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通过饮食让囊肉缩小消失?

 CYC18 2019-12-28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由胆囊壁向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简称胆囊息肉。随着B超的普及应用,对本病的检出率有明显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在病理上有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之分。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等,而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等,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几种常见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成因

1. 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样息肉主要机制为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特别是胆固醇代谢障碍。胆汁是非常复杂的溶液,胆汁中脂质主要由胆汁酸盐、胆固醇、卵磷脂三部分组成。胆汁酸与胆汁中的阳离子(主要是钠、钾离子)结合形成胆汁酸盐(简称胆盐),胆盐约占胆汁固体成分的一半以上。

生理状态下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三者成一定的比例溶解于胆汁中,当三者的正常平衡发生改变或在胆道系统的一些病理状态下,过饱和胆汁中的胆固醇主动和被动转运至胆囊粘膜上皮细胞胞浆过程增强,被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脂质堆积于巨噬细胞使其变大,移行缓慢。最终变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因体积过大和变形能力差而不能通过淋巴管上皮细胞间隙,或者淋巴管腔被泡沫细胞堵塞,导致小管结构破坏引起粘膜下泡沫细胞堆积。待泡沫细胞积聚甚多时,诱导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吞噬后形成泡沫样细胞,泡沫状细胞在上皮嵴下的固有膜堆积向黏膜表面隆起呈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状或息肉并突入胆囊腔,呈现类脂质金黄色的外观即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2. 胆囊腺肌增生症

胆囊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性增生,是胆囊壁的一种正常情况,组织结构上以上皮和平滑肌的增生为特征。在胆囊切除术中占8.7%以上,女性患胆囊腺肌增生症多于男性。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伴随由浓缩胆汁、粘液或结石引起的胆囊上皮内陷。增生的胆囊上皮也存在炎症、纤维化改变和化生改变。这些异常变化和浸润性癌可能起源于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上皮,但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癌症的发展与结石、慢性炎症和化生改变有关,与胆囊腺肌增生症无关。因此,胆囊腺肌增生症并不是癌前病变。

3. 胆囊腺瘤

胆囊腺瘤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胆囊切除标本的0.5%,大约10%的腺瘤为多发,约50%-65%与结石有关,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男女之比是1:2.4。

胆囊息肉是不能通过饮食进行消除的,患者能做的只是少吃油腻的食物控制病情的发展。胆囊息肉直径小于0.5厘米,且生长缓慢,不伴有消化系统症状时,对人体未产生大的危害,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考虑手术,但应定期复查, 每3~6个月复查B超一次。 有症状的和有恶变可能性的胆囊息肉需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我是黄志艳大夫,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