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捕手》:心灵伴侣,你值得拥有

 冲霄3e8ixadnpn 2019-12-28

先听一首音乐

在《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场博弈》一文中,我提出了一个温和的观点:不同的教师个体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复杂、多样的教师群体。因为每个教师有如此多的不同点,才影响着同样个性迥异的学生;因为允许每个教师可以拥有不同,才让教师发现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一方天地。

我为什么比较喜欢聊教师这个群体,一是因为本人是名教师,二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管理人员等身份比较相似。

上一篇文章中,我也提出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面对学生的天赋与才能,是操纵还是让他自己发掘?面对成功的诱惑,是抛弃一切孤独前行还是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爆裂鼓手》给出了一个方向,而《心灵捕手》则正好相反。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也是一个值得品味的对比。

很多时候,人和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也往往处在矛盾的境地。正如《黑格尔》说的,矛盾的双方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对方的对方。

我们的认知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逐渐客观,走向真实。在非黑即白不是对就是错的世界观中,我们观察到的世界不是立体的;以自己的出发点为道德标准的评价,也会使自己陷入浅薄的境地。学会对比不同,学会了解矛盾,而非一味的判断,会更加的客观。

所以,不要害怕矛盾,它是另一种可能。

看完《爆裂鼓手》,再欣赏《心灵捕手》实在是一件既酷又有品味的事情。

《心灵捕手》:心灵伴侣,你值得拥有

白牙

《心灵捕手》是一部令人着迷的电影。影片上映距今已有10年时光,但时光没有磨灭它的光彩,依然被许多人一再重温。

这部电影的编剧兼主演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如今已经红遍全世界,当年的他们刚刚初出茅庐,凭借此片一鸣惊人;另一位主演罗宾·威廉姆斯则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的许多电影为人熟知,我印象深刻的是并不算很有名的《机器人管家》。我曾经在《他们已经来了》一文中提到过这部电影,也是对他的缅怀和致敬。


关于这部电影,有很多评价。有一段来自时光网的评论很有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绳索,一圈一圈的把自己给绑起来。有些人乐在其中,有些人幡然醒悟。沉溺自我的结局,是会越陷越深窒息而死亦或是找到最后的出路?突然一天,如果在生命中有那么一个会帮你解开绳索或者选择与你一同捆绑的人,你是不是会选择不再孤独。也许已经出现,也许是自己把那些财富看得太平凡,但是,请珍惜。究竟有多少人,能捕捉自己的心,看清楚,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也许最难的那一步,便是踏出自己给自己编的牢笼。

    这个评论既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又点出了电影想要传达的主要意图。

《心灵捕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成长于波士顿南区贫民窟,绝顶聪明却叛逆不羁叫威尔的年轻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清洁工作,便是与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顺便卖弄自己的天赋。他在某次解答完数学系蓝勃教授留在走廊里的数学难题后,引起教授的注意。当蓝勃教授把他从监狱保释出来,要求他参与数学研讨与接受心理辅导,希望他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威尔却毫无不在意,不断耍弄前来为他辅导治疗的心理专家。直到他遇到了尚恩这个心理学教师,并且在好友查克的鼓励下,走出了困扰20多年的心灵创伤,重拾对生活的追求。

威尔能够打开心扉,最终走出自己幽闭的心灵,是遇到了电影中尚恩老师提到的“心灵伴侣”。

心灵伴侣:能够和你匹敌,能使你敞开心扉、触动你心灵的人。

我个人认为,电影里威尔的心灵伴侣有一个半,一个指的是尚恩老师,半个指的是好友查克。


威尔遇到尚恩之前是什么样的呢?

他封闭自己。自小遭受的家暴,被人遗忘的经历让他对世界和别人始终心存戒心,除了几个好友之外,他更喜欢用挑衅、暴力、拒绝的方式来对待。

他天赋异禀。阅读过的知识过目不忘,以清洁工的身份解答出数学领域内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的题目,一言半语就能“搞定”哈佛学子,轻轻松松笑涮心理咨询师。

他自大狂妄。他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表现出不屑;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表现出冷漠。

这是一个典型的有天赋却一身问题的年轻人,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少年”,他身上是不是有我们身边一些人的影子呢?

