、非常难得,日后一定是个非常优秀的医生。

第四点是真正打动医学院的高贵品质。

协和医学院没有看错人。

这个被破格录取的女孩就是林巧稚,她是中国第一届科学院唯一一位女学部委员(院士),她曾经拒绝了周总理提出的参加开国大典的邀请,她用一己之力,把旧中国婴儿的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降低了3-5倍。

2009年,国庆60周年,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某网站曾经做出这样一份调查:"假如在我们国家发行的钞票人民币上印一位女性,你觉得应该是谁?"

调查结果叫人吃惊,得票率最高的不是哪一位女性领袖,正是"林巧稚"。

"立志学医,治病救人。"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如果要是生在普通家庭,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国度,她肯定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林巧稚的父母是基督教信徒,林巧稚的父亲丝毫没有嫌弃,相反他珍爱所有生命,在他看来,三女儿是上帝给自己的礼物。为了给这个女儿取名,他想了整整三个晚上,最后才决定取名"林巧稚",意思是聪敏而稚气。

林巧稚在那么多的职业中选择了学医,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蓄谋已久"。

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患了宫颈癌,无论到哪都不能医治。一家人只能看着她忍受病痛折磨,被死神夺去生命。

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临终前的那段日子,被病魔折磨的情景,母亲绝望的眼神,刻印在了她的脑海,挥之从来不去。

正是从那一刻起,她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医生,给天下人、尤其是女人,减轻病痛,带去健康。

不忘初心、选择学医。

1911年,10岁的林巧稚走进了由牧师创办的新式学堂——厦门女子学校就读。在这里,林巧稚一学就是8年。

在此期间,林巧稚也和父母一样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经过洗礼,更加坚定了爱人、爱国的信念,并为之奋斗了一生来实践。

1919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由于才华出众被学校留下任教。

但林巧稚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没有忘记母亲病痛时被折磨的情形。于是她谢绝了学校方面的好意,义无反顾去来到上海,参加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招考。在考场上,由于林巧稚的出色表现,终于被学校破格录取,学制八年。

自己多流汗,只为让病人少痛苦。

走进协和医学院就读,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

学校明文规定:在预科期间,至少要完成以下课程,中文要完成190学时、英文也要完成190学时。 而且除了英语外,还要选学一门外语,德语或者法语;同时还要完成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课。

看了学校的规定,林巧稚有点吃不消的感觉,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物理、化学课,这意味着她要从零开始,可是偏偏这两门课程,在协和医学院的3年预科中所占学分非常多。

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在课堂上讲了,协和医学院毕业的门槛极高,基础不好、学习跟不上、没有信心的同学趁早退转学,以免耽误了好年华。

要是换了别人,也许早就知难而退,但当困难遇到了林巧稚,似乎无计可施,因为林巧稚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低头。

期末考试的时候,班里几个女生都心神不定,而林巧稚却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最后成绩下来,林巧稚成绩优异,生物和化学在班里成绩也名列前茅。

1929年,林巧稚就像一个到少林学功夫的弟子,经过八个寒暑,2920个日夜的苦练,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学成一身本领。

是绝世高手,还是徒有虚名,有没有真本事,只能到手术台上去检验了。

爱人如己,牺牲自己。

毕业没有多久,林巧稚收到了协和医院的聘书,她欢天喜地一看,接着眉头微皱。

能在这里工作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也是林巧稚梦寐以求的结果。

林巧稚为什么会犹豫呢?原来聘书中这样赫然写道: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在当时的协和医院,选择内、外、妇产科的女医生,不可以结婚,如果非要结婚,那就只能离开工作岗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林巧稚未经犹豫,就签下了合同。

服务一个家庭,与服务万千个家庭,哪里有什么可比性?

她真的一生没有真正恋爱过,更没有结婚,也没有机会当过妈妈。可是她却亲自为5万多个婴儿接生,见证了他们来到人世间。

林巧稚说:我听过的音乐很多,但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还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我为之深深陶醉,百听不厌,六十多年了,我乐此不疲。

林巧稚真正实践了那句话,爱人如己,牺牲自己。为了无数个母子平安,她放弃了做母亲的权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落入日寇之手。

日军侵华期间,协和医院被迫关闭,好多医生不得不离开北平,辗转到了大后方。

林巧稚舍不得这个岗位,舍不得医院的环境,更舍不得北平的年轻母亲们,她想,越是在日寇的铁蹄下,人民就越是艰难,越需要有医生在身边。于是她毫不犹豫留在了北平,在北平的一条胡同里,开设了个人妇儿门诊,她要为敌占区的姐妹们解除病痛。

由于好多大医院不能正常接诊,她的门诊开业后,门前车水马龙,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林巧稚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而且越是衣着破烂的穷人,她越是压低声音,态度温柔;遇到没钱的,林巧稚分文不收;一有需要,背上她的出诊箱就出发,赶往病患家中。

不问主义,只为苍生。没有自己、只有患者。

林巧稚的心里只有苍生,没有自己;只有病人,没有主义。

为了苍生,林巧稚放弃了离开北平,执意留了下来。面对国民党高官送来直达台湾或者美国的船票机票,她都不屑一顾。

为了病人,林巧稚谢绝了周总理参加开国大典的邀请,她要在医院陪着她的病人,在她心里,病人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六十年代初期,一名产妇胎儿横位,情况危急。

已经下班的林巧稚立马来到产房,忙活了三个小时,产妇终于生产,母子平安。得知产妇来自农村,林巧稚二话没说,拿出几十元钱放到产妇枕边,对产妇家人说,拿去买点东西,给她补补身子。此后,林巧稚还几次前来看望,家属对此感激不尽,给婴儿取名依林,以不忘林巧稚的帮助。

