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诗 评 ] 梨白飞雪皆因春 —读赵丽华的诗

 摄影与诗歌 2019-12-27

编者按:关于赵丽华,关于梨花体,事情过去了很久,孰是孰非,没有定论,那就留给历史来评说吧,如果未来还有人想起这个事件的话。本文是作者非墨个人的看法和认识,不代表本号的立场和观点。大家可当一种声音来听吧。

梨白飞雪皆因春

——读赵丽华的诗

作者:非墨

  赵丽华其实很诗人。只是被网络恶搞后,很多人以为她不诗人,或者是个欺世盗名的伪“诗人”。以为她不是诗人的,多数又是不读诗歌的,或者是没有读过赵丽华写的诗歌的,或者是读了几首假借赵丽华名义写的诸如《黄瓜,不仅仅是吃的》《谁动了我的花内裤》等“梨花体”伪诗的。很多人其实都是局外人,隔岸观火,莞尔一笑,以为那也叫诗歌?我也会写,还发明用软件写“梨花体”诗。不明就里的人便跟风,认定赵丽华是个浮华的人,是个特别搞笑的人,是个戴着一顶华丽的“诗人”帽子,拿着作家津贴,在当今文坛瞎混日子的人。

  实际上赵丽华是个创作很严肃的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出版多部个人诗集。参与主编《中国诗选》《中国诗歌选》。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

  但赵丽华在“赵丽华诗歌事件”之前,没有后来那么“大红大紫”,没有那么出名。“赵丽华诗歌事件”后,似乎一夜之间暴红,好像真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莫名其妙地家喻户晓。赵丽华倒并不像“芙蓉姐姐”等一些网络暴红的其他人,她好象并不习惯于这种“出名”,并对这种“出名”诚惶诚恐。“赵丽华诗歌事件”发端似乎先是一个以女诗人赵丽华名字命名的网站在2006年8月建立,这个网站粘贴了赵丽华2002年之前的一些短诗作品包括《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等,还有些掐头去尾或打乱分行的作品比如《张无忌》《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等,还炮制了一些伪诗,并配上“鲁迅文学奖评委、国家一级女诗人”的标签到处转贴。后又成立以赵丽华名字的谐音命名的“梨花教”教派,把赵丽华封为教主。这个网站的制作者有步骤地选中最具娱乐性的天涯社区娱乐八卦论坛,进行几近疯狂的转贴和煽动。“最终使得赵丽华红遍天涯,红上新浪,并且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三、四天时间,就制造出了“万人齐写梨花体”的壮观场面。”

  有人后来对这个想置赵丽华于“死地”的人充满了揣测和好奇:“是什么人,这么恨她、这么毒辣、这么专注,宁肯义务劳动不眠不休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也要以最恶毒的方式,让她丢人,让她现眼,让她下不来台,让她这样一个体制内的文人斯文扫地颜面丧尽贻笑大方……怎么可能有这么坏的人?怎么可能有人在身体里容纳下这样的仇恨?”此刻这个有组织有预谋的活动与各大网站的制造热点的恶搞风气不谋而合,并被迅速扩大化。各个网站开发出仿制赵丽华诗歌的做诗软件,把赵丽华诗歌的几个关键词输入软件,可随意组合出诗歌。各种软件诗歌几天时间达到几十万首。同时各个网站做恶搞赵丽华诗歌专题和有关赵丽华诗歌是不是诗、是好诗还是烂诗的各种投票。当时,已经淡出诗坛近两年的女诗人赵丽华在她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了网络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引起谩骂、仿写和恶搞狂潮。

  随后,韩寒、李承鹏、董路、何东等为一派,沈浩波、伊沙、杨黎等现代派诗人为另一阵营,两派分别著文在网络上针锋相对进行论战,火上浇油。进而众多画家、摄影家、时评家、导演、编剧、音乐人、作家、媒体人也纷纷出来表态。从而形成了轰轰烈烈的“赵丽华诗歌事件”,被媒体称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后来,《人民日报》、台湾诗人洛夫、香港梁文道等也纷纷卷入此事件。直到2010年6月,历经三、四年之久,该事件才经冷静评述,平复下来。

