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脑结核

 忘仔忘仔 2019-12-28

颅脑结核

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

结核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病因,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粟粒性肺结核,由血行播散引起,占所有患者的1%至7%,常见于老年人,婴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约占结核病患者的5%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15%(常见于HIV/AIDS)。结核杆菌常通过血行播散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也可由室管膜下病灶的直接破裂或播散引起结核性脑膜炎。颅内结核性肉芽肿,也称为结核球,可单独存在或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球约占颅内局灶肿块的50%。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往往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发热、癫痫、脑膜炎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影像特征

结核性脑膜炎典型表现是脑膜增厚伴强化,主要位于基底池,可导致交通性脑积水。颅内结核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额外结核感染(如:软脑膜炎或硬脑膜炎)。在CT上,结核球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低密度或高密度,环形强化,壁不规则,有时伴中心钙化(“靶征”)。

结核球的MRI表现取决于结核球是干酪样的还是非干酪样的,中心是固体还是液体。非癌性结核球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并伴有实性增强。非干酪性结核球可进展为固体干酪样结核球,呈T1和T2高信号,伴环形强化。液体干酪样结核瘤中心呈T1低信号,周围呈T1高信号,周围呈T2低信号边缘,为包膜结构。粟粒性中枢神经系统结核表现为多发异常信号病灶,呈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通常,结核球扩散不受限。治疗后,病灶通常完全消失,高达25%的病例保留钙化,CT上表现最明显。

治疗与预后

治疗主要为标准抗结核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

对于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案取决于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