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明家详解太极拳的“身法九要”(收藏)

 tjboyue 2019-12-27

「干货」明家详解太极拳的“身法九要”(收藏)

中正与四平

在中正、四平的基础上(具体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没有“三田合一”与“四平”就别谈太极身法),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还有九个主要法则,它们是具体而且详细的技术要求,是实现中正、四平的具体保证,也是所有技击技法的基础,因而被称为“身法九要”。它们是沉肩、坠肘、涵胸、拔背、裹裆、溜臀、松腰、抽胯和顶头悬。在不同的流派中,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是本质或其中的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这是太极拳技术所要求、不可以被忽略的。无论是在盘架子还是推手或技击练习中,这些要点都要时时刻刻保持,直至它们都成为身体的自然状态。只要是传统太极拳,这些要求就必须能够做到。“身法九要”是具体的技术要求,也有具体的练习方法。下面解释这些法则的基本作用,以及如何练习和掌握。

「干货」明家详解太极拳的“身法九要”(收藏)

身法九要

一、沉肩(松肩)

练拳时,肩、肘、腕这三个部位有密切的连带关系。由于大多数太极拳的技击技法都是通过手与手臂实现的,而肩正处在操纵手臂的第一位置,所以松肩至关重要。如果肩关节能松开、不用丝毫力气,则气血流畅,就可以随时自然地把所需要的气、劲传达到手上,实现手臂的灵活性。何时意动则手到、劲到,能得心应手。反之,如果肩不能松开,则手臂必然僵硬,其势必散乱,既影响劲力的输送,也影响手法的灵敏性。这就是所讲的松肩的作用。

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很大,看似很松,但事实上当人们使用胳膊时,总是自然地使肩膀上抬,即成“耸肩”,就是以肩举手。“耸肩”影响了肩部的放松、失去灵活,所以要注意“沉肩”这个要点。沉肩是练习中所使用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松肩,即在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肩部紧张程度。因此一般不说松肩,而是说沉肩,或者说是使用沉肩的方法去达到松肩的目的。

沉肩即是说无论胳膊做什么动作,肩总要有下沉之意,使肱骨头与肩胛骨有拉开并向下引长之意,有时甚至说有肩膀脱臼之意。从外形上讲,就是双肩下塌,呈溜肩之势。肩周围的肌腱不但要拉开、拉长,而且要保持松弛。沉肩的方法就是意想肩井穴,以此使肩头向下,好似两条胳膊要从肩上掉下来了。如果肩头稍有向上耸之意,则肩必然未松开。在推手时,只要肩头略有上耸,则极易被对手管住肩关节,使之不能变化。另外如果肩不能沉,则对手之力很容易通过肩部传导而直接打到身上。所以说肩松不开,身也就松不开。当肩能沉能松后,在推手中,有时也可以有类似“耸肩”的、肩向上画圈的动作。但必须明白这是在沉肩基础上对松肩的灵活应用,如果松肩做不好,做这个应用时,则必然给自己造成麻烦。

在使用沉肩的方法练习松肩时,首先是讲肩关节的放松,然后需要将放松的范围扩大到肩胛骨。只有肩胛骨也能放松,才能使两臂贯通、真的活起来;这样两臂之间才能建立起高度自然、顺遂柔和的协调性,才能产生轻松、柔和、灵敏的变化。

二、坠肘

肩、肘、腕这三个部位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肘处于中间的位置,肘能不能通畅,至关重要。因为要把全身的气劲运送到手上,不但要松肩,而且还要坠肘(也叫沉肘)。“松肩气到肘,沉肘气到手,手心空则气到指梢”,这就是坠肘所起到的作用。

坠肘在很多时候只是沉坠之意,形体上的真实动作可能很小。比如胳膊上举时,肘在大的形体上是向上运动的,但在意念上仍要使其保持下垂之意,坠就是自然不断地向下沉坠的意思。相对于身体而言,肘与肩不同,肩无论怎么动,它与身体的位置总是相对固定,所以只要做到松沉即可。但肘与身体的相对位置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这种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手上劲力的应用,因此说坠肘,就是说无论肘处在什么位置,总要有向下拉拽之意。

坠肘的方法是用意念想一下“曲池穴”,以此使肘尖有下垂、下坠、好似接触到地面之意。常见的问题是肘尖有向外、向上翻起之意,俗称“乍肘”“翻肘”。坠肘说来简单,在实际中却非常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训练中,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不论做什么动作,总是用意念想着保持在肘尖上挂着一个重物,也就是利用重力的作用去寻求坠肘的感觉。沉肩、坠肘是有密切关联的两个要领,相互影响,在训练中常常是被一起练习的。沉肩而不坠肘,不但气、劲通不过,甚至还会被堵回去。

