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叶天士创养胃阴之法,治愈中度萎缩性胃炎

 淋浴阳光书屋ch 2019-12-28

王某,女,58岁,农民。

素患胃疾,纳食少,脘胀作痛,经某医诊治,投以半夏、厚朴、木香、延胡索、乌药、吴茱萸、沉香曲、谷芽、麦芽等药,不见效,病越来越重。

收治入院,仍为前医所治,总以上方出入,木香增至9g,延胡索、厚朴各增至15g。病益增,渐至卧床不起,糜粥不进,呃逆时作,至夜则发热甚高,住院近1个月,大肉尽脱,家人要求出院。胃镜检查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见病者面色无华,时时呃逆、呕吐,口渴引饮,不思食,大便溏薄,舌边白,舌中红绛而干,脉略数。患者由于误用温燥,胃阴大伤,故滋养胃阴实为当务之急,遂投以叶氏养胃方加减。

药方:金石斛9g,北沙参9g,麦冬9g,制玉竹12g,生地黄12g,茯苓12g,炒山药18g,莲子肉12g,清炙甘草4.5g。另用西枫斗3g,文火久煎,煎水代茶,不时饮之。

服药后当夜发热大减,次夜已不发热,此阴液渐复,虚火自消,故不治热而热自退。3日后复诊,呕吐已止,大便正常,略能进食,呃逆口渴未尽除,舌边白,舌中红而少苔,脉细。再拟前方加入和胃降逆之品。

药方:金石斛9g,北沙参9g,麦冬9g,制玉竹12g,生地黄12g,茯苓12g,炒山药18g,莲子肉12g,生扁豆12g,广陈皮6g,清炙甘草4.5g,蜜炙枇杷叶6g。

此方服3剂后纳谷见增,呃逆口渴均有好转,但仍卧床不起,舌少苔已润,脉来细弱。此气阴两伤而未遽复也。

再用前法去枇杷叶,加党参12g,炙黄芪9g,大枣3枚,取6剂,以养气阴,培后天生化之源以善后。半个月后遇其夫,谓其妻服药后即能起床,精神渐复,已能料理家务。

此为治法用药失当,过投温燥,大伤胃阴。临床立法用药当以辨证为基础,药既要对证,又必须适中。此案本脾胃素虚,前医误投一派温燥之剂,由于治法用药失误,自然无效。

然医者不悟,反而不断加大药量,以致胃阴大伤,呃逆频作,糜粥不进,大肉尽脱,幸急以益胃汤加味救误,方起沉疴。故临证切记“温而勿燥”,免伤其津,此实为温法之要诀也。

清代叶天士创养胃阴之法,其代表方为养胃方,出自《临证指南医案》,由沙参、麦冬、玉竹、生白扁豆、桑叶、甘草组成。此方系叶氏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化裁而出,常用以养胃阴,理虚劳,治肺病,主治胃阴亏损而变生诸症。

此例病案原先并非不可用辛温之剂,但前医执一方一法治病,药量不断加大,过用温燥,大伤胃阴。蒲辅周医师认为:“药用适当,量不在乎大,量大往往药过病所,反伤胃气。”此实为经验之谈。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