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和五律的章法评析 一、立意要求 (1)立意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作为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主题要集中、单一 主题是统摄全诗的总纲,必须单一明确。不能同一首诗出现多个主题。 (3)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物象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不能完全重复模仿他(古)人写过的主题。即使要写,一定换个角度,要有新意,有创新。 我们写诗,就要有创新。要做到如下三点: 新 味—体现时代气息,反对一味拟古;韵 味—追求优美意境,反对标语口号;趣 味—充满生活情趣,反对枯燥呆板。作诗,反对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所谓无病强说愁,对作诗而言,是要不得的。 其实古人也很喜欢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就有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近代反见写得较少,即使写,也大多数集中在梅兰竹菊之类。写咏物诗并不容易,不拓深思想境界就会流于谜语诗的游戏层次。 四个字分别对应四联。“首联”,也叫“起联”,即开头联。“颔联”即正文的第一联,承笔衔接。承笔就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跑题。起笔一联只概括时间、地点、人事物的大概状况,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 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即正文第二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也就是说,不要与颔联同说一件事,要转到同一主题的另一个方面来写。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合句即收尾句,要收住全篇,点明主题。起承转合之间 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 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 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不过,文学史所谓的唐代宋代,并不与历史的真实年代完全重合。这只不过大概言之,取其便于论述罢了。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诗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差别,正是在于五言律诗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筋骨思理。 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而其平仄与五言律句的前二字正好相反,这是单就格律而言。 如果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下面我们来看杜甫的一些典型的七言律诗,对于七言的基本句法,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维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都侧重于这样一种近乎客观的观照。而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评论,才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 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紫宸殿退朝口号》)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之一)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曲江二首》之一)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 我们在评阅、学习他人诗作时。就要从这些方面阅读、理解、分析。 四、七律的章法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分析下它的结构布局:第一联是起兴,用的是传说,第二联是接着这个传说而来的,承接。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比较大气。思维的视野也随之而开阔;那么在看第三联在承接之后的转,因为律诗的第三联比较关键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第三联的好坏,对全诗的成功与否很关键。古人抒发的愁情一般分乡愁和情愁两种。这首就是抒发的是乡愁。这首第三联主要是从传说中起兴转到了现实里的景物描写尾联,为什么呢?一般落笔不会落的很实。或者是情感上收尾,不会很直接。往往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们来总结下这个整体的章法结构 第一联起句,第二联在起句的同时承接,往往是把思维放开,第三联情思一收拢,第四联收尾。这是律诗的一种常用的布局手法。也就是说,第一联起句,第二联描写景物的时候把情感思维放大,第三联抒情的时候把放大了的情感收拢,然后第四联收尾。我们的诗作,是否这样呢?接下来我们看看网络上的一首诗例 当时惯用酒催程,已累多情复薄情。 一盏昏黄扶我影,三千风月是君城。 飘零兴味随年尽,苦楚相思逐日惊。 梦里盈盈堪寄与,却书别事不关盟。 他这个结构就是第一联起句,第二联承接,描写景物的时候用两处对比的景物把情感放大了,第三联抒情的时候又收拢了放大了的情感。 那么有人会问了,如果第二联抒情,第三联写景该怎么办?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你在起句后,抒情就要把情感放大,然后在用描写景物的时候把情感收拢。这样必须注意,描写的景物一定要和你表达的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下另一首七律 《苏武庙》 温廷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他这个第一联是实写,说苏武十九年后,回到了中原。第二联时间回到了过去, 第三联从过去在转换到现在。最后一联收尾。这个手法是我们刚说过的,不过他又在刚说过的手法上溶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做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总结下这个手法,从实过度到虚,然后从虚过到实,最后虚实结合来收尾。