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谢任甫医案两则

 旷世奇药 2019-12-27

谢任甫:重庆市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精于医理,勤于临床,注重疗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常起沉疴。兹整理验案两则如下。

1 化痰通腑法治愈瘀血发热

韩某,女性,50岁,1978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半夜后发热汗出已2年,测体温在38-39℃之间,至黎明热渐退,汗亦止。2年前作子宫全切除手术,出院不久便发生上述症状,其间在几家西医院就诊,未作出明确诊断。现症见夜间发热,黎明热退,倦怠乏力,大便3-5日一行,口干不欲饮。身体肥胖,面色晦黯,神怯气短,苔白腻,舌质淡,脉细涩。

辨证属阳虚瘀滞。治宜逐瘀和血,温阳通腑。桃核承气汤加味。

处方:当归15克,桃仁15克,酒制大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玄明粉12克。3剂。水煎3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服。玄明粉化水1次顿服。

再诊:药服2剂,腑气始通;服药3剂后,发热大减,且不汗出,发热时间缩短为1h左右。处方:桃仁9克,酒制大黄3克,桂枝6克,当归15克,生白术24克,炙甘草6克。3剂。

三诊:上方药毕,已不发热,大便每日1次,饮食渐佳,苔薄白,脉细弦。治宜和中理脾。处方:柴胡15克,黄芩9克,法半夏9克,南沙参24克,生白术24克,厚朴9克,陈皮6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克。随访1 年,午夜发热汗出基本消失,偶有乍热,瞬息即止。

按:本案为瘀血阻滞,气血不通壅而发热。《灵枢·痈疽篇》指出:“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瘀血病在血分,属阴,故多在下午或晚间发热;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津不能上承以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经络阻滞,气血瘀结故有胞宫肿块;瘀血阻络,肌肤失于濡养,故见面色晦黯。此为瘀血发热,治以化瘀通腑,药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故取效显著。

2 加味消毒汤治愈气瘤

彭某,女性,72岁,1970年11月2日初诊。主诉:右臀部包块半月。2月前臀部不适,不以为意,渐至坐卧困难。1月在某医院诊断为臀部囊肿,嘱住院手术治疗,家属顾虑其年老,故就诊于中医。现臀部包块日大,坐下疼痛加重,纳少,睡眠欠佳,二便尚调。素患胃下垂18年。诊查:臀部肿块如鸭蛋大,焮红而肿,稍按则痛,但肿块皮肤不热。形长体瘦,面色白,语声低怯。苔薄白,舌质红,舌心裂纹,脉微涩。

辨证为湿热壅滞,气血凝涩。拟软坚化痰,解毒和血,除湿散风,兼养胃阴。以消毒汤加味为治。

处方:生牡蛎24克,大黄5克,当归9克,僵蚕9克(酒炒); ,醋香附9克,山药15克,陈皮6克,赤芍15克,红饭豆24克,红花6克,炙甘草15克。5剂,每日1剂,每次服120ml,每日4次。

再诊:药后肿痛减轻,纳谷尚差,舌脉如前。上方去红花,加浙贝母、谷芽各15克,5剂服药如前法。

三诊:囊肿逐渐回缩,肿块续减,纳食有增,守方大黄减为2克,继进10剂,每3日服2剂。四诊:囊肿已回缩如中指头大。虽舌心裂纹减少,而舌质尚红,纳谷仍差。再拟养阴益胃,佐以软坚、化痰、散风之剂。处方:党参24克,山药24克,熟地9克,当归9克,赤芍15克,升麻5克,柴胡5克,陈皮6克,谷芽15克,牡蛎24克,大黄3克,僵蚕9克(酒炒); ,醋香附9克,浙贝母15克,炙甘草9克。5剂。药后肿块消失,1971年春复查,无异常发现。1971年底来诊,诉左臀部又发包块,不便坐卧。视之肿块如鸽蛋大,微肿压痛,以手掩上不热。再用消毒汤治之,两诊共服药12剂,囊肿完全消失。随访15年,囊肿未再复发。

按:本症似属中医学“气瘤”、“臀痈”、“积聚”、“恶疮”等范畴。消毒汤方药出自《丹溪心法》,原方为大黄、牡蛎、僵蚕等份,研为蜜丸。因患者年老纳差,胃阴不足,故改丸为汤,较易吸收,并注意大黄剂量,勿使泻泄。《本草纲目》谓牡蛎软坚化痰,消热除湿,并谓以大黄引之,能消腰以下肿;《神农本草经》记录大黄有破症瘕积聚之功;《本草从新》谓僵蚕治风化痰、散结行经,近人则谓其有抑制病毒作用;加入香附开郁理气止痛,前人用醋浸炒,更能协同消积聚;浙贝母祛痰消结;当归、赤芍、红花活血;山药、陈皮养胃;甘草、红饭豆均能消肿解毒,用量虽较重,但不损气血,不动脏腑,其功尤捷。

文/谢昱 谢任甫之女《中国中医急症》2004年5月第13卷第5 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