三、涵胸

涵胸是内家拳与外家拳在形体动作上的一个主要区别。外家拳挺胸收腹,表现的是刚强进取;而内家拳讲涵胸,带有谦让、含蓄、包容、内涵、包涵之意。所谓“西山悬磬”就是讲“胸要虚空如磬”。在训练中,涵胸有四种显著的作用:第一是涵胸可以使气不上浮,而是使气向下沉,这对于全身的松沉有很大帮助;第二是涵胸动作对于两腿的起落和进退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腿之变化,运筹在胸”,涵胸,则两膝、两足都会感到轻灵,有自然上提之意;第三是涵胸可以帮助背部撑圆,使脊椎保持弹性,由此利于全身的开合、张弛;第四是从全身气血的运行而言,涵胸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任脉畅通,这是大、小周天功的基础。

涵胸的方法是胸部向下松,同时两肩微微向前合。要注意胸部不能向前挺凸,但也不可向内大凹。正如在盘架子预备式中介绍的, 涵胸就是意念想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向下至下腹部,从上向下,身体离开衣服就可以。正确的涵胸可以消除胸部的紧张,有胸部松空、腹部沉实之感,即所谓“虚其心、实其腹”。涵胸不可过大,不要在形体上使胸部整个凹进去。涵胸过大,在推手或技击时就极易造成“弱”。

涵胸是太极拳中的一个基本形体运动形式,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要保持的状态。而在推手或技击的实践中,偶尔也会在外部形体动作中出现形式上的挺胸状态。这实际上是在较高水平时,对涵胸应用的一种变异。必须是在涵胸已成为很自然的状态后,才可以有所体会。否则极易导致错误的理解,形成错误的习惯,初学者切不可贸然试之。

四、拔背(圆背、紧背)

拔背是指脊椎骨的各节之间有相互上下抽拔之意,使背部微微撑圆、绷紧。拔背是练习方法,其目的是要达到圆背、紧背。背部撑圆是内家拳中一个重要的体态,有时称之为“龟背”,所谓“背不圆、力不全”。拔背是在圆背的过程中,同时使后背微微挺直。拔背也是为了避免涵胸过度或脊柱过度松弛,以及由此产生的低头弯腰等现象。此外,在技击发力的过程中,拔背还能起到弹性的作用。

拔背的方法是用意念想一下脊椎骨上的“大椎穴”去贴一下衣服就可以了。但是当讲拔背时,要特别注意一种误解,就是背部过于向上,这样会在上面造成肩部上耸而影响沉肩,同时在下面影响松腰。所以为了避免误解,在初级阶段,人们常常说圆背或紧背。拔背是方法,圆背是目的,紧背是感受。涵胸与拔背是有密切关联的两个要领,它们是相对并相互控制的,必须保持相互间的平衡关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拔背是为了消除背部肌肉紧张,在放松柔顺的基础上实现圆背、紧背等,即是放松下的开合、张弛。

拔背与下面讲的松腰、溜臀是一体的,从全身气血的运行而言,它们的重要作用在于使督脉畅通,这是大、小周天功的基础。

五、裹裆

这里讲的“裹裆”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包括狭义的裹裆、圆裆、裆开一线及护肫等技术概念。狭义的裹裆是讲两腿内合,使裆部有向内裹包之义。裹裆的练法是要注意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使两条腿如一条腿,但要能分清虚实。掌握其方法,主要在于同侧的膝盖尖要与脚尖保持上下垂直。广义地讲裹裆是说在两腿向内合裹时,同时要有外撑之意,即圆裆,裆圆则稳。在内裹、外撑的基础上使两腿有开合之意,而“裆开一线”就是其中的度。裹裆还必须与提顶相合,所谓“提顶吊裆”,使地门常闭、即括约肌收缩,这是内功训练中的重要原则,还可以使身体的动作轻灵活泼,能起到气沉而不散的作用。这里正确的感觉是会阴穴处虚小腹实。裹裆运动中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步法的正确性,防止腿脚散乱、进退失据。

在做裹裆时,在裆下会阴穴处形成两个弧形:一个是横向的,即两大腿内侧与会阴穴相连的向下的弧。这个弧可以使两腿有向内裹、外撑的弹性,使腿胯与身体躯干之间连接更具弹性,也保证了内功练习所需的裆开一线。另一个弧是立着的或向上的,是从体前小腹向下向后,经会阴穴向后上,与尾骶骨相连至长强穴的弧线。这个弧起到小腹微收的作用,并与溜臀一起对保持身体中正起到重要作用。这个弧线与“护肫”的概念密切相关。在一些拳论中常用护肫,而不说裹裆。而事实上裹裆的概念更为全面,做好裹裆,护肫也就在其中了。裹裆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与涵胸一起,保证任脉上气血流动的畅通。