我们在指导学员诗作时,就要和他讨论交流,告诉他,怎样写更好 《咏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是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的第三首,也是比较成功的一首。 “砧敲”是指妇人捣衣的声音,香菱此处化用了李白诗境,妇人月下捣衣,表达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绿蓑”本指渔翁,此处指江上之人,秋夜闻笛,勾起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半轮鸡唱五更残”“红袖夜倚栏”是黎明时分送别亲人,所以写黎明还写离别。“红袖”就是指女子,“倚栏”也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温庭筠不是写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吗?可以说,诗中抒发的正是香菱内心深处的蕴积已久的感情——对亲人的思念。有了这种感情,诗歌中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所以,咏月,不是单说月是什么而是表达你的思想。大家看,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面写到了楼旁。一系列的组合画面。我们只看诗的手法,不看诗的情感和表达意境。格律诗承转的一种手法,---承要和缓,转要突起。 另一种七律的结构,就是层层递进。还有一种方法是一扬一抑。这里不多谈,留后再学习。我们先来看下苏轼的名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是我们在讲修辞的课中,读过吧。不信,你们看前几讲的讲义 苏轼的这首,是前四句主要是由看到雪上的鸿爪引起感慨,后四句有感慨回到了现实里的描写。苏轼的这首,其实手法上和填词的手法有点类似。填词的手法中有的是上篇写景下片抒情。李商隐的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用的抽象派的手法。他抒发的情感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没任何联系。提他的原因是,使大家不要以为好的诗一定要用很多典故。大家要注意一点,七律或者是五律,第三联比较重要。拿苏轼的这首来说吧,我们来分析下“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句承接了前面的感慨,把感慨结合到了现实里的景物。试想下,老僧和新塔的对比,损坏的墙壁上和以前曾题的诗,不就是把前四句的感慨引入了现实里的景物了么。下面我们来看下三首七律,这个对大家探讨律诗有一定的帮助。 这三首呢,可以说是黄鹤楼的比诗 《黄鹤楼》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严羽在《沧浪诗话》认为崔灏的这首黄鹤楼为七律第一。 原因是:前四句是写登临怀古,后四句是写站在黄鹤楼上看的景物所引发的乡愁难抑之情。前四句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偶然的登临却变成了追古抚今的感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后四句写站在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即景生情,江上薄雾的柔美与楼上诗人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把乡愁依附在江上的雾霭中,形成情景交融,日暮烟波与白云悠悠形成对照从而达到了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全诗不遵守平仄对偶的束缚,笔随意转情感真挚而气势奔放,物象与情感交融在一起,使诗的意蕴丰满而自然。诗中巧妙的镶嵌地名,山川风物更觉的具体可感。从写作的角度上讲,利用古风和律诗节奏上的不同,从而达到了气韵上的曲折起伏。 《登金陵凤凰台歌》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有人说李白在这首诗上输给了黄鹤楼的作者,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诗人写登台所见,赞美了长江两岸的壮美风光,感叹了大自然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历史的兴衰之叹,引出了对浮云蔽日月国事日非的忧虑。 全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和个人的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论这首李白借鉴了崔的黄鹤楼的写作技法,写出的这首和崔功力悉敌。那么北宋有个诗人,他和王安时是同科进士,当时的状元。他也写了首诗,我们来看下 《登凤凰台歌》 北宋郭功莆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吹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觅处,年年荒草向人愁 赏析:这首为即兴所做,以文造情。缺乏真实的感受。用网络上的说法就是堆砌出来的。虽然格律工整但是不是佳作。总之,古典诗歌具有延续性,延续的不仅仅是诗的意想,还有诗的写作技法。要有真情实感,不能只靠文字堆凑,堆凑出来的东东呢,只能在视觉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经不起推敲。 好了,常见的七律的章法结构就这里讲这些。七律的其他章法下一讲我们再探讨。
作业: 根据下面诗作评法,给自己或别人的七律《咏菊花》作评。 七律《登王婆岩》 文/蜀西小鱼儿 访友求仙一日程,王婆岩上却徐行。 忧愁花草迟迟发,快乐溪流决决鸣。 取景依稀儿辈事,描图还与少年争。 人期不负生平约,梦得青山半藕耕。 这是我在月仙诗苑群看到诗友 蜀西小鱼儿 的诗作。这是一首登临之作。基本写法就象老杜的方法。点题→写景→言事→结情。“四节式”格局。先景后情起承转合清楚,脉络清晰。用平水韵八庚。格律比较完美。 首联起句,明起兴。“王婆岩”直接点题。“访友求仙”表达了诗人心情,“徐行”为承句做了铺垫。为什们慢慢行,是在边走边看。 颔联描写登王婆岩所见的景物:“忧愁花草”与“快乐溪流”对比,花草未发,流水自流。用了比拟人修辞手法,一个视觉,一个听觉。一静一动。比兴手法。对于这两句景物的感情蕴涵:人生的忧乐取决于自己的态度。为转句留下了一笔。 颈联:“取景依稀儿辈事,描图还与少年争”。转为言事,虚写。“取景”走马观花,旅游是年少的事,但描写宏图不能输给少年。为结句埋下伏笔。 尾联,好一个“ 人期不负生平约,梦得青山半藕耕”韵味无穷。梦随青山,有田园之乐,有读书之声。美哉! 商榷:第三联对仗欠工稳。韵字全是动词,如果“争”改成名词。可能更美。个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