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释义《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峨眉佛光 2019-12-26

以下完全是个人愚见,对与不对请各位看官自己去思索、验证。喷与不喷,各位请随意!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前识者是指意识超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聪明人。

【译文】上等有德的人,不特意去表现自己的德行,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等有德的人,特意让自己看起来很有德行,所以这样的人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德。上等有德的人无为而治,在普通人看来他好像真的没有作为一样。下等有德的人,为了展现自己的德行而故意有所作为,在普通人看来他好像真的很有作为。上等有仁的人做起事来,在普通人看来他好像真的没有作为一样。上等有义的人做起事来,在普通人看来他好像很有作为。上等有礼的人,推行礼,却没有人附和他,于是就强迫别人来追随他。

所以,失去“道”后才出现了德,失去德后才出现了仁,失去仁后才出现了义,失去义后才出现了礼。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始。

拥有超前意识的智者,只不过是拥有“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真正的君子做人淳朴、敦厚,而不是耍聪明、抖机灵。发自真心的做实事,而不是徒有其表。所以,要舍去虚华、聪明、机灵而应该注重朴实、敦厚、的本性。

【释义】

1.上德和上仁的意思是平等看待、朴实无华、质朴无为、真正的用心做事等这个意思。

下德的意思是为了表现出自己比别人有德行、比别人行为高尚,而故意做一些事来装饰自己。

换句话说上德、上仁的人是实干家,真正的发自真心的做事。而下德的人是营销家,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有德行,就不断的为自己打广告。比如某些人捐款捐物,却从来不声张、不宣扬,这就是上德的人。而有些人捐不了多少钱,却到处宣扬,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是个有爱心的人,是个大慈善家,这就是下德的人。所以上德、上仁的人看起来好像没有作为,其实是因为普通人不知道他的作为。下德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有作为,其实却是他故意营销自己而已。

上义这里应该是指所谓的正义。比如前面提到的益鸟和害鸟的问题,上义之人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把益鸟和害鸟、益虫和害虫、益兽和害兽、好人和坏人等区分开来。所以上义之人看起来好像很有作为。但是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已经说过了,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立场的不同、思想的不同、行为的不同、观点的不同等等,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区分出了好、坏就会造成二元对立,从而使纷争不断。

2.“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道”的境界里,人人都有德行,当失去“道”这种境界之后,德行也会随之而丧失。这时就会有人来推崇“德”。当人人都有德行时,人人也都会有仁爱之心,当失去“德”时,仁爱之心也会随之而丧失,这时就会有人来推崇“仁”。当人人都有仁爱之心时,人人也都有正义之心,当失去“仁”时,正义之心也会随之而丧失,这时就会有人来推崇“义”。当人人都有正义之心时,人人也都懂得什么是“礼”,当失去“义”时,“礼”也会随之而丧失,这时就会有人来推崇“礼”。

也就是说“道”包括德、仁、义、礼,德包括仁、义、礼,仁包括义、礼,义包括礼。所以说当上礼之人推崇“礼”的时候,道、德、仁、义就已经全部都丧失了。道、德、仁、义全部丧失的人又怎么会来附和上礼之人呢?这时上礼之人就会强行用“礼”来束缚万物,这样只会是祸乱的开始。

就像一个三岁的孩子不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却非要让他达到大人做人、做事的标准,这是不可能的。

3.“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一段总结前文,是说应该注重质朴、敦厚的内在本性,而不应该注重虚华的表面。

【总结】这一章还是在强调要守住质朴的本性,不要在意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附】关于什么是“德”。

关于“道”,在第一个作品《“道”的通俗释义》里就已经解释过了,“道”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包含一切的生命体,又是一种运行的法则、规律、真理。符合“道”所运行的法则、规律、真理的行为,就是“德”。

简单来说,“德”就是行为,是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而“道”可以说他是生命,又可以说他是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