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末科状元刘春霖二三事

 旷世缘q33hh84b 2019-12-28

(王德彰/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9年12月27日第14版)

中国的科举制度肇基于隋,确定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考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6名(有姓名记载的),最后一名状元即是刘春霖,故称其为“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的经历很丰富,本文只撷取其二三事。

刘春霖塑像(梁纪想 摄

忠厚朴实 不善逢迎

刘春霖(1872.1.3—1942.1.18),字润琴,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家中世代为农。父亲刘魁书先为农,后因家中贫困到保定府衙门当差,母亲亦在知府家为女仆。刘春霖兄弟二人,小时在老家随伯父居住,后到保定随父母居住并求学。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春霖考中拔贡生,哥哥刘春堂考中秀才。随后,兄弟俩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在书院就读10年,深得院长吴汝纶的赏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春霖考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适逢慈禧太后70寿辰,设恩科,继而举行殿试,刘春霖考中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哥哥刘春堂同科考中进士。

刘春霖状元试卷

刘春霖忠厚朴实、孤高温和,待人接物真挚诚实。江西人黄桐生善望人气色,在北京颇有名气。他望人气色分为紫、红、黄、白、蓝、灰、黑7种。刘春霖考中状元后在北京定居,与黄桐生相识,素有来往。黄桐生曾对刘春霖说:“你是黄色气质,黄色主品质正直、忠厚、温和,没有权势。你现在虽然考中状元,也就只能在翰林院,或做些文墨工作。即使高升,也是一个闲散或挂名的职务,做不了有实职、有权势的高官。”这虽是无稽的迷信之言,但后来刘春霖的官运也确实如此

刘春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正值清政府标榜维新改革准备实行君主立宪之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推荐刘春霖襄理新政,慈禧太后见此奏折亲批:“暂存,俟后再议。”刘春霖失去了一次迁升的机会。后来,刘春霖的老师杨士骧、陈筱石、朱经田3位保荐其入阁辅政,也未被批准,再失良机,刘春霖只担任了资政院议员之职。再后又有一个迁升的时机,刘春霖的同僚特保,但刘春霖非常正直,不能趋奉时事,又没有提一级,只得了个记名福建提学使的虚职,仍然是四品文官。而同他一起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同学,有的升迁两级,有的到外地担任了有权的实职。

有人对刘春霖说:“公性正直,不能趋时代掌握奉事,提升之机轻易错过,实不应该。”刘春霖却笑着说:“我性情沉滞,天生笨拙、愚蠢,不能随机应变,这是我的短处,可这也是我的长处。如果以我的拙去学别人的巧,恐怕非但学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刘春霖考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后虽钦加四品衔,赏戴花翎,任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大总统府内史兼农事试验场场长、大总统秘书、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职,并授予“荣誉一等奖章”,但都没有实权。对此,刘春霖在其《六十自述》诗中写道:“荐书北海虚青眼,执戟东方滞白宫。散木不材原是福,息机抱瓮岂求功……”

刘春霖《六十自述》诗

兴办学校 救济灾民

刘春霖兄弟二人小时候在老家跟随伯父生活,由于家中困难,只由表叔王铁山教他俩读书。由此,刘春霖深知农村儿童读书的困难。考中状元后,他没有在老家广修“状元府”来光耀门庭,而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学堂。学堂的房屋、桌椅及教具等,全由刘春霖出资捐助,并在学堂门口题“铸才炉”匾额一方,立石碑一座,作《劝学篇》一文留念。这所“北石宝小学堂”是肃宁县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所私人捐资办的义学,石碑至今尚存。

刘春霖非常关心乡梓教育。当肃宁县建立“肃宁县师资讲习所”和“高级小学堂”时,刘春霖的入室弟子吴友梅校长,特请他在学堂正厅的明柱上书写了抱柱对联,联为:“天开新学界,地嬗古遗风。”并请刘春霖为学堂撰拟了校歌歌词。歌词为:“地嬗古遗风,毛公设帐,董相传经。荆轲故里,武垣城。儒文侠武,燕赵遗风。莘莘学子,负笈来从,普被时雨并春风。春风暖,雨露浓,高门桃李及时荣。

