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高速发展,艺术却在退化

 蠢牛颜旭茂 2019-12-27
原创: 蠢牛(颜旭茂) 爱较真的蠢牛 2017-05-25

  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话题是“为什么当代的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大家找了很多原因,陈丹青老师有一段著名的讲话尤其透彻。

  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当代没有大师的问题其实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科学刚刚步入高速发展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了。对于早先炒作到神话地步的西方现代艺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有多少不是在胡闹?这个神话现在仍旧没有破灭,其实就是个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而已。就算是戳破了它,人们也找不到另一件可以穿的衣服。

  为什么科学发展了,艺术却在退化?这是我今天想分析的话题。至于对不对,大家各抒己见!

  修拉是后印象主义时代的一位天才。他曾经宣称:从他开始,美术将不再是艺术,而将成为科学。他试图给画家们制作一个公式,告诉他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颜色搭配来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他所擅长的点彩技法也深合现代的色彩学理论。这确实是在把绘画当作科学事业来做。

  同样的努力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人们运用数学、物理、解剖学等科学理论来分析美术。所以那时候的艺术家基本上都兼着科学家的身份(达.芬奇是典型的代表),他们甚至在某些领域走在当时的科学前沿。焦点透视、构图原理、人体结构……这些美术中的科学理论早就成为艺术创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对于情感与艺术形式的关系,也早就在研究之中,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似乎一切都在沿着科学、规范的康庄大道前行。可是,有一些敏感的艺术家已经在开始感觉到不安,他们试图摆脱这些枷锁,表现自己独特的视角。大家看到结果了,任你怎么摆弄,最终还得在科学或哲学的理论中去寻找依据。

  物极必反,当人们厌烦了这些怎么都脱不去的枷锁,于是就有了反理性、反艺术。波洛克说:“当我画画时,我不知道在画什么,只有以后,我才看到我画了什么。”

  理性与反理性,这就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基本格局。反理性是一种逆反,是艺术过度科学化的必然的结果。科学为艺术所用,还是艺术被科学所困,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西方的现代艺术,说白了就是一直在寻找出路,却一直没找到。种种探索,起初并不是退化,反倒是一种开拓。但是渐行渐远,人们似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种种胡闹,大家早已厌倦。这是艺术在机器时代的宿命吗?

  我们应该看到:人要活下去,物质是基础。人还要活出滋味,要幸福,有一些情感需要表达出来。它可以通过物质来体现,其本质却是意识的,属于精神领域的东西。物质的研究可以归科学管,精神的领域恐怕要归艺术和宗教管。二者可以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不要试图取代对方才好。谁能给我一个公式,达到不同层次的幸福感需要多少财富?多高的职位?

  艺术是人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技法只是基础,而科学地表现只是为了更真实地临摹自然。艺术的术,中等智商的人学个几年就差不多了,中国艺术中的功力可能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美感和情感却可能一辈子都摸不到边。他很飘渺!你有心了,可能找得到,也可能找不到。但是你一定得有心,不然连欣赏都做不到。科学能管这事吗?我看不能。


  进化或退化只是一种趋势,哪个时代都有我喜欢和不喜欢的作品。随便挑几张图,以我蠢牛之眼去品一品。我不喜欢站在绘画作品前面却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琢磨他的科学性。咱们多谈感觉,少及其他。

人体黄金比例 意大利 达.芬奇

  虽然用的是数学的方法,还是体现了对美的追求。我读书的时候买过一本达.芬奇的美术理论书(已经弄丢了),印象中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用数学的方式在分析美术。

  素描或速写作为西画的基础,其实就是对物象的分析。高水平的素描能捕捉到一些瞬间的美感和神采。

《树间村道》 荷兰 霍贝玛

  很多透视和构图书都提到了这幅作品,算是美术的科学研究中最经典的范例之一了。现在的透视学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凭着一些设计图纸能够完全真实地呈现出复杂的场景和人物。美国大片中的电脑影视已经让我们震撼过无数次了。

《梅杜萨之筏》 法国 席里柯

  这个也是构图书最喜欢的范例之一,运用了多种构图法则。我个人最喜欢的倒是席里柯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反反复复画了这么多草图,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仍然是激情满满的样子。真是太不容易了!画的多了容易麻木,你懂的。

风景 法国 西涅克

  点彩派的用色与电脑的RGB成象原理有得一拚。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这幅画的色彩效果。很美!色彩感觉好的人,不这么画也很美,比如莫奈。色彩感觉不好的人,学会了这个方法也没用。

《草垛》二幅 法国 莫奈

  晨光中的草垛,仿佛看到露珠。而经过一天的暴晒……燃烧吧,草垛。我喜欢这种感觉!是的,是感觉。

法国 高更

  油画艺术的形式体现出原始的美,我喜欢!

《自画像》 荷兰 凡高

  他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西方的基础,却融入了东方的元素。这个人真的很倔!活得那么卑微,却那么认死理!我喜欢他的眼神!

《亚威农少女》 西班牙 毕加索

  立体派,据说有一些科学原理可以解释的。可是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是来看画的。

《呐喊》 挪威 蒙克

  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理由是情感的表达很成功。美感或者情感,至少得有一样,是不?

