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这首伤春词,上下阙都有千古名句,写完后自己也不忍再读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苏轼和宋朝时许多士大夫一样,不仅喜欢在宴会中与艺伎寻欢作乐,而且还蓄养歌姬,显然也是个多情种子。但他在后世的印象中,却不是柳永那样放浪形骸,也不是唐伯虎那样风流成性,人们沉浸在他对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且,苏轼对于每一个女子,并不是轻薄的心态,而是将她们真正当作了红粉知己。

比如他在杭州时,遇到了当时的名妓王朝云。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苏轼初遇王朝云的心绪。虽然只是先为侍女,后为侍妾,但苏轼却善意待她,并没苛虐于她。王朝云也很讲义气,在苏轼人生最困顿的时候,被贬惠州时,姬妾散尽,唯有王朝云陪伴在他的旁边。

相传在惠州之时,苏轼心怀苦闷,王朝云则经常唱着这首《蝶恋花·春景》,为他解闷: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读完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词的上下阕最后一句,都是千古名句。它们所表达的含义,经过千年的变化,已经有所改变了,但不便的却是主人公心中那份婉转千回的愁情。

蝶恋花是词牌名,春景是这首词的题目,显然这首词就是歌咏春天之作。春天本来是万物勃发,欣欣向荣的季节,可因为苏轼处在人生的困境之中,心情十分低落,他的笔下是伤春的咏叹。

上阙之中,是在写景为主,却又暗含着些许命运的感叹。花儿褪去残红,树梢上也爬上了青苔,燕子在天空中盘旋回顾,绿水在家门环绕。这一切嘻嘻的场景,也为后面做好了铺垫。越是祥和宁静,就越是会比照出作者内心的痛苦。

所以,作者突然发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慨,自己像是柳絮一样,被越吹越远,离开了故土,离开了亲人。他肯定还在自我安慰,这天涯路长,哪里不是芳草地呢?短暂的离别,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首词最绝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下阙画风一变,不再写景,而是写人。而且,这个人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围墙里有位少女正在荡秋千,路人经过,听到墙内姑娘的笑声。然而并未多久,笑声却依稀听不到了,声音消失后,行人怅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却被这姑娘的无情所恼。

在这里,姑娘不认识路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路人在偷听。她荡秋千累了,回房休息,根本不是对路人的无情,苏轼这样写,就是造成一种感情上的冲突。

这位姑娘是谁呢?很显然,苏轼并未让她正面出场是大有深意的。她并非真实存在的人,而是指的仕途和命运。仕途不顺,命运多舛,让这位大文豪心生悲凉。他才华横溢,取功名富贵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但他却始终被仕途和命运所虐。

他忠于朝廷,忠于信仰,却不被理解。新党上台,打击的是苏轼,守旧派上台,排挤的还是苏轼。他们之间为的是权力,只是党同伐异,将苏轼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命运也如此捉弄苏轼,他有过两位妻子,感情都很好,却都没有能够白头到老。遇到王朝云,是他的幸运,所以当王朝云含泪唱完这首词时,苏轼总是有所触动。然而,就在惠州时,王朝云因为水土不服,很快也去世了,没有陪伴苏轼走完人生。

苏轼自然是悲痛欲绝,他为王朝云写下了《墓志铭》:“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从此,他失去了最后的红颜知己,也不再读不再听自己所作的《蝶恋花·春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