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文知识:古诗中的“芭蕉”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钱珝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未展芭蕉》),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即是女主人公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诗人将芭蕉、丁香信手拈来,以景托情,显得极为自然。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诗人午睡初醒,齿颊间还存着梅子的余酸。梅子为解醒之物,可知诗人睡前曾以斗酒自遣,一个“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四周一片静谧,一片碧绿,一个“分”字,将蕉叶映窗的情景传神地表现出来。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无名氏《眉峰碧》)

风雨之夜,愁人难寐。“窗外芭蕉窗里人”本不相干,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于联想的作用,主体的感受便以为雨滴落在芭蕉叶上就好似点点滴滴的痛苦落在心中。“分明叶上心头滴”,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更进一步体味,雨水分明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滴滴在心头。“分明”的幻觉是感情过于强烈所造成的,在句中起着非常有力的表现作用。此种枯涩之情,令人伤痛不已。


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无名氏《满江红》)

窗外雨点潇潇阵阵,从杨柳叶尖上滴响,在芭蕉叶片上溅响,奏出一场雨滴的交响乐。树有远近,叶有高低,故其声也有远近高下。往远处普遍地听,是淅淅沥沥,连成一片,往近处仔细听,则滴滴答答,点点分明。“不离”“只在”是强调夜雨声唯有植物叶上滴响之音,最为打动人心。


①原创公众号:学诗文,或xue_shiwe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