六、溜臀

溜臀即是使臀部不后撅,尾骶骨略向前下,指向负重脚的脚跟。人体结构上,在腰椎部分先是有一个向内的弧形,再向后凸,形成一个S型。溜臀就是有把这个内凹外凸的曲线拉直的意思(如下图)。这样可以保持尾闾中正,身体端正安舒,帮助松腰,并且能提得起精神。溜臀的重要作用在于使身体上下相合,在运动中达到完整统一,从稳定中求灵活、在灵活中得稳定。

溜臀的练习方法中的关键是这个“溜”字。需要注意的是:臀部微微收敛,略有下坠之意;尾骶骨追承重腿的脚跟,取下收、前合之势,有从下方托起会阴穴之意;整个骨盆有被轻轻端起来之意,使内中感觉轻快。掌握溜臀的方法是在收臀的同时,要注意尾骶骨微微向前托起小腹,同时要保证大腿折窝处下沉,否则很容易破坏了裹裆。裹裆、溜臀是一对有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要点,两者结合感觉自己的身体被从裆下面兜起来,是保证整个胯部稳定的基础。训练中常常会顾此失彼,必须特别注意。

溜臀是身体是否能如弓般张弛自如的关键。能溜臀则督脉上的气血流畅,身体之弓充满弹性,可以拉圆、拉满。反之,如出现臀部后撅的情况,则如同弓背上有伤,拉则弓断。

「干货」明家详解太极拳的“身法九要”(收藏)

左侧是太极拳所要求的拔背、松腰与溜臀的形态, 右侧是正常的人体结构之腰与臀的形态

七、松腰

王宗岳《十三势歌》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的是两肾,俗称腰眼。武禹襄的《太极拳论》中说“主宰于腰',是说腰是控制全身运动的主宰,是变化的总机关。做好松腰可以保持腰部的灵活性,同时使重心下移,达到平衡稳定的目的。从生理上讲,腰是连接身体上下的通道。腰松不开,则信息不能上通下达,无法上下相随、虚实变化,身体则必僵滞。在技击中,周身一家、进退开合、稳定重心,化劲、发劲更是离不开松腰。从身体运动的角度讲,松腰就是要使各个腰椎之间保持可以自由运动的空间。

由于腰的重要性,腰也就成了对手寻求打击的重点。对手总是要使其劲力能落在你的腰上,堵塞信息通路,使之不能变化。必须注意,说腰是变化的总机关,是说多数变化是通过腰进行的,这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由腰去直接操纵。有的人在推手时,一旦被对手问住腰,就没了办法,越想躲、化,就越躲不开、化不掉,方寸全乱,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想通过直接松腰去解决问题。松腰即是腰部的命门穴向下松沉,但松腰不想腰,而是用意念想略收一下小腹,腰自然松沉。从形体上讲,就是从肚脐上的神阙穴向后推,使身体背面命门穴地方的腰椎向后微微后倚,使后背向下到尾闾成一垂直线。与上面的拔背和下面的溜臀相结合,各腰椎之间有上下微微拉开的感觉,同时使各节腰椎间能有微微地飘移之感。还有时如果腰腹均被问住,这时往往需要通过松膝转腿去解决,就是所谓“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在松腰的练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克服腰的自然向内弯的情况。有时也说松腰就是想微收小腹,同时将命门穴先微微向后上方提一提,使腰部至臀部肌肉放松下沉。

八、抽胯

因为要使步法不乱而有规律地进退,同时步法的运动不会对胯产生不稳定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平衡稳定,所以要抽胯。抽胯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是在迈步时,对胯关节运动的感觉的描述。是说动步时,保持胯骨稳定,而将腿从胯中抽提,或者说提拉起来。如迈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即左腿被从胯中抽起,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即保持胯与腿之间的稳固关系。反之亦然。这样可以使得步子大小一致,步法既轻灵又沉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与抽胯的概念密切相关的是“松胯提膝”,抽胯必然要松胯,抽胯是为了迈步,迈步必要提膝,即迈步如猫行。

抽胯的练法是以胯关节上的环跳穴为主,微微后抽前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两肩与两胯上下对齐,同时要注意保持两胯处于水平状态,不要斜胯。能够从抽胯中得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好处是,在动步时,腿上的运动不会影响到躯干与上肢。如果不懂抽胯,与人搭手时,只要一动步,必然会被对手察觉。真实的技击不是定步推手,“此为动功非站定,使身进退并比肩”。那种使用大步幅、蹲低身的定步推手,只是一种初级的练习方式,不能以为这是技击的主要方式。真实的技击都是在运动中进行的,步伐的灵活性具有决定意义。在技击中,既要保持太极拳所需要的各种身法要求,又要能进退自如,上步进身需快捷、隐蔽,“举步轻灵”,不为人知,抽胯是能否做好这些的关键。做不好抽胯就必然做不到松腰,腰不能松,则上肢全僵。

