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1919年,回乡的鲁迅让人心疼

 kslztqs 2019-12-29

原创 菊隐楼主人 2019-12-28 15:30:39

关于鲁迅先生有太多的溢美之词,他老人家的道德文章都是一等一的好。在国内的地位无需赘述,在国外也受人敬仰。

陈丹青说过:“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纪文学史,法国人摆得出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好样子,英国人摆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样子,德国人摆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样子,俄国人摆得出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样子,印度还有个泰戈尔,也是好样子——现代中国呢,谢天谢地,总算五四运动过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的脸。”

《故乡》:1919年,回乡的鲁迅让人心疼

陈丹青

鲁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的作家一共有四人,鲁迅名列其中。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和韩国导演李沧东皆视鲁迅为偶像,鲁迅负盛名久矣。

这个小个子的中国作家被大众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早已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人们把他的头发比作钢针,把他的文章叫做匕首,称颂他爱吃“硬饭”。却少有人在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下一句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虽说过:“我一个都不宽恕”,也仍默默守护了朱安几十年。

鲁迅不是一生下来就成为鲁迅的,人们似乎忘了,少年时奔走在药铺与当铺之间的鲁迅是多么仓皇无助。他的心始终是柔软的。

01飘零在外

因“科场行贿案”鲁迅家道中落,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实。父亲周伯宜去世时,鲁迅十五岁,周作人十一岁,周建人八岁。孤儿寡母,独力难支,不仅要遭受外人的奚落,还被同族的人排挤。鲁迅家道中落后,族人竟然要求重新分配家产,就是欺负“他们家没有能说话的男人”。鲁迅在俄文版《阿Q正传》的序文里写道:”我家里忽遭遇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鲁迅是绝望且无能为力的,作为长子他自然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可彼时已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在另一篇小说《琐记》中鲁迅写道:“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但那时的青年,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好,那么,走罢!”

鲁迅被同族的人逼走了。

从1998年到1901年鲁迅先后就读于“南京水师学堂”、“南京陆师学堂”、“矿务学堂”。报考“水师学堂”的初衷是因为,该学堂不但免学费,而且还提供津贴,吸引了许多贫民子弟报考。而鲁迅由于家庭之故,已经对科举之路深恶痛绝,因此就报考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官方较为体面的说法,事实上此时鲁迅的家庭已难以支付其学杂费用,“科场行贿案”更是让光绪帝下令,周家子弟永不得参加科举。

《故乡》:1919年,回乡的鲁迅让人心疼

青年鲁迅

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前途,对此时的鲁迅来说都是至暗时刻。

1902年鲁迅被公派留学日本,他并未如其他人一样选择东京或者京都,而是选择了仙台一所地处偏僻的学校,成为那