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10个思维模型不如1个认知颗粒::分享1个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论

 阿布的书柜 2019-12-28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有人理性果敢,有人学识丰富。

但不同的优点能带来多少优势呢?换句话说,只有某一个优势相对突出的人能走多远?

我的答案是,难以走得远。

具体什么原因,看文章。

学10个思维模型不如1个认知颗粒::分享1个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论

01

能力的基本颗粒——认知飞轮

得到专栏作者老喻在他的《人生算法课》中,提出认知颗粒的概念,他认为物质构成的基本颗粒是原子,生物体构成的基本颗粒是细胞和基因,而认知能力的基本颗粒就是认知飞轮。

认知飞轮包括四个环节: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它们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循环结构。

感知环节是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和感受,认知环节是对信息加工和分析,决策环节是对分析结果进行抉择,行动环节是按照决策结果坚定执行,执行之后再反馈到感知环节。

每循环一次认知飞轮就转动一次,当认知飞轮不断转动起来时,认知能力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但飞轮的转动,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随意”转动,一个是受到卡阻。

1.认知飞轮“随意”转动

脑科学研究学者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小脑、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组成的操作系统控制的行为模式,它的特点是无意识、自动化、快速的。

另一种是,由大脑前额叶皮层为操作系统控制的行为模式,它的特点是主动、慢速的。

当我们的认知飞轮在第一种行为模式下转动时,就属于随意转动。该模式下,感知、认知、决策、行动都是自动化运行,人的思维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心不在焉。

比如看书的时候,如果跨越领域很大名词很陌生,就会经常出现这种状态。

我高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外国文学作品《荒原狼》,那时候阅读功力很浅,不习惯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逻辑和顺序,几乎是一边看一边忘,手在翻动书页,眼睛也在看文字,大脑也在识别信息,但是没有一点东西留在脑海中。

如果把距离拉远一点看,我正在干的事就是一个认知飞轮随意转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有的环节都是自动化的,包括看字(感知)、理解(认知)、分析(决策)、翻书(行动),但它们都只停留在浅层,换句话说,那种阅读状态就是在识字,而不是阅读。

只停留在浅层的阅读是没用的,无意识自动化的运转下,信息留存率为零。

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比如无聊会议时、被迫看不喜欢的电影时、看一本自己没兴趣但别人说很好的书时等等。

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思考是飞轮“随意”转动最大的坏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努力,但其实没有什么卵用。

学10个思维模型不如1个认知颗粒::分享1个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论

2.认知飞轮转动受到卡阻

认知飞轮的四个环节各有特色。

  • 感知环节需要敏感性和好奇心

只有这样才能接受信息和刺激,但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因为骄傲而看不起某些信息,或者因为自卑而接受不了新信息。

比如,当年西方传进来的钟表,清朝人自认为泱泱中华是世界中心,钟表什么的都是奇技淫巧不足道哉,结果错过接触西方物理学的机会。

  • 认知环节需要公平客观对待感知到的信息

分析信息时需要考虑真实性和虚假性,但很多人都做不好这件事,很容易步入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困境。

  • 决策环节需要快刀斩乱麻的魄力

事实上这一环节,足以让大票选择困难症的人趴下。

  • 行动环节需要死磕精神

具体到行动时需要坚定不移的朝着决策方向前进,拖延症却是这一环节的大敌,很多人都败在它手上。

比如,我一个嚷嚷着要减肥的朋友,知道要早起锻炼却坚持不了不多久,要么是被生活节奏打乱,要么是被自己再睡十分钟最后睡了两个小时的拖延打败。

如此看来,认知飞轮转动的过程可以被很多具体的原因卡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4个范畴。

小结一下,认知能力的基本颗粒是认知飞轮,想要认知能力得到进步必须让飞轮转动起来。

认知飞轮的转动有两个难题,一个是无意识的转动,该模式下大脑是自动运行的,所有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看起来很努力,却没什么卵用”背后的原因就是它。

另一个是,飞轮的转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卡阻,推动起来有诸多困难。

学10个思维模型不如1个认知颗粒::分享1个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论

02

启动内部控制点——掌握运转节奏

《原则》一书介绍过一对概念——控制点理论下的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相信自己能够对生活和命运负责,他们对生活更有掌控感,更相信自己可以影响自己的命运;相反外控型认为自己是别人游戏中被操纵的棋子,他们相信权威、相信其他人。

内控型和外控型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控制点带来的个体差异。

内控型的控制点在内部,是自我本身,所以面对外界刺激和压力,内控型的人习惯从自身求解,相信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得到专栏作者老喻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内部控制点。

“如果把本能反应和外部刺激比作夹心饼干的上下层,那内部控制点就是中间那块甜美的夹心奶油。”

