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出轨的另类心理学分析

 零壹贰012 2019-12-27

现代人对这类“出轨”新闻早已见怪不怪,就当作看八卦,过几天就忘记了——因为这种新闻会层出不穷,总会有新的猛料。

关于这类新闻的分析解读已经非常多,我没必要凑热闹。只想将《嗜好心理学》这本书中有关读后感来分享一下。

关于出轨的另类心理学分析

1

1923—1929年的美国在任总统名叫柯立芝。

在他执政期间,美国处于一轮前所未有的经济飞速增长期,人称“柯立芝繁荣”。

当然,他也为继任者埋下了不少“经济地雷”,在柯立芝卸任后不久,美国进入长达数年、至今仍让人心寒的“大萧条”时期。

但除了“柯立芝繁荣”,这位美国第30任的总统还留下了“柯立芝效应”这一遗产——与经济无关,这是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形容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

“柯立芝效应”的源头是这样的:

柯立芝总统和妻子正在参观农场。主人分别带着他们,在不同的时段观看农场的不同区域。

在养鸡场,柯立芝夫人看到一只公鸡非常主动地交配,就问它交配的频率有多高。

工作人员告诉她,公鸡一天要交配几十次——这让第一夫人感到震惊,估计她内心在想“公鸡就应该是男人”的榜样,只见她说:

“等总统来了,请把这个事实告诉他。”

随后夫人走了,总统来了,农场的工作人员转达了他夫人对公鸡的看法。

听到了夫人的心声,柯立芝很淡定,提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公鸡每次都是跟同一只母鸡交配吗?”

工作人员回答说:当然不是。

于是,总统说:

“既然这样,那不妨也请你把这个事实转告我的夫人。”

关于出轨的另类心理学分析

因此,“柯立芝效应”指的是在许多物种中都可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雄性已处在性欲发泄后处于疲惫的状态下,但如果有新的雌性(与熟悉的相对)“投怀送抱”,雄性会变得再次渴望交配。

用技术化的字眼来说:如果引入新配偶,雄性的不应期(一轮交配与下一轮交配所隔的时间)将变短。

我用俗鄙的语言来“不恰当地”翻译一下,那就是:

伴侣如衣服,而衣不如新,新鲜感会让男人重振雄风,生龙活虎。

这样听起来,有点像我在给某款壮阳药打广告,但“柯立芝效应”指向的并不是什么药物,而是“更换性伴侣”这个行为本身让“旗帜不倒”。

关于出轨的另类心理学分析

2

说到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我是在一本正经地讲《嗜好心理学》这本书的读后感,没有搞笑。

该书援引了从1960年代到2012年关于“柯立芝效应”的研究证明。

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记录了对柯立芝效应的研究。

在实验中,雄性老鼠与发情的雌性老鼠交配,至少维持30分钟后(是的,30分钟!)才叫停,此时,雄性老鼠在性上已经达到力竭状态。

接着,实验人员拿走雌性老鼠,一些雄性老鼠接触到新的发情雌性(我觉得,这可视为“出轨”了)。

而另一些老鼠则接触到前一轮性力竭时的同一只发情雌性(我觉得,这是保持“忠诚”)。

然后,实验人员记录第二轮性行为,尤其是雌性老鼠被骑的次数,以及雄性老鼠达到第一次及第二次射精的百分比。

补充说一句,至于研究人员到底怎样检测到老鼠射精,当时的论文中并未说明。

研究的整体记录是:

开始,不管接触的是新的雌性还是原来的那只雌性老鼠,雄性老鼠的骑乘次数和第一次射精都没有明显差异。

然而,接触原来那只雌性伴侣的雄性老鼠,没有一只二次射精的,而跟新伴侣性交的雄性老鼠,却有好几只都享受到了“第二次爆发”。

到了第三轮接触雌性的时候,如果引入了新雌性,86%的雄性老鼠射了精;但接触原本伴侣的雄性,只有33%射了精——前者比后者高得多。

关于出轨的另类心理学分析

反之亦然,上述研究结果也适用于雌性。1980年代中期的一份论文在雌性仓鼠(接触新雄性伴侣或始终相同的雄性伴侣)身上也发现了柯立芝效应。

2012年,墨西哥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有关柯立芝效应的论文,除了骑乘和射精次数,还测量了精子数量、勃起的程度——老鼠的阴茎如此细小,研究人员必定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测量清楚。

看了这些研究,我有点纳闷:柯立芝效应最早是关于鸡的交配,后来研究人员一直拿老鼠来做实验,这能推导到人的身上吗?

