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浏览器

 渐华 2019-12-26

《滕王阁序》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12篇原创文章

公元674年,唐高宗崇道,把年号改为上元,寓意天官赐福。

同时借机宣布了一个大新闻,为爱妻武皇后加号“天后”,把自己称作“天皇”,从此二圣临朝。

改元更始,以彰皇恩,一般要大赦天下。

而这次的大赦却让一个人意外捡回了条命,此人便是本文的主角,王勃。

他因杀人入狱,本该秋后问斩。

消息传到虢州死牢内,王勃听闻此讯,有些恍惚。

从出身名门到少年得志,本是青云之途却转瞬成空,再求东山再起,又身陷囹吾。

只有24岁的他,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沉浮起落。

01

出身名门 神奇少年

这一切,我们还得从他的出身讲起。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一个世家望族,祖上更是传奇豪门—太原王氏。

祖父王通,隋唐大儒,门生故吏遍布大唐的开国班底。当时人称“王孔子”,从这个名号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水平。

伯祖父王度,专栏作家,一本《古镜记》开创志怪小说先河。

叔祖父王绩,田园诗人,11岁写出一首《野望》名动京师,成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父亲王福畴时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掌管一州民籍财赋。(这在他们家已经算是平平无奇)

哥哥王勮,20岁就考取进士。(唐朝科举一年才选拔二三十人,比现在的省高考状元还难)

有这样的学霸基因打底,王勃自然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六岁,我们字还没认全,人家就可以写文章,并且“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旧唐书》:“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随便来一首他当时的作品,品一下。

《春庄》: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九岁,公开diss大儒颜师古注释的《汉书》,还把点评撰成了10卷长文,书名《汉书指瑕》全网发布。

“如何看待小学生王勃点评院士颜师古《汉书》?”成了当年热搜,实力圈粉无数。

杨炯《王勃集序》:“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除了文科成绩优异,人家还业余选修医科。十二岁的王勃在长安拜名师学医,学习《周易》《黄帝内经》《难经》。不但深入研究,还颇有建树。

《存存斋医话稿·序》:“唐 ·王勃撰《医语纂要》一巻,即医话之鼻祖也。”

如果那时候有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在疯转,主角肯定是王勃。

02

自我营销 青云直上

家风殷望,才学逸群,王勃自然是要在功名之路上施展抱负。

这关乎家族誉名,更关乎自己的前途。

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唐朝的仕途路径。

人才选拔关乎权力和阶层流动,唐代处于豪门世家向平民士族转折的节点,科举尚不完善,荐举也是取士的手段之一。

于是拜谒高官,自我营销成了不少高门学子的选择。

麟德元年秋(664年),十四岁的王勃向当时的刘右相发了封简历,并附上一篇申论。阐述自己的政见,抨击当时唐王朝的大肆扩张,穷兵黩武。

《上刘右相书》:“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车辚辚,马萧萧,盛世之下不乏白骨。少年不但才竣,还不愤青盲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右相读罢击节赞叹,上表举荐。

麟德二年,乾元殿刚刚落成,王勃紧抓热点,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再表入仕之意。

所以说即使是一块金子,也要学会自己发光。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中选及第,授“朝散郎”。正值高宗之子,沛王李贤“博选奇士 ”, 又被征为侍读修撰。

未冠而仕,青云直上,年仅17岁的王勃成了满朝文武中最年轻的一位。

此时意气风发的他,连为朋友作诗送别,也没有半点悲戚感伤。

我们常读的送别诗大多类似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愁情离绪跃然纸上。

而他的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旷达,格局高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能想到与之辉映的只有苏轼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个在空间相望,一个与时间相随。

然而,少年得志,必有余殃。

面对帷幕重重的宫墙宦海,少年王勃并没有准备好。

03

戏文惹祸 出走长安 

自从当上了沛王的秘书,除了一些修撰工作,并无太多事务。普通人大多乐得清闲,而王勃却在为无处安放的才华而烦恼。

当时上流社会斗鸡成风,沛王与弟弟英王更是其中的资深玩家。一般斗鸡赛前,各自门客也都会撰文助兴,为赛事宣传造势。

本来此类软文难成爆款,谁曾想这次执笔的,是王勃。

第二天,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文章刷爆了长安朋友圈,满朝文武尽相转发。

不久,也传到了两位王爷的父母,唐高宗和武皇后的眼前。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读到此处,高宗脸色一沉,眉头紧锁。

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到李承乾与李泰的同室操戈。嫡子之争就成了李唐王朝的敏感话题,更是不可言谈的政治红线。

王勃刚好触了逆鳞,被开除公职,逐出沛王府。

无量前程转瞬化作泡影,他的心中既愤懑又羞愧。

难平的是,本是游戏之作,何以如此。羞愧的是,才学满腹,不该犯如此低的政治错误。

事已至此,苟且之外还有远方。他去了蜀地,看望老友,游玩散心。

此时的诗句里,往日凌云之气不见。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满满愁绪,化作一个“寒”字。