 

尚恩是如何走进威尔的心里呢?

影片共展示了五次他们面对面的对话。我用“对话”,而非治疗,是因为尚恩一直没有把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而是当作一个教心理的老师,一个比威尔有生活经验的老友,他的心里一直把威尔当作一个有天赋、迷茫、闯祸的孩子。

这五次对话几乎可以成为经典的教育与沟通的过程。

 

第一次对话以相互试探开始,以尚恩在威尔的挑衅下恼怒结束。

作为旁观者的蓝波教授不能理解尚恩为什么会表现的如此不“专业”。尽管前面的五位(好像)心理咨询师都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沮丧,虽然恼怒,但都是“体面”的离开,显得更加的专业和职业。而尚恩却在威尔的挑衅下,突然掐住威尔的脖子,恶狠狠地警告。

这种反常让所有人都以为“治疗”结束。然而,戏剧性的是,威尔和尚恩都愿意继续。

这很耐人寻味。

我的理解是,威尔一直封闭着自己,不允许有真实的情感,除了不可言说的童年时光外,他对所有企图“救助”他的人有本能的排斥,这种人往往举着高尚的旗帜,并且戴着专业和职业的面目,这意味着不是平等的对话,而是高下立判的救治;尚恩的真情流露恰恰说明他是个真实的人,有真性情,喜怒哀乐都可以表达出来,这给威尔一种认识,原来我们都是受过伤的人。这无疑拉近了俩人的距离,尽管所有人还没有看出来。

正如我一直所提倡的,同样在《最真的教育,来自最真的教师》一文中阐述的,什么样的教师最具有生命力——真实的教师。正如我在文中的呼声:作为老师,我爱着每一个孩子,我尊重每一个孩子就如尊重自己一样,正因为尊重,我不想做一个木偶一样的老师;我不是机器人,我无法让你们觉得自己应该尽可能的取悦别人,而失去自己的立场与情感。我想与你们一起快乐,也能分担你们的忧愁,但我也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忧愁,我不会轻易的把自己的感情带到学习中,但我也会有控制不住的时候。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不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但至少是一个真实的教师。


第二次的对话更有值得品味的地方。

首先是空间。在威尔的心中,所有的心理咨询应该是在封闭安静的室内进行。尚恩却反其道而行之,他领着威尔来到了湖边。面前有蓝天、清风、湖面、动物、人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恰似威尔想要打开却一直封闭的内心世界。在这种环境里,人的心扉更容易被触动。尚恩的这一行为为后面的聊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内容。尚恩从第一次粗暴行为谈起,聊自己的沮丧与希望,这是第一步,降低威尔的戒心,展示真实的自己,找到两人的共鸣点;然后直奔主题,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威尔的认识。事实证明,那段喷发着力量与见解的话不仅打蒙了自负狂妄的威尔,而且也打醒了一直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威尔。这是一段非常有逻辑性的话:

我若跟你谈美术,你只能引用美术专著空谈理论。例如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毕生忠于艺术,满腔政治热诚,与教皇相交莫逆,他的性倾向。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不知道西斯延教堂的气味,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我见过。

如果我问你女人的事,你八成会说出个人偏好的谬论,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无法说出在女人身边醒来时那种幸福的滋味!

你是个很倔的孩子,我如果和你谈战争,你会说莎士比亚的话“共赴战场 亲爱的朋友”,可是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放在膝盖上,看着他呼出最后一口气。

问爱情,你会引述十四行诗,但你从没看过女人的脆弱,她能以双眼击倒你,感觉上帝让天使为你下凡,她能将你从地狱深拯救出来,你不了解成为她天使的滋味,拥有对她的爱直到永远。经历这一切,经历癌症,你未试过住在医院几个月,紧握着她的手时那份感受,医生看到你的眼神就会明白,探病时间的规定对你无效。