从肃宁县高小学堂的歌词里可以看出,肃宁自古以来就是文风很盛的地方。如“毛公”即汉代毛苌,注疏了《诗经》,曾在肃宁地段设帐收徒。“董相”即汉代董仲舒,曾到肃宁讲学。荆轲,刺秦壮士,传说他由鲁地迁燕国时,曾暂住肃宁境。武垣城,汉代武垣城,在肃宁县城南,遗址犹存。刘春霖以此来鼓舞乡梓青少年努力学习,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文化教育。

刘春霖在北京居住多年,他与旅居北京的河北省知名人士为同乡在京的子女们筹建了一所中学,名为“燕冀中学”,分男、女两校。刘春霖不仅捐款、赠书,还任学校董事会董事。后来该校日益扩大,不仅招河北籍学生,还招收外省市籍学生。当年,女校在北京市为著名的私立学校。

著名抗日将领宋哲元将军在北京主持冀察政务委员会时,曾聘请刘春霖到保定莲池书院讲习古典经文。刘春霖向宋将军建议开办学校培养教育青年,宋哲元欣然同意,出资兴办了“明轩中学”(宋哲元字明轩)。

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决口,河北、河南、山东三角地带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当时的河北省知名人士刘春霖、段绳武、谷钟秀、齐振林等,呼吁援救河北人民,组织成立了“河北省移民协会”。大家共推段绳武任会长。该协会组织无家可归者迁徙到包头城东15里的南海子一带,在那里开垦荒地,后来建立了“河北新村”。该协会先后组织移民两次,共计330户,1100多人,一切费用除发起人捐助外,还向多方募集。刘春霖不顾年迈多方奔走,曾联系到当时的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寻求他的帮助。

包头南海子这个地区,经河北移民的辛勤劳动,发展很快,人口日益增多,村庄逐渐扩大,后来发展成为四五个“河北新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个地方沦陷,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1942年《实报》辟专版报道刘春霖

教育晚辈 资助同乡

刘春霖关心晚辈,对他们要求非常严,经常鼓励、鞭策他们努力学习。他嘱咐说:“人要有一定的专长,有了专长,无论参加什么行业的工作,日后都有独立创业的本领。

他的晚辈在他的教导下,都有所成就。儿子刘海云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成为讲师、副教授。孙子刘大中5岁时,刘春霖就亲自教他认字、写字,后来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法学院,在法政部门工作数十年。刘春霖的侄子从事商业,刘春霖便在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文化街中段路南开设一古书店,专营古版书籍,商号名为“直隶书局”,由他的侄子主管经营。刘春霖指导侄子学习识别书籍的版本,后来其侄成为一名版本辨别专家。刘春霖后又在保定设立了“直隶书局分局”。刘春霖的外甥也在河间(今河间市)县城开设“直隶书局分店”,在传播文化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刘春霖自考中状元后,便定居北京,很少回原籍老家,可他对桑梓的事情一直非常关心。民国20年(1931年),肃宁县要编修《肃宁县志》,因旧的县志是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编写的,时隔170多年,情况有了许多变化,县里于是聘请本县知名文人,成立了编纂县志会,以老、中、青组成班子,由金铨(秀才)任县志局长,李爽轩(秀才)、于紫卿(秀才)、吴友梅(秀才,刘春霖入室弟子)、孙懋修(北京农大毕业,刘春霖的学生)、王葆元(肃宁县传习所毕业,是最年轻的一个)等人参加。县里编县志事,特请刘春霖为指导。

刘春霖对编写《肃宁县志》极为关注,时常给于紫卿、吴友梅、孙懋修等来信,提供资料,具体指导,并对初稿亲自审阅、修改。

刘春霖对肃宁县穷苦同乡也非常关心,设法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的人谋生。同乡到北京找他谋求救济,他都是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为了解决家乡穷苦人的生活问题,他在大兴县(今大兴区)南苑置买土地300亩,凡是同乡因贫困求助于他,他就将土地分给几亩,使其耕种,自食其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