04

重头再来 杀身之危

咸亨三年(672年),蹉跎了几年时光,治愈好了心情后,王勃回到了长安。

他本可重返官场,吏部侍郎裴行俭关注许久,爱惜其才华,欲召他入仕。

但王勃并没有走出那场阴影,回了封信,“耻以文采受召”,并未应允。

骄傲的都易碎,徘徊的是不安。

裴行俭收到信息后气得大骂:“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

第二年,王勃托了关系,谋得虢州(今河南灵宝)参军一职。可能是那个地方盛产草药,可以锻炼医术,也许是那里远离长安,没什么人记得他的笑话。

反正,逃离这一切,只为重新开始。

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他,这次的人生选择让他犯了一个更大的错。

史料所记是:“因匿死罪官奴,恐事泄 ,辙杀之。”而欧阳修的《新唐书》也说:“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不管是不是锋芒太露,遭人陷害。反正人是死了,罪也定了。

名门之后,少年英才,桀骜不驯却失手杀人,上次拿到这个剧本的好像还是哪吒。

王勃做不到像哪吒那般逆天改命,但他足够侥幸。偏偏老天爷不想这个时候就带走他。

虽然朝廷大赦,王勃逃过一死。

但他的父亲却经此牵连,贬至交趾(今越南北部)。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痛批自省:“无益于国而累于家。”

《上百里昌言疏》:“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矣。”

既然已经失去了所有,而剩下唯一的拥有,便是父亲。王勃决定收拾行装。

南下探父,是一份愧疚,更是一份救赎。

05

南下探父 千古绝唱

▲ 王勃南下路线图

谢邀,人在南昌,刚进赣江。

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路遇洪州(今南昌),收到了阎都督的邀请函。

现在的地产营销,玩的高端点的都会办个论坛峰会,邀各界名流汇聚发声。这样既增添文化氛围,也有了话题炒作。这种玩法其实古已有之,阎都督作为地方主政领导,就深谙此道。

这次的论坛,名义上是滕王阁的重修开张,私下里都督也想借此机会,把自己女婿作为文坛新秀推出来。

借势营销,大V站台,阎都督不当领导完全可以去当广告人。

只是他没想到,这次成全的不是自己人。

此时的滕王阁上,宾朋满座,名流云集,好不热闹。酒过三巡,阎都督热情号召大家为滕王阁做序。

在座各位有的心知肚明,有的才疏学浅,大家心照不宣,互相推让。轮到王勃的时候,他却提起了笔,当众挥笔而书。

众人有些错愕,觉得他未免太不懂事。

其实王勃哪管得了那么多,只不过想借机一舒胸中块垒罢了。

一场筹划妥当的安排被意外打乱,而这场意外却成了最好的结果。

大家共同见证了一篇千古绝文的诞生。王勃也迎来了自己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文学性已经被语文老师们讲得很透彻了,我只想谈谈个人理解。

文章大多借景抒怀,这篇也不例外。

只是前半部分对风景的描写过于瑰丽,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锦绣。让人忽略了后半部分的思想。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开始,笔锋一转。

王勃跳脱出眼前的景色,把自己置于天地之间,把人生与宇宙洪荒相比。

眼前的一切,自身的悲喜,何其渺小,何其短暂。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的时候应该也有共鸣。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世的苏子泛舟赤壁,也该是同样的感悟。

《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回望自己种种际遇,造化弄人,一声叹息。

所谓成功,不仅要靠个人努力,还要考虑历史进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尽管沉沦,尽管逃离,但王勃并没有向命运彻底妥协。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只要没有放弃,一切都还来得及。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终军,宗悫。

一个弱冠请缨,出使南越,担当险任。

一个少年拜将,从小便立下乘风破浪的志向。

王勃用这两个人举例,说明心中那个少年还未远去。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失志而不怨叹,落魄而不胆寒。他还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

但世界没有给他机会。

写完《滕王阁序》的王勃,又悄然乘舟而去。只是这趟行程只有去程,没有归途。

第二年的春天,王勃返途南海,溺水而终。

我们不知道父子相见到底谈了什么?

也不知道他对未来还有什么规划?

如果他没死,是不是也能谱下半个盛唐?

或是活成王维那般看空世事如浮云?

还是像杜甫一样在艰难苦恨中度过晚年?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可能,

时光只定格在那张骄傲而清瘦的脸庞,

至死是少年。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人生有尽,时间无涯。

多少人唏嘘感叹,

不甘,又无奈。

参考文献

刘昫《旧唐书 》 

欧阳修《新唐书》 

王勃 《王子安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