那些年,北京城的新生儿取名叫做依林、念林、学林的数不胜数,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位位父母的涕泗感激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好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要求入党。林巧稚说,我爱国,信赖组织,但我不想欺骗组织,因为我知道,基督徒是不可以入党的。周总理知道后,微笑着鼓励她,没事,你在党外一样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1962年3月,林巧稚接受了一个特别的病人,病人名叫焦海棠,是内蒙古包头市人。

之所以说这名病人特殊,是因为她先后生下三个孩子都夭折了,原因一样,那就是出生后全身发黄而夭折。现在,她的第四个孩子又到了出生的时候,她的紧张和恐惧可想而知。

按照医院领导的意思是不同意孕妇入院的,因为孕妇以前的几个孩子患的都是新生儿黄疸,这在当时是疑难杂症,国内还没有治好的先例,即使在西方国家,也是老大难的手术。如果弄不好,会给医生和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孕妇对林巧稚说:"林医生,我是慕名而来的。"看着孕妇眼里求助的目光,林巧稚毫不犹豫接收了。

林巧稚一旦决定的事,一定会把它做好。

一个星期里,林巧稚下班后,不是去书店就是一头扎进图书馆,她不辞辛劳查阅了上千本图书和刊物,像大海捞针一样在大脑里搜寻、配对、汇总有关信息。

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打好这场战役,不让这位孕妇的家庭再伤心流泪。

就这样,林巧稚翻阅了海量的资料,走访了好多个专家,组织了好几次会诊,制定出一套万无一失的方案,终于让新生患儿获得新生。为了感激协和医院,焦海棠给孩子取名"和生"。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林巧稚辛勤工作几十年,名声远扬,但也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

特殊时期中,医院被收归国有,改名为“反帝医院”,林巧稚被定为 "反动学术权威","崇洋媚外",剥夺了看病的权利,下病房当起了护工,负责给病人打针、送药、端便盆、倒痰盂。林巧稚十分顺从地接受了这个新岗位,她为自己还能留在医院工作而不是被扫地出门感到松了一口气。

林巧稚依然满面春风对待每一位病人,人前人后没有一句抱怨。有段时间,护工也不能做了,只能去打扫厕所。但林巧稚依旧心情平静,满怀热忱把马桶擦的光亮如新,把厕所打扫得一尘不染。

那个年代的冬天仿佛特别冷,一位家庭出身不好的女儿在农村下乡时得了"血崩症",医院不敢接收,林巧稚二话不说,顶风作案把她接到了自己家里诊治。

造反派闻讯后兴师问罪,要她站稳立场。

林巧稚不卑不亢地说:"我是一个大夫,我的立场是救死扶伤。"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后门。

1983年春天,林巧稚病情危重住院,邓颖超的秘书来看望,问她有什么要求。

林巧稚为难地说:"我想走一次后门,让邓大姐关心一下中国妇产科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我比邓大姐大三岁,为了这事,我得叫她一声邓大姐。"

1983年4月22日,前一天还帮助医院产科接生了6个婴儿的林巧稚那颗水晶般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遵照遗嘱,捐献了全部积蓄。她的骨灰,洒在了鼓浪屿的大海波涛中。

1990年10月,为了纪念林巧稚这位优秀的中华儿女,国家发行了林巧稚纪念邮票。

林巧稚没有一个孩子,但每到清明节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陆陆续续来到鼓浪屿,在海滩上向大海里撒下许多花瓣。

从做执业医生到去世前一天,总共54年的光阴中,林巧稚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平均一天三个。其中不乏名人后代,比如吴文藻与冰心的三个子女、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子女梁从诫与梁再冰、傅作义的小儿子等等。

当然,她接生的也有名人。

“小孩”的故事

回到开头的一幕,江西德安人袁兴烈给小二子最终起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名字,这一辈是袁家的“隆”字辈,小二子“袁小孩”又是生在北平,于是袁小孩被叫做“袁隆平”。

袁小孩后来回忆他的童年时代,认为他发蒙时的英语教育十分重要,他的母亲华静是教学学校出身,英语十分优秀,母亲除了教他英语,还教会他做人的道理,一定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1962年,被分配到湖南一所农校的袁隆平已经在农村待了九年,他对占据国内农业科研巅峰的苏联专家的无性杂交和环境影响理论在那一年有了一丝怀疑,因为他在实验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地碰壁,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他不惜自掏路费来到北京,到中国农科院找到了自己大学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

杨国荣悄悄告诉他了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袁隆平又凭借自己母亲教给他的扎实英语功底,如饥似渴地阅尽学校图书馆这十几年来积攒的英文资料,明白欧美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研究似乎更符合未来的方向,他选择了水稻杂交作为突破口。

剩下的就是寻找一株野生稻,以避免亲缘关系太近的栽培稻品种互相杂交,他带领着助手四处寻找,但迎接他们的是一次次失败。

又一个八年过去了,无数次的试错之后,思路越来越清晰,但那一株野生稻的母体还没有找到。

1970年秋天,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周边的田野上,袁隆平的弟子们找到了一蓬看上去很像野草的“假稻”,他们摘下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野生稻穗。

这株野生稻穗后来之所以被取名为“野败”,可能含有将会再一次“失败”的自嘲,但并不意外的是,他们成功了。

“野败”后来成了袁隆平团队和其他水稻杂交研究团队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它也是当今世界杂交水稻“万婴之母”,当之无愧。

小孩袁隆平凭借针对它的研究和实践,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靠它何止养活了十几亿国人,他还把这个技术带到亚非拉各个国家,数十亿人因此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