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时候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了

 好好生活图书 2019-12-28

教师讲课再精彩,学生不参与课堂,或许也只能是忙而无功。

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强调,高校除了要不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外,还应当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设计能力,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

怎样的课堂适宜培养学生呢?

以国内高校为例,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项目曾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四川大学的课堂改革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实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等教学法,利用案例、问题、讨论等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充当主角。

四川大学采用的这种主动学习教学法已然成为高教领域的趋势,这一教学法在国外发展情况如何?

“主动学习”特点如何?

欧洲大学协会于2018年成立了主题同辈小组(以下简称“该小组”),成员包括瑞典马尔默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等10余所欧洲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该小组与其他研究小组一起对欧洲高教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主题研究,并发布“学习与教学”系列报告。该小组负责撰写的《学习与教学报告:推动大学的主动学习》则是其中之一,阐述了主动学习的特征以及在实际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相关对策。

从字面来看,主动学习法似乎并不复杂,无非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而实际上,主动学习法囊括了一系列将学生置于教学中心位置的教学方法,包括兴趣驱动教学、研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同时要求学校和教师制定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总体来看,教师在设计主动学习模式的课堂时应当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考虑学生具体的知识情况和学习经历,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效融入讨论、逻辑推理、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等环节。

{数据链接}

麦可思数据显示,2018—2019学年在本科在校生学习主动性各个方面,“认真对待作业”“专心上课”发生的比例较高,“课后复习笔记”“与老师讨论问题”活动发生的比例较低。

困难何在?

该小组在深入大学进行调查和会议讨论中发现,观念的转变是高校实施主动学习法的最大障碍。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把课堂中心位置交给学生。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被打破,教师需要转变思维,学习并掌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该小组调查发现这并非易事。对此,高校一方面需要在理念上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开设工作坊、组织培训等,帮助教师“转型”。

为了化解这一难题,推动主动学习法不断深入高校课堂,该小组将困难细分为三个方面的难关:

●学生必须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课堂(内外的)教学环境都需要结合主动学习法重新改造和设计;

●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勇闯难关 各个击破

为了帮助高校通过上述难关,该小组结合调研情况出谋划策,给出了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或许能为高校指点迷津,结合自身情况推广主动学习法,改进课堂质量。

教师引导获新知

教师和学生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模式,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协调员。新知识不应单纯由教授在课堂讲授给学生,学生应该是新知识的“创造者”,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研究式、启发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索中获取知识。该小组建议教师设计教学法时可以在低年级阶段多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在高年级阶段多采用协作式教学,例如将社区、潜在的雇主等利益相关方请进课堂,与学生协作学习。

此外,在学生入学的初始阶段,学校应当重视导论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之中,在学期初期不断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开阔眼界以尽早确定学术目标。

除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之外,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甚至是改善硬件环境时,都需要征询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学生群体正是其中之一。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感受,例如收集毕业生对教学改进的意见,了解在校生对现行教学方法、教师能力和评价方法的接受情况等。

在主动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获取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支持终身学习的可迁移技能。显然,传统的期末考试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高校应当搭建全过程的评价模式,确保学生及时获得当前阶段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同时,评价方法应当有不同形式,例如引入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

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学习评价模式,该小组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

● 在设计具体的课程教学方法时,专业或教师应当考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例如加入课堂反馈环节,对学生的实习或研究项目计算学分等。

●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评价模式,都需要确保课堂理论知识尽可能满足职场的实际需求。因此,一方面学校制定的学习目标需要对应职场技能,并根据技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与该专业的潜在雇主定期交流,邀请这部分利益相关者评估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上述内容是该小组针对前文的难关给出的解决策略。简言之,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并不只是增加课堂讨论、让学生上台演讲等形式的改变所能达成的。应当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开展,再到反馈评价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

软硬环境需跟上

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做支撑,一些针对主动学习教学法的教室改造应运而生。而改造并不局限于教室,在学生的生活区域,包括宿舍甚至教学楼的公共区域等,高校都可以打造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非正式学习区域,让主动学习的概念蔓延至校园各处。不少研究也发现,师生间的交流沟通,特别是课下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诚然,囿于地理空间、政策规定和资金数量等原因,校内教学环境的改造难免有局限之处。因此,该小组在报告中建议,一方面,高校在改造教室等学习空间时要更有目的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科对主动学习法的硬件需求。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将学习环境从物理空间中解放出来,利用在线课程、学习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将非学习空间(例如寝室、图书馆、咖啡馆等)“延伸出”学习用途。

与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当吸纳学生意见一样,学校在依据主动学习法改造学习环境时,也需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大学生是在手机、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在利用科技力量辅助教学上,学生或许会提出有创意且更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方法。同时,教师需要适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智能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并在设计教学法时考虑如何为智能设备留出用武之地。当然,这一做法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随时观察效果并进行调整。

广义的学习社区概念

对于上文所述的第三重难关,高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学机构的意义,正如先前所说,主动学习的理念之一在于,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创造”知识。学校需要强调这一理念,与校内外的利益相关方协同合作,共同打造广义上的学习社区,学校这一机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从该小组的调研来看,在满足学生这一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方面,高校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高校需要建立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机制,同时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相关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保障教师教学能力足以胜任新的课堂模式。

●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面临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挑战,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上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所需的能力。对此,高校作为广义学习社区的一分子,应当充分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包括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等),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专业特点和趋势调整学习内容。

在国内打造本科一流课程的背景下,课堂讨论、问题导向学习、研究式学习等主动学习式课堂无疑是优质课堂的发展方向。不过,高校进行课程改革时需要考虑具体情况,例如硬件条件、软件系统、师资力量和学生实际等,或者大刀阔斧全面铺开,或者细针密缕逐步开展。此外,学校和教师都应制订长期计划,留出容错空间,准备及时调整。

{数据链接}

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专业任课教师应在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课程教学开展学习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达成培养目标和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发布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强调,专业要保证教师指导学生的制度和措施;

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的认证标准也明确提出了专业要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水平和持续质量。

那么,我国本科院校师生交流情况如何呢?

麦可思将“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至少一次”课下交流归为师生高频交流。

数据显示,2018 届“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与任课教师的高频交流比例为42%,低于非“双一流”本科院校的比例(49%)。

这可能是因为“双一流”院校的教师将较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科研工作上。学校和专业应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师生交流高频、有效。


作者 | 麦可思 范春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