  所谓“梨花体”,我觉得,除了借其名义写的伪诗之外,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很读性很强,也非常有感染力。我从赵丽华的博客里摘录几首如下,很可以说明问题: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廊坊下雪了》

已经是厚厚的一层

并且仍然在下

《小令》

每次醒来

你都不在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切洋葱之歌》

亲爱的洋葱

我在为你哭泣

《有风吹过》

我看到柳枝摇摆的幅度

有些过分

特别是《我坚决不能容忍》这首诗歌,是这样写的:

 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

在公共场所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其实,孔子的《论语·阳货》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一定要把诗就固定成唯一的一种格式,而进行排他性选择和评判,咬定其他形式就一定为“非诗”。问题是赵丽华想通过以上这些诗歌,表达一些情绪、一些想法,探索一些诗歌形式。但模仿者,或故意恶搞者,学她这种“诗”的外形,而没诗歌的内质和内核。其实真正可笑的是模仿者,而非赵丽华。

  赵丽华在2007年到某大学演讲时,曾说:“要卸掉诗歌所负载的外在东西,让诗歌回到诗歌本身。她说,要写多少平庸之作才能写出杰作,就像要吻多少只青蛙才能吻到青蛙王子一样。诗有别才,非关学也。没有被诗歌浸润过的人是荒凉的。”其实,赵丽华很多诗歌写得短小精悍,回味无穷,诗味很浓。有人评价说“其作品偏重口语风格,语言简练、风格沉着,以朴素的幽默感勾勒人与世界的关系。”自成一格,如: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亲爱的

我肯定也老了

那时候,我还能给你什么呢

如果到现在还没能给你的话

《孤单》

到哪儿都一样

你走到哪儿都是孤单的

如果你真的遇到你想遇到的人

你可能就

更孤单了

《月上西楼》

我坐在阳台上搅豆豉

白衣素手

整个阳台都是

酵发黄豆、鲜花椒、杏仁、花生米

和西瓜汁的味道

有仙女的味道

有月亮的味道

《新侠客行》

据说古代的赵丽华不以真名传世

轻功绝顶

仗剑天涯

除非万不得已

从不出手现身

《想着我的爱人》

我在路上走着

想着我的爱人

我坐下来吃饭

想着我的爱人

我睡觉

想着我的爱人

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他肯定是最好的爱人

一来他本身就是最好的

二来他对我是最好的

我这么想着想着

就睡着了

  赵丽华的诗看似简单,内里却有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这与好多后来跟风者靠一些小聪明、小转折、小感觉的所谓口语写作,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和高下之分的。赵丽华的绝大多数诗都是一种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和表达。诸如“如果我快乐/充其量是一只蚂蚁的快乐”等充满哲学意味的诗句。但赵丽华的诗毕竟是小女人情调的诗歌,其伪作者,因没有赵丽华的诗歌才华和敏锐感受,以及对文学的把控能力,模仿她写出的“梨花体”,品味、品质和格调便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赵丽华在“赵丽华诗歌事件”过程中,承担的压力不是像她这个小女人所应该来和能够承担的。

  但不能否认,在中国现有作协体制下,戴着“作家”的帽子,在文坛混日子,混作家津贴的人肯定大有人在,但赵丽华肯定不是。事隔多年,“赵丽华诗歌事件”早已平息。有人后来著文评说:“有人想要毁灭她,反而成就了她。”但也许种种缘故,赵丽华于2012年6月10日改行画画,我从网上搜罗一些她的画作欣赏,觉得她的画也画得很好。诗写得好,改行画画,也画得好,难道艺术真是相通的?真是不可思意。

  原来只听说有画家改行当诗人当作家的,比如艾青,比如黄永玉。殊不知,诗人不写诗了,还可以半途改行去作画的。赵丽华真是个人才。

摄影诗歌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与诗歌》  编辑组

主 编: 黎明的酒杯、题图:黎明的酒杯

文:非墨、题图:赵丽华《不能说话的女人》

2016.07.02

©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