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百年名医 | “万婴之母”林巧稚

 研医论道 2020-08-12

“她,

一生未曾婚育,

却成功接生过5万多个新生命,

被尊称为“医学圣母”!

她,

成功施治中国首例新生儿溶血症手术,

将中国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降低300%,

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她,

就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

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

——林巧稚!

”每一个由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清秀的英文签名:“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

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子女梁从诫、梁再冰,都是由她引领到人世间的。

林巧稚曾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的伟大该如何形容

网上曾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民币上印一位女性,应该印谁?”

大家众说纷纭,然而有一个答案却得到了高票赞同,那就是“林巧稚”。

为祖国妇产事业奉献一生的传奇女子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林良英早年留学新加坡,一直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林父将这个美丽灵秀的女儿视为上帝的礼物,并为她取名“林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

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她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去世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越是长大,每每回想,那种痛苦就会增上几分。“学医,当个医学家”的信念被深深扎根心底!

林巧稚10岁时进入由牧师创办的新式学堂——厦门女子学校读书。1919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但她从医的初心一直未曾改变。

1921年夏天,20岁的林巧稚辞去工作离开了家乡,和女伴余琼英乘船奔赴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

在考英语时,由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林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女生将余琼英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

那一年,在150名全国各地的优秀考生中,只录取25名,再加上她的试卷没答完,她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她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因为,考官发现她具备优秀医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

二、处理突发事件果断有序,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

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

同时,在考场之外,主考官被她沉着冷静的舍己精神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入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前,林巧稚向送行的父亲承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为兑现诺言,更为给病人最好的医术,她苦学8年。

协和医学院规定学生在预科期间,要完成4大类课程。

语言学习:中文192学时、英文192学时;第二外语:需从法语或德语中选修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数学96学时、生物384学时、物理384学时、化学544学时。

但是,林巧稚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那里并没有开设物理、化学课。而这两门课程,在协和医学院的3年预科中所占学分最多。

在协和医学院,75分的考试成绩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者,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者,就必须离开这里另找出路。

开学伊始,老师就告诉学生,学习跟不上、考试不合格的人,学校主张尽早去别的学校就读,免得浪费时间,越往后会越吃力。

但林巧稚是个认准目标就不回头的人。学生宿舍每晚10点半拉闸熄灯,但过了12点就会重新合上电闸。摸清这个规律后,她总是10点半上床休息,过了12点再起来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林巧稚门门优秀,生物还考了全班第一。

凭着苦学和聪慧,林巧稚在8年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成绩一直高居榜首,并获得了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文海”奖学金。

她是协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女学生。

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她54年的从医生涯。

无儿无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

毕业后,林巧稚收到协和医院毕业留院的聘书,聘书中这样写道:“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在老协和,如果女大夫选择内、外、妇产科这样的大科,是不允许结婚的,如要结婚,必须先辞职。

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只能选其一。

林巧稚毅然接下了这张光荣的聘书。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0,000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病患无贵贱  用虔诚的心写大爱

1937年北平沦陷的一个雨夜,有一个产妇因胎儿横位难产。

林巧稚顾不得自己被淋的浑身湿透,麻利而镇定的做着准备工作,撤去草木灰袋,铺上干净被单,轻缓而坚定地一下下正着胎位,一次次地倾听胎心音跳动,嘴里小声地安慰着产妇。

终于胎儿的头进入了产道,诞下一个男孩,母子平安!

林巧稚看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默默地打开出诊包在炕头放下几张钞票,对女人的丈夫说:“她太辛苦了,给她补补身子。”

朱德夫人康克清在一篇回忆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国难当头挂牌行医,拒绝回老家避难

1941年,日军侵华期间,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关闭,一些医生离开了。林巧稚却拒绝回到老家避难,她要留在北平为那些患病的妇女看病。