九、顶头悬(提顶拔项)

以上的要点最终都要用“顶头悬”来统一协调、成为一体,这是所有形体动作的总纲、准星、定盘星。练太极拳首先要保持立身中正,包括头部正直,也就是说从头顶的百会穴到裆下的会阴穴要保持成一条垂直线,就是“上下一条线”,所谓冲脉之理。这“上下一条线”从百会穴向上提起,使会阴穴有内提之感,形成“提顶吊裆”,使全身保持协调一致。

顶头悬,在具体做法上也叫作“提顶拔项”,就是用意念想,从身体的这条中线的顶端、头顶上的百会穴处,将整个身体向上提起来,就是身体被“悬”吊起来,使颈椎有向上拔之感。这时的感觉是除了中线上提之外,全身都是放松、自然下沉,而且是越提越沉。所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意念上提为阳,形体下沉为阴,阴阳相合、相济为太极。这里要特别注意体会“虚领”的含义,其关键在百会穴。

头为一身之纲领 ,拳论言之“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由此可见顶头悬在身法中的重要性。尾闾中正与顶头悬的关系最为密切,练拳时我们要求尾骶骨向前下的延长线与头顶百会穴上下对正,同时向前与鼻尖对正。神贯注于顶,“虚领顶劲”,使之提挈全身,如同全身被从头顶处提起,即提顶。两眼平视前方,下颌微向内收,使颈后部向后微微贴衣领,即拔项。同时微收下颌,保持喉头不显露出来,即所谓“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尾闾中正,而后要略收一下小腹。另外,神聚于眼,“眼为心中之苗”,意从心中生。我意欲何往,眼神则先射向何处,周身也直对何处。眼神动则全身动,即是神贯顶。所以头部至关重要。顶头悬的要点是意念想头顶上的百会穴上提。如果顶头悬做不好,头部呈现出歪斜俯仰之态,俗称“丢顶”。“丢顶”则平衡稳定不保。

在训练的初级阶段,“顶头悬”只是要求在形体动作上保持以中正为基础的提顶拔项,由此慢慢建立起中气的感觉;而后逐渐从“虚领”中体会中气的稳定与晃动,这时形体动作就不那么重要了;再进一步就是与丹田气的旋转相合,这时“顶头悬”就是神、意层面上的自然状态,无论推手还是技击,形体动作会自然与之相合。

“顶头悬”讲的是全身被从头顶提起,因此可以产生一种全身向下沉的感觉,这是重力的作用。如同将一件浸在水中的衣服提起来时,衣服上的水会顺势下流。太极拳中的松沉能力的训练,最初就是借助这种感觉来练习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即是对此的描述。而这种松沉的能力,又总是与提顶时产生的轻灵活泼之感相伴随的。所以太极拳中的松沉不是那种死沉式的下盘稳固,而是要“静如山岳,动似江河”式的动静相间的状态。常见有些练太极拳的人,喜欢用大步幅,将架势放低以求下盘稳固,并以此势与对手对抗。事实上,如果以这种方式对抗,无论能产生多大的力量、多好的效果,都是在做以力抗争,都不是太极拳所要寻求的东西。而且从实战技击角度看,如果经常练习这种方式,只有害而无益,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导致身法迟重、步法滞缓。另外,在其他武术门派中,有头向上顶的说法。比如“脚踏黄泉头顶天”之说,讲的是体内头向上顶、脚向下踩的上下相争之劲。要注意这与“顶头悬”中讲的头顶向上虚领、全身向下沉到脚底不是一个概念,万不可混淆。

在练拳时,还有一些与“顶头悬”密切相关的问题需要注意。“顶头悬”使精神振奋,身体轻灵活泼,这时更需注意沉稳;目光平视前方,需注意神宜内敛;口微合、齿微叩;用鼻呼吸需自然,求静、沉、深、长。

以上所讲的“身法九要”,是太极拳技术对身法的具体要求,一些常见问题可参见明师指点太极拳身法错误,看看你哪里练错了(图解)一文。练拳,首先就是要通过训练使这些要求都成为身体的自然状态。这是硬指标,不能马虎,不可将就。在开始时,不可能体会到为什么需要这些,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需要从长时间的训练中,逐渐体会,直到能够很清楚地明白每个要点的实际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清楚的应用体验。人们在学习太极拳技击技术时,常常会有做不好而不知为何的情况,人们往往总是在技术动作上找原因,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身法上没有达到要求,也就是说在执行技术时的基础不对或不够好。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在训练中人们常常热衷于学习高级的技术技法,而对看似简单的基础功夫缺乏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