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扬说巧对·蜘蛛虽巧不如蚕

 云帆高扬 2019-12-27

蜘蛛虽巧不如蚕

  嗨,朋友们大家好!《阿扬说巧对》今天继续开讲。

  北宋时有一位著名人物叫王禹偁chēng,字元之,他是山东巨野县人。王禹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写诗了。有一次太守在赏白莲花,随从向太守介绍说,王禹偁是个神童,会作诗。于是太守就叫他过来作一首五绝,诗云:

  昨夜三更后,姮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引《古今诗话》)

  太守夸赞道:“这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啊。

  王元之九岁时,官员毕士安询问他的家境,知道他父母依靠磨面为生,于是让他以磨作诗。元之随即吟诗道: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磨料之窟窿。诗的大意是:

  只要磨盘安得正,

  不怕眼下磨得慢。

  如若有人稍使劲,

  磨盘自能不停转。

  这诗一语双关,让毕士安十分惊奇,于是就允许王禹偁跟自己的学生一起读书学习。

  有一天,太守请毕士安赴宴,席间太守说了一个出句:

  鹦鹉能言争似凤。

  当时坐客中没人能够应对,毕士安也没想好下联。

  这个出句欲抑先扬,先说鹦鹉善于学舌,然后笔锋一转指出,鹦鹉虽然能够说话,可是它怎么能如凤凰那样高贵呢?这个“争”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如:争知(怎知);争似(怎似);争耐(怎标;无奈)。这里用“争”不用“怎”就避免了三仄尾。(诗、联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就称作三仄尾或尾三仄。

  毕士安回家后,将上联写在屏风上。王禹偁看了上联之后,就在下面书写了七个大字:

  蜘蛛虽巧不如蚕。

  蜘蛛虽说灵巧会吐丝,可终究比不上蚕,蚕吐出的丝能织出绸缎,给人们带来益处。

  这下联对得非常巧妙,上联中的“鹦鹉”是连绵词,下联也用一个连绵词“蜘蛛”对应;上联是“凤”,下联是“蚕”,全联一共出现了四种动物名,上下句都有转折,而且含有正能量,暗示人们要效仿凤的高洁,蚕的勤劳。

  毕士安看到对句后赞叹不已,说:“真是治国之才啊。”以后就称呼王禹偁为“小友”,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小友,是年长者对所敬佩的年轻者的称呼。要知道这位识才的伯乐毕士安可不是等闲之人,他后来成了大宋宰相,史书给予的评价很高。而王禹偁后来成为北宋正直的官员和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好,本期的《阿扬说巧对》到此结束,谢谢收听。朋友们,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