外控型人把中间那块甜美的部分放弃了,内控型人则会主动把握中间这个夹层。

平时我们一拍脑袋干蠢事或者漫无目的自由发呆,或者条件反射式的做出行动,就是放弃了中间那部分甜美地带。

认知飞轮随意转动也是属于这个范畴。

内部控制点是掌握主动权,影响运行节奏的关键点,我们可以在认知飞轮的四个环节交接处引入它,找到影响飞轮的运转方法。

学10个思维模型不如1个认知颗粒::分享1个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论

1.善用暂停键,增加思考率

暂停键很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

思考率是得到专栏作者老喻创造的一个词,指的是主动思考的次数,占内控点的数量的比例。

NBA篮球比赛中,裁判员如果觉得球员有犯规嫌疑就会吹哨,如果判罚不清楚,往往会申请看录像,通过录像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球员是否犯规或违例。

吹哨是裁判按下的暂停键,通过录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员是否犯规是增加思考率,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内控点的把握。

认知飞轮转动的难题中,我们依然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

飞轮随意转动时,我们可以先按下暂停键,思考一下自己在干嘛?有什么目的?方法是否合适?等等。

我之前想了解一点经济学的知识,然后查阅资料收录了一些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结果看得昏昏欲睡,手在机械的翻动,信息却没有留存下来,因为之前没看过有深度的书。

后来我觉得这样不会有收获,只会是浪费时间,便放弃了《国富论》去看一些经济学入门书,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之后,再去看《国富论》就轻松许多。

同样认知飞轮遭遇卡阻时,也可以按下暂停键思考,从不同环节转换节点切入,把握好内控点。

比如,感知环节的困境是接受不了或者看不起信息,我们可以按下暂停键,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摆正了姿态;认知环节的困境是偏见,我们也可以按下暂停键,思考一下是否带上了有色眼镜。

总之,要找到一个清晰的理由。

巴菲特有个习惯,每次在做投资决定之前,一定要在一张纸上写下理由。巴菲特说,一个投资人要想象自己有个卡片,上面有20个孔,你一生只做这么20次投资决策。

按下暂停键,把思考的结果写出来,其实就是一个调用内控点的过程,防止自己的大脑犯迷糊。

所以,对身边那些总爱说“等下我想想”的人,我们得高看一眼。他们不只是在思考。他们是在借助内控点的力量,推动认知飞轮稳定运转。

学10个思维模型不如1个认知颗粒::分享1个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论

2.做一个挥舞皮鞭的小人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博士发现了一个秘密:大脑会编造理由。

相信成功的人擅长找到一个解释,然后就觉得自己能够成功;悲观人也很擅长找到一个说法,然后觉得自己的观点没毛病,所以有了下面这句话。

大脑是个很神奇的器官,当你想成功的时候,它能给你找到许多理由,当你想放弃的时候也能给你找到诸多理由。

大脑会编造理由的阴险之处在于,你采用一个方法行动之后,如果赢了你会觉得自己实力所致,如果输了你会更多的想到环境的因素。

比如,工作做得好得到领导赏识是自己实力强,看到别人受宠就觉得别人是谄媚的结果。

编造的理由容易让人忽视问题所在,自以为找到了合理解释,实则是在耍小聪明,怎么办呢?

在你的大脑里造一个挥舞着皮鞭的小人,让它充当认知飞轮四个环节的总教练,掌控每一个内控点。

我们的大脑里住着一个懒惰猴、一个理性决策者。懒惰猴总是打倒理性决策者取得内控点的控制权,支配大脑快速略过当前任务,直达最后一步。

挥舞着皮鞭的小人却能够赶走偷懒猴,让人做困难事时不跳过、逃避,认知的飞轮会因此而顺畅。

感知环节不会因为自卑而拒绝接受不理解的信息,认知环节不会因为变量太多而气馁,决策环节不会因为权衡太多而放弃,行动环节不会因为遥遥无期而拖延。

有人会问,暂停下来思考的结果是错的怎么办?造出来的小人逼迫自己行动的方向是错的怎么办?

我们的一生,长线像蜜蜂追逐光源,短线像苍蝇那样乱撞。

所以不要怕犯错,好的结果可能也是由错误的决策撞出来的,坏的结果也可能诞生于好的决策,相信随机突变的魔力。

小结一下,解决认知飞轮两个难题的方法分别是:“暂停下来,提高思考率”和“做一个挥舞皮鞭的小人”。

前者说的是,多思考要做的事,防止大脑在自动运行模式下干蠢事,通过内控点掌握转动的节奏;后者说的是,建设一道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内控点落实每一次循环。

学10个思维模型不如1个认知颗粒::分享1个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论

说到这,你也就明白了开头说的那个结论。

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的人很难走得更远,因为在认知飞轮中他只有一个环节很强,单个认知颗粒却并不饱满,颗粒与颗粒之间难以形成关联。

比如,一个“嗅觉”灵敏好奇心很强的人,在感知环节肯定做得比一般人好,但如果后面的行动环节跟不上,也难以成事。

最后,我希望你记住,不管人生多么紧迫,也要让你的认知飞轮转动起来,做错了也别怕。

转动的飞轮本身就是一个陀螺结构,出发时尽管歪斜着身躯,最后它也会拉你回到中立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