《无法慰藉的悲哀》 俄罗斯 克拉姆斯柯依

  据说十字架构图是表现悲哀的最好构图之一。我又不是在欧洲长大的,我又不懂基督教,我还迟钝,又不想人云亦云。不觉得这构图有什么效果。真的有效果吗?

《弗拉基米尔之路》 俄罗斯 列维坦

  您能在这条路上看到什么?不就是一幅枯寂、辽阔的风景画吗?貌似还有一点点压抑?画得很好!就是这样吧。可是对于俄罗斯人,这风景跟咱们眼中的风景大不一样哦!据说,沉重的历史都在这幅画里了。

《伊凡雷帝杀子》 俄罗斯 列宾

  他居然用红色表现极度的恐惧!还有没有天理呀?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好吧!列宾不是中国人,跟他扯不清。可是真的有效果,怎么回事呢?据说是因为能联想到血。

《苹果树》 荷兰 蒙德里安

  看在你在搞研究的份上,而且也不难看,还有点节奏感,我认了。

《舞蹈》 法国 马蒂斯

  据说表现了人生的哲理。我是蠢牛,我感觉不到。我以为哲理是文学的强项,美术的话,挺难的!如果只说马蒂斯的形式感和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我勉强能理解一点点。

俄罗斯 康定斯基

  虽然是抽象画,形式的美感还是满满的。并不是所有的现代艺术我都抵触。

美国 波洛克


  前面说的都是西方体系的艺术,这个体系现在已经是中国官方的主流体系,整个美术高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很多大学里,你想进国画系也要先过了素描这一关。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中国画的评判都是以西方体系为准则。

  中国画在欧洲文化渗入之前一直没有跟科学沾上关系,他连一个合乎逻辑的透视法则都没有。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笔法、墨法和一些虚无飘渺的关于气的理论。为什么徐悲鸿等人要用西画来改良中国画呢?你看到了,这实在是太过“落后”了。吴冠中先生也是在欧洲学油画的,但不是科学写实那一套。他也喜欢鼓捣一下中国画,并提出“笔墨等于零”的前卫观点。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改良之后的中国画怎么样了呢?大家都看得到,传统没有了,西画的技法也用不好,就那样半死不活地吊着吧。传统的中国艺术真的比西方落后了吗?西方艺术被科学给整死了,我们不去反思,反倒是一头扎进去。

  好在还是有一些人一直在坚持传统,而且回归传统的画家越来越多,不然又是一个像中医一样被西方体系改死的传统门类。只是这个门类跟中医一样,江湖混子多了些,弄到乌烟瘴气的又成了国人指责他落后的铁证。

《内人双陆图》 唐代 周昉

  确实不怎么像!可是,您觉得不好看吗?我太喜欢了!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 顾闳中

  很传神!是不是?

《一辈子第一回》 当代 杨之光

  这是被改造之后比较经典的作品了,很新颖,明暗关系与国画的形式也蛮贴合!跟上面两幅比一下,怎么样?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很多细节不够妥帖!中国画不好修改,一次成型,严谨性很难上去的。拿着自己的短板去模仿人家的强项,找不自在!

当代 黄胄

  据说黄先生是中西结合做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我蠢,没看出有多厉害。不就是个速写吗?而且是没有捕捉到什么东西的速写。

《层楼》 当代 吴冠中

  吴先生的油画很有味道的,所以敢说徐悲鸿是美盲。可是油画中的东西他没有办法搬到国画上来。材料不同,搬过来的只是一个形式。如果中国画改造成这样。还是算了,您干脆取消中国画得了!

《仕女》 当代 林风眠

  居然引进了逆光的手法,味道还很不错,中国画从来没有这样的。看来也不是不能改,看你怎么弄。

连环画《打渔杀家》 当代 徐燕荪

  他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有一点点走样,味道反而很醇!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我喜欢!


  我相信中国艺术的出路,最终还得依靠自己的传统,最起码也是被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改造之后的西方形式。西方现代艺术并没有找到出路,他们一直在让艺术适应机械化和商业化的环境,而不是让艺术为人的生活服务。当然,他们一直在试验新的材料,新的语言,只是他们的语言不属于地球人。

  波普艺术让艺术变得廉价了,却过于快餐化,普通人也只能消费这个机械化的东西。而艺术家的手工创作却成为了奢侈品,或者成为承载了太多期望值的贡器,或者干脆就是一种不知所云的活动方式。

  要说古代人的物质生活肯定不如现在,但他们活得精致。他们的艺术创作大多是为生活服务的,很多今天所谓的古代艺术品其实就是个生活用品。如果承认这些东西是艺术品,那么当时的艺术家遍及城乡,深入各家各户。很多人自己就是业余的艺术家。品茶、薰香、赏曲、弹琴、练字,很少有人是为了成为艺术家,他们把这些当作生活方式。我们所熟知的古代画家、书法家也没有几人是以艺术家的身份行走于世间的。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个人观点:不要给艺术套上那么多的科学枷锁和理论枷锁,它的核心是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表达。应该把艺术家赶下神坛,让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哪怕被人们尊称为艺术家,也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手艺人。用心去把每一件作品做到最满意,多考虑些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与创新。说不定哪一天蓦然回首,你已经走在一条无人走过的路上了。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艺术教育必须成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不是所谓的“杂科”,不然一切免谈!这都没根了,它还能生长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