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格调欢快的两首七律,景秀诗美,令人心醉

 读书与思考2 2019-12-27


品文物读历史 昨天08:54

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拂照大地,一抹红霞辉映着山岗,安详的田野也开始慢慢苏醒。朗日晴空、春光明媚,花儿千娇百媚、鸟儿纵情歌唱。久困书房,也需要释放一下疲惫和麻木的心情,闻一闻野花的幽香,看一看溪边的新绿,在美好的阳光下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在青青的草地上呼吸最纯净的空气。北宋诗人苏轼有一次心情烦躁,出门踏青后立刻就变得心情开朗。

新城道中(其一)

宋代: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当时苏轼在杭州任地方官。有一天他外出视察,途经新城,见到了许多新鲜的景象。首联描写出发时的情景,淅浙沥沥地下了几天雨,这一天春风吹散了阴云,雨声顿时止住。

诗人心中喜悦,但并不直说,而是用风吹、雨停的情景来体现。这两句奠定了全诗欢乐的基调,接下来的几句都是通过对雨后初晴各种景物的描写,抒发诗人的这种喜情。

诗人清早出发,出城之后眼前就呈现出一幅春光明媚的晨景。雨过天青,山顶上白云朵朵,好像头上戴着的轻软绵帽。朝霞满天,红日冉冉升起,恰似一面铜钲,又圆又亮地挂在树梢。“晴初日”三个字,形象地反映出晨景的壮丽;“絮帽、锅钲”,用以比喻白云、朝阳,也非常生动。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颈联进一步描写途中景致,诗人穿越山谷,来到了平地的村庄。“野桃、竹篱、溪柳”代替了山间的景物,村前的桃花艳丽开放、矮矮的篱笆围着农庄,沟边的翠柳迎风起舞、清澈的溪水欢畅奔流。景物含笑,多情善感,仿佛也在欢迎诗人的到来。

这里地处山区,农民们耕田犁地,一面插秧播种,一面还唱着山歌。家人也趁其休息期间,担来新鲜的饭菜,“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尾联饱含了农家纯朴之爱。

新城道中(其二)

宋代: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山路崎岖漫长,人生的旅途也是如此坎坷。有时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时阴风惨雨、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信马由缰,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却低头陷入了沉思。

颔联颇见性情,脍炙人口。以“散材”自喻无用之才,又以“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厌倦了争夺,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讯号。

如今他更喜悠然自在的生活,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以及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正低头沉思,临近新城时却急切间迷了路。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中的典故,以此喻归隐之意。

苏轼格调欢快的两首七律,景秀诗美,令人心醉。纵观这两首诗,都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见闻,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诗贵含蓄,通过描绘出清新秀丽的雨后山村,表现出自己的喜情。

虽然通篇不见一个“喜”字,却句句洋溢着这种情怀。后人读完苏轼的作品,也激起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