《嗜好心理学》作者理查德·史蒂芬博士认为,从进化的角度以及延续物种的需求来理解,柯立芝效应的进化优势是鼓励扩大交配伴侣的范围,从而提高妊娠和生育的概率。

在他看来,柯立芝效应大概就是大自然的对应版:

“所以,性生活会让你筋疲力尽,但矛盾的是,跟新伴侣进行更多的性行为却能够重新点燃你。性力竭的解药是更多的性!”

3

用柯立芝效应来解释出轨,那就是当人们性欲得不到满足,就需要找新的伴侣;而与伴侣的性行为达到筋疲力竭之际,治疗力竭的方法不是休息或吃药,而是需要找更多的新伴侣来进行更多的性行为。

之前,某些貌美如花的女明星的老公被曝光出轨。每次都不乏网友这类的评论:

既然你老婆都那么漂亮了,你为什么还要出轨?

柯立芝效应直截了当地解释人类的这种本能选择——不是“审美疲劳”之类的陈腔滥调,而是因为与更多新伴侣性行为能给他带来能量。

还有些男人会炫耀自己是“一夜N次郎”。或许我们会觉得他在吹嘘。但也或许是柯立芝效应在起作用——他需要更多的性来“补充”体力。

但又一想,无休止的性行为,最后不就是“精尽人亡”吗?《金瓶梅》、《肉蒲团》等经典之作不提示了纵欲的恶果么?

《嗜好心理学》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该书在开篇引用了喜剧演员约翰尼·卡森的一句话:

“我认识一个人,他戒烟戒酒戒色戒美食。一直到自杀那天,他的身体都挺健康的。”

关于出轨的另类心理学分析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虽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但是也不必一丝不苟。

比起纠结习惯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太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反而会忽略背后的隐患。

正如作者查德·史蒂芬所说:

“身为人类,我们需要承担风险来提醒自己还活着。

当然,有个关键:只冒那些归根结底对我们有好处而不是大有可能害死我们的风险。

人们经常认为承担风险是不负责任、很糟糕的行为——但做些坏事儿,也有无形的好处。这好处,不光针对逾矩的个人,也针对更广大的群体。”

我的理解是,做些“无伤大雅”的小坏事,是有些好处的。

同时,这也间接回答了:出轨和滥交是不对的,甚至是有害的。

关于出轨的另类心理学分析

4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有外遇的男人,心脏病发作或出现其他重大心脏问题的概率是无外遇者的两倍。

研究人员解释说,与长期伴侣相比,新恋情会带来“额外的活力”,这与医学研究观察到的一种名为“马上风”(又称为“性交突发死亡”)现象相吻合,即一个人在性行为中突然倒下死亡。

虽然这种现象比较罕见,但它主要发生在婚外情性行为中,而且不在受害者的家里进行。

这说明,外遇不光会让你的精神变得糟糕,还有可能让血管爆裂,带来致命后果。

在这些意大利男研究对象中,根据他们的长期伴侣(主要是妻子)的“性趣”最近是否有变化,将之分为两组:一组人的伴侣没什么性趣,另一组人的伴侣仍然有性趣。

这两个群体的心脏病发作概率有很大的差异:

因为伴侣失去性趣而有外遇的男性,心脏病发作概率没有提升;

只有那些长期伴侣仍然保留性趣的男性,才会由外遇导致的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

关于出轨的另类心理学分析

在《嗜好心理学》这本书的观点看来,欺骗有欲望的配偶,会给出轨者带来深深的愧疚感。

我们都知道,心理顾虑与心血管问题有关,比如,长期的压力被公认会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因此,此项调查发现,背着深爱的伴侣鬼混的男性,容易因为内疚而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

别以为花心大萝卜就是不羁放纵爱自由,可能他的内心深处藏着难以名状的浓浓忧伤。

回过头看,贝索斯不惜少了一半身家、支付数百亿美元的代价,也要离婚来结束偷偷摸摸的出轨行为。

或许这位25年来帮妻子洗碗的模范丈夫,虽然下半身犯错了,但下半生不想一直被内疚的心理负担所困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