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唯有爱别人胜于爱自己才能体会。

我怀疑你敢那样爱人,看着你我没看到聪明自信,我只看到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但你是天才,没人能否认,没人能了解你的深度,但你看我的画就认定了解我,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你是孤儿,对吧?你想我觉得你的日子有多苦,你的感受,你是谁,只是因为我看过《孤雏泪》吗?…我不能通过任何一本书了解你,除非你想说,我才能加入,但你不想那么做,对吗?你怕被你说出来的话吓到,轮到你说了,大哥……

等威尔从自己的世界中猛然惊醒,想要张嘴的时候,尚恩却选择了起身离开,留下威尔一个人坐在湖边陷入沉思……不能不说,这又是一个精彩的教育示范。


第三次对话更是经典,在沉默中开始,在即将打破沉默中结束。

旁观者蓝波教授坚定地认为,尚恩已经黔驴技穷了,就像其他那些咨询师一样陷入了山穷水尽。尚恩只用一句话就点明了行为背后的缘由:在这一个钟头时间里,他不想讲就不必讲,谁先讲谁就输了。

这是一场智力与精神上的对决,看得见的是两个独自坐在一旁的人,看不见的是两个人内心的比拼。谁更加强大,谁就越沉得住气。所以,在教育中有时候的旁观不语,远胜过语重心长的絮絮叨叨。

正是因为前面三次的铺垫,第四次的对话几乎就是顺理成章。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尊重教育规律?正像影片中两位教授的争辩,蓝波认为威尔已经可以发挥自己的天赋了,而尚恩肯定的说,那样会毁了孩子,因为威尔还没有走出来。


第四次的对话主要以尚恩的讲述为主,貌似说的是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上了一节“亲密关系”的课,实则是告诉威尔,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包括你。所以不必一直兜着,那样多累。

这些小特点让她成为我太太。她也知道我所有的小瑕庛,人们称之为不完美。其实不然,那才是好东西,能选择让谁进入我们的世界。你并不完美,我不吊你胃口,你认识的女生也不完美,问题是你们是否完美地合适。亲密关系就是这么一回事,你可以知道全世界的事,但追根溯源的唯一途径就是亲身尝试。


第五次的对话中,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彼此成为对方的“心灵伴侣”。

第五次的对话中出现了争论,这是一个更高的对话层次。前面大多是沉默或者独自讲述,随着关系的逐渐密切,彼此心扉的敞开,威尔终于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所以,两个人的关系中出现争执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沉默。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尚恩如此,对威尔更是如此。

他们争执的是什么呢——你热爱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想做什么?归根结底,你想做什么人?


这部电影为什么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不仅是个励志题材,最重要的就是它提出了这几个叩问过许多人心扉的问题。威尔认为建筑工人很伟大,清洁工很伟大,所以他才去麻省理工大学做清洁工。我想,深受西方文化(真的吗)影响的中国部分人,也许在心里也这么想。尚恩反击了一个问题:你做着清洁工,却偷偷的去读书解题,我看不出你有任何的荣耀。


这不是质问,而是点醒!

电影中那半个心灵伴侣来自威尔的好友查克。查克是个建筑工人,生活在打工与喝酒泡妞中,论天赋,论学识,论精神,他们都不在一条线上,威尔一度认为他们将成为一类人,并且成为一辈子的邻居。然而,查克关键时候点醒了威尔:

我告诉你我懂什么。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这一点。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查克的话让威尔真正知道,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然而,让威尔彻底走出心灵泥潭的,我认为是尚恩老师那十句同样内容的“It's not your fault”,这不是你的错。他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这句话,直到威尔彻底放下所有的包袱,扑入尚恩的怀里嚎啕大哭。


尚恩缘何可以成为威尔的心灵伴侣,就是因为他能够一步步的让威尔敞开心扉,触动他尘封20年的心灵。

人生有一心灵伴侣,还有何求?

威尔最终作何选择?看看电影,你会会心一笑。

写文章最喜欢篇末点题。到底谁才是心灵捕手?你觉得是尚恩,还是威尔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