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道孰强】孔子的“大同”世界与老子的“小国寡民”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在孔子和老子的世界里,都有一个“理想国”,孔子的叫“大同”世界,老子的叫“小国寡民”。

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八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器物,却没有必要使用它;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必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必要炫耀和陈列它。让老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家治理到了鼎盛时期,使老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单纯的、质朴的社会,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状态。但它也是一种消极逃避、拒绝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孔子的“大同”世界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是这样描绘他的“理想国”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文字向我们传达了哪些重要信息呢?

 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明确阐释了儒家的民主思想。孔子所说的“大道之行”就是指推行古代尧舜的圣贤之道。尧帝是位很贤德的帝王,在他的治下,不仅天下太平,人人称颂,而且他还把帝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舜帝也不负众望,继续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史称“太平盛世”,并把帝位禅让给了善于治理水患的大禹。尧、舜都没有把天下作为自己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作为天下人的天下,因此孔子对他们推崇备至,认为他们做到了“天下为公”,可以把那样的“太平盛世”作为人类未来的美好理想。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还以“天下为公”来唤起民众。

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明确提出了具有民主意识的社会精英治理结构。儒家的圣贤们主张把有德有才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天下,形成一个社会精英治理结构。这在2500多年之前,是具有何等的民主意识与超前意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沿袭着这条路子——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来。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更大胆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把儒家的民主思想推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

三、仁德治国,以人文本,憧憬着人类未来美好的“大同世界”。应该如何治理天下的呢?儒家的圣贤们认为,应该像尧舜那样,以仁德治理天下,讲究诚实守信,睦邻友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仅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儿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年人都能够安度晚年,青壮年都能够有用武之地,少年儿童都能够快乐成长,孤、寡、残疾的人都能得到赡养。“男有分,女有归”,男人能尽到自己分内的责任,女子有一个好的归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人们厌恶财物随意丢弃浪费于地上,然而不是为了据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能出力,可并不是为自己的私利。“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再没有人怀着奸诈之心而算计别人,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发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儒家的圣贤们为我们构想了一个“天下为公”,仁德治国,以人文本,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同世界”。正像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的那样:“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孔子,构思了关于人类无比美妙的一种前景。”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未来。

孔子的“大同”世界,与老子的“小国寡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借用一句英国人常说的话:一万个人的心目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