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蛰 • 古诗词赏析

 摄影与诗歌 2019-12-26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以前有人说"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这是不对的,农历与公历日期是较大的出入。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 · 古诗词

“惊蛰雷鸣,春雨春耕

惊蛰 · 古诗词赏析

图片:©网络

本期作者

颜如白岚、师兄也幽月青痕、青谷


惊蛰 · 古诗词

无题 

               近代·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心事无声

                    赏析:青谷

1961年,毛泽东以这旧体诗书赠日本朋友,对他们说了:“这诗不大好懂……”的话。1971年,初中生的我根本也没弄懂,竟以“学生上讲台”的机会,在课堂讲了45分钟。

记得解读首句,我现在的看法变了。“墨面”不只悲哀于广大民众面容憔悴、气色晦暗地苟活荒野。而指中国古代就有的一种肉刑(墨刑),汉代称黥刑。即在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髡首墨面以毁其容。到宋元,更盛行根据罪状不同在犯者面﹑额﹑项﹑臂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罪记。

罪人何罪之有?不就因为生而有口,自然要发生着两种生存功能:一是吃,一是说。一是满足动物本能的饮食求活,一是实现人类特质的表达交流。那么,发明“墨刑”的恐怖权力的拥有者,就认为“敢歌吟”的“说”者“祸从口出”,就要受惩罚了。

《庄子·天地》说:“听乎无声”,表明无声不合自然。即使宇宙创世、天地混沌之初也不是无声的。就像地下埋着惊雷,云里藏着闪电,只是人不听不见,或像年年有惊雷启蛰,只是麻木者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想想人皆有口怎做到无声?无声是一无杂声,必须强化一个声音的合法存在,一个声音就是法,其它发声即是罪。如何有效实行呢?施“墨刑”便是最有效的一种。人不是都爱面子吗?墨毁其容,罪诛其心,以此恐怖作恶,使人人在恐惧中裸奔,尊严全失……这活折磨会比一死即了好?

“惯于长夜过春时”的鲁迅,写这首诗的前三年“忍看朋辈成新鬼”,默叹“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而这写给日本朋友新居格的诗,直到1976年其夫人将珍藏稿交给日本展览会展出,“我们总有一天可以听到惊雷轰鸣”,也仍是鲁迅的无声“心事”吧。


图片:©网络 

惊蛰 · 古诗词

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宋 ·舒岳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提笔皆因那次分别

                  赏析 : 幽月青痕

提笔皆因想起了你,那番情义又岂是寥寥几句就可以从头说到尾。人生有太多的别离,诸多都是情非得已,平生能逢良朋挚友把酒言欢、促膝长谈足可以抵消多少平淡无奇又为日月轮回增添了几分明媚。这世间的人与事都有自己的归期,纵然有万分不舍也不得不行送别之礼,或目送或相携而行一段路程,那远行的身影依旧烙印在柔软的心里。忽尔想起弘一法师的好友隔墙的那声大喊“我走了!”从此两人再无聚首。“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在清晨送别好友远赴边疆也是离愁。诗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行”令人心头一震,友人间的情意可比拟江海湖泊般宽广深厚,那么离别又怎是一个愁字可解忧?

宋代诗人舒岳也是位不畏权贵、秉性耿直的诗词大家。后因宋亡隐居乡野之间,写诗执教,奋笔不缀,也为后世之人留下了诸多值得学习的优秀诗篇。这首《有怀正仲峰还雁峰诗》当是写于惊蛰节气前后的时日送友归来之作,诗中有句“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细雨落梅天”。

夜半窗外风吹松动,那阵阵声响犹入瀑布一般倾斜而下,让诗人心绪难宁,想起了与好友在西斋秉烛夜谈一夜未眠,与好友谈的什么能够让诗人在夜半被松声唤醒,想来定是天下大事才令诗人难眠。一阵阵雷声之后万物也该醒来了,蛇虫也将爬出洞透透气了,而细雨如同用筛子筛选出来的细微,落于梅花之上也是轻柔的,雨落花飞没有忧与愁,而透出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优美景像。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送别的路上边走边说笑临近渡口还有说不完的话,相谈甚欢恨不得再相送十里,诗人对待友情的真诚是那样坦率,想来彼此间的情谊是深厚的,才会令诗人有了送别友人之后的怅然。“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思绪也有潮涨潮落,诗人一番感慨后,更多的看到了春天的新绿和心里所期望的欢快,也表现诗人对于世间的别离有着豁达的处世态度。

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言词之间无不透着浓浓的眷念之意。从古至今,离别总是着令人有着无限的惆怅,而诗人对于离别所持的态度是积极的入世,在离别中升华了情感的纯粹。对比当下朋友间的情谊如有俞伯牙与钟子期那般实属可贵,奈何许多人儿“走着走着就散了”,也就有了“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的感概!