她在北平东堂子胡同10号开设了妇科门诊。前来看病的妇女络绎不绝,林巧稚都一视同仁。

无论是穿金戴银,还是衣衫槛楼,林巧稚都谦和温柔地为她们排忧解难。穷人如果掏不起医药费,林巧稚就自己掏钱给她们付医药费。

有时候,为了方便那些农村的贫苦妇女,林巧稚甚至骑着毛驴到乡村去,亲自为她们登门诊治。为守护病人,放弃比金条还贵的机票

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

林巧稚谢绝了傅作义太太的好意——她要在协和医院守着她的病人。她性格单纯倔强,对政治毫无兴趣,她心中只有治病救人的使命。

不参加开国大典,只愿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新中国刚刚成立,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但她没有去。

她跟身边的同事说:“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需要守护在她们身旁。”

似乎只有妇产科的工作,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通道。

她自谦道:“我愿为上帝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我愿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看祖国

X革开始后,协和医院“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开始了。外国人创办,基督教,资产阶级,这些标签使协和医院成为了一个现成的靶子。

林巧稚在社会上影响力巨大,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革除了医生的职务,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只能为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

最难熬的那段岁月,她甚至不能从事医护行业,而是被派去打扫厕所。这对一个医生而言,无疑是一种侮辱和折磨。但是,林巧稚依然认真地将厕所里的每一块儿瓷砖,都擦的洁白发亮。

由于她曾去美国留学,所以,有人怂恿她多多揭发美帝国主义的罪恶,可是林巧稚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林巧稚深情回忆了多年以来在协和医院的经历。她说:“我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看祖国。”成功施治中国首例新生儿溶血症手术

1962年3月,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来信人名叫焦海棠,是一位生活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女工。她已经怀过4个孩子,除了头胎小产外,其他3个孩子都是出生后全身发黄而夭折。现在,她又怀上了第五个孩子。

从焦海棠来信述说的症状不难判断,她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溶血病,这是母子之间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于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并不难,但是这种病的患儿并没有被治愈的先例,国际上也罕有完全治愈的记载。

超出能力范围,贸然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彻夜难眠,茶饭不思。她做不到背过脸去听之任之,最后毅然接收了这个孕妇,她决定试一试。

一连几天,林巧稚下班后就钻进图书馆,她查遍世界各国的最新医学期刊,仔细搜寻着新生儿溶血病的点滴资料信息。

但是,关于这种病例的资料少之又少。国外的期刊偶有治疗相同病例的报告,只说是通过婴儿脐带换血的方法。

林巧稚组织了好几次会诊,把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外科专家的意见汇集在一起,制订出了一套详细的、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的方案。终于让患儿获得重生。

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为了感谢林巧稚和其他医生的“救命之恩”,产妇给这个孩子取名“协和”。积极倡导并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普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思想、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林巧稚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她还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农村妇幼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受益。这不是后门,是正门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住院。缠绵病榻的三年中,她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

在最后林巧稚弥留之际,周恩来总理夫人邓颖超的秘书赵炜来看她,林巧稚刚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认清来人后,她想起了一件心事。她断断续续地说:“……我从不愿意走后门。但有些事想走邓大姐的……后门,请她关心一下建立……妇产科研究中心……的事情。”说这些话时,她集中起了已经不听指挥的思维神经、语言表达神经。她累得有些透不过气来。

赵炜不由得一阵辛酸,她贴近林巧稚,捧着她的一只手说:“林大夫,这不是‘后门’,这是正门。您放心,我一定代您转达……”1983年4月,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在她的追悼会场上,悬着4.5米的挽幛,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可谓林巧稚一生的真实写照。

“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设立

2012年,“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正式设立,该奖项以林巧稚教授的名字命名,是国内妇产科领域的最高荣誉。获奖者从全国几十万余妇产科医生中推选产生,奖励为中国妇产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学工作者。

河南获得该项殊荣的大夫有:

2013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任品金教授,荣获第二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

2014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邵宝亭教授,荣获第三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

2015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耿正惠教授,荣获第四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

2016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乔玉环教授,荣获第五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

2017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张菊新教授,荣获第六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

2018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莹璞教授,荣获第七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

201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惠蓉教授,荣获第八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

后话:

医学永远无法包治百病,但完全可以暖百家,安百魂!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愿所有医务人员都能像林巧稚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不忘初心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分贵贱的尊重每一个灵魂,不计名利的做好医学,在平凡中坚守医者仁心。

END

研医论道

杏林讲坛·百家齐鸣·和而不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