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极具东方气质的文化载体,连环画深植于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始终延续其不竭的生命力。 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人就曾以“漆棺画”的形式创作出“土伯食蛇”和“羊骑鹤”的连环画雏形。情节虽简单,但故事性较强,为中华民族的连环画情怀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随着绘画技术和文法理论的不断提高,人们创作的“早期连环画”变得更具故事性,同时一批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开始现世,如《孔子见老子》、《伏羲女娲》等。 到了魏晋时期兴盛的连轴画开始具有显著的连环画特点,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人物形象在卷轴画上连续出现,构成故事情节,图旁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与后来的连环画在形式上十分相近。 随着佛教的兴盛,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佛教故事画。最具特点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尸毗王本生故事图》等,就是一组组具有完整情节结构的佛本生故事画。 宋代经济快速发展,市俗文化的得到充足的成长,相应的印刷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带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宋嘉祐八年(1063年)刊刻的《列女传》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图,标着着连环画的形式已大致成型。 明清时期,线描的插图大量涌现,这些内容已经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最直接的史料。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孔子圣迹图》刻本,就是全本大幅白描的图画。清末,石印技术的发展让图画的印刷更为方便,连环图画这一形式也得到了更大的推广。 真正拿得出手的连环画直到19世纪末才问世。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社做了一件现在看来几乎是伟大的事情:它将石印本《三国志》画册推到世人眼前,并被业界公认为国内现存最早的连环画。从棺材到石印,连环画升级了,之后的演化中还夹杂着中国社会数次历史变革。连环画没有就此倒下,而是在不同时期屡现风华。 连环画,从古时走到今朝,承载着岁月带给中华民族的记忆,只要心存一份牵挂,连环画始终有魅力让人稍停脚步,驻足欣赏。 新版工笔彩色连环画《降龙伏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