图片:©永锡视觉

惊蛰 · 古诗词

左掖梨花

                  唐 ·丘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一首寓意不那么强的诗

                 赏析:师兄也

这是一首有寓意的诗。题目便有含义,左掖(yì),指唐代时候的门下省,看来这首诗多半要跟个人才华抱负有关。题中又有“梨花”,大约是从梨花写起,以梨花自比,抒发情感。

细细研究具体内容,果然是如此。可见诗的标题也是很重要的,包含了不少信息。这就让我想吐槽一下现代诗了,我读了不少现代诗,我觉得不舒服,原因很多,今天只想说其中两点,一是题目乱起,很多是无意义的题目,二是题与文严重不符,叫人看了云里雾里。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这句诗写梨花的特点:冷艳、香。古人常用梨花和雪花相互比喻,不足为奇,“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写雪;“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以雪写梨花。作者表面上写梨花冷艳含香,实际上拿梨花自比,大概的意思是说:我就像是一株梨花,十里飘香,我才华横溢。

“春风且莫定,吹香玉阶飞”,春风呀,请你继续吹,把梨花的香味吹到皇宫的台阶上,好让皇帝闻到。诗人的才华或者高尚品质需要媒介才能传播到皇帝那边,不然怎么被赏识被重用呢?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悲观感叹,所以这首诗读来并不沉重,相反还略有清新。所以这首诗的寓意并不是很强烈,我同意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里对此诗的评价:只是说得有情,寓意甚微。

不过不管是什么时代,不管什么地方,重用有才之人才是正确的做法,只要这样,团队和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当然在重用之前,得有有才之人才可以。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变得优秀。假如不优秀,恐怕连不被重用的感叹都发不出来了。


图片:©网络

惊蛰 · 古诗词

次元明韵寄子由 

               唐·黄庭坚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几人图画入凌烟

                    赏析:颜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转眼半生过去,亲友四散天涯,甚至天人永隔。然而有几人能实现少年时的抱负,建立三不朽的功业,获得如同唐太宗将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长安太极宫凌烟阁的殊荣?

春日好景总是特别令人感伤,独自看过多少春风春雨,春花过眼;怅望大江南北,不见思念的人影,却只见茫茫波浪。如今我想卸印辞官,寻求人生真谛的心意,子由你这位和我相交于金石的忘年小友一定能够明白。因为我们都一样,都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兄长,可又欲归不得,空自惆怅,时光飞逝,日月催人,现已是白发满头。

此诗乃元丰四年(1081年)黄庭坚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时所作,年三十七岁。这时苏辙(子由)贬官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黄庭坚兄黄元明寄给子由一首诗,起二句说:“钟鼎功名淹管库,朝廷翰墨写风烟。”黄庭坚便次韵作此诗寄给子由。

是啊,半世至交亲朋都已经风流云散去,又有几人图画入凌烟?苏澈再有才华也不过做个管库的小吏,“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他一生历经沧桑,几经贬谪,孤独已成为内心写照。然而有几个人不是孤独的呢?楞严经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属性。

辛弃疾一生有心杀贼,无奈无力回天:“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李白的知音杜甫评价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老杜自己又何尝不是?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做连江点点萍。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诗意的孤独是那样凝固人类感情的悲凉,千载之下依然能激荡起最深刻的共鸣,半世功名满腔悲欢,半世奔波似是徒劳,而今手足远离,叹年华虚度,教人如何不惆怅落泪?

空间上的孤独,尚可以鱼雁传书;时间上的孤独,还可以绵绵思念;面对混沌万古无边无际的大孤独,该怎么办?刘慈欣曾在他的小说里写: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图片:网络

惊蛰 · 古诗词

蚊雷 

               宋 · 赵时韶

朝来伏地悄无声,入夜轰轰屋底鸣。

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听蚊子的声音

                    赏析:白岚

赵时韶,这个名字非常陌生,居然找不到百度百科,赵时韶的曾经写过什么诗?他的生平如何?除了标注他出生的年代,选诗59首,其他模糊不清。就若《蚊雷》这首,蚊雷作何解释?查“蚊雷”两字出现成语“聚蚊成雷”,典出《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列传·中山靖王刘胜〉。释义为: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诗友之间互议才明白此“惊蛰”非彼“惊蛰”。此“雷”为蚊子的声音,轰轰的蚊子如同打雷的声音,梦魂都受到惊扰。也许诗人写诗从来没有受到过坏话的侵蚀,只是一味被蚊子折腾,也不是写于惊蜇时节,不一定在讽喻当时的人言惑人。坏话要止住,不能让所有的人都不能说话。当环境到达一个热度,蚊子才会猛然的出现,也只有寒冷来临,蚊子才会消声匿迹。

《蚊雷》是让人深悟思考的,凡事有度,当蚊声如雷,凡事过了,一定不会有好事。而我们做为当事人,听蚊子的声音,也如听其他声音一般,好歹丑恶有个明辩之力,不能把所有的声音都关起了删除掉,就像蚊子的声音,那么让人讨厌,为什么还存在呢?

附诗一首:

听下雨的声音

听下雨的声音

自由的声音

听叶子上的声音

落在花朵的声音

降临屋顶的声音

这个声音,自由自在的声音

听下雨的声音

自由的声音

一起鸟儿叫起的声音

门打开的声音

人们说话的声音

这个声音,自由自在的声音

忽远忽近,忽远忽近

©摄影:网络



本轮最末节气感恩回馈读者赠书活动

《人间时节》

《人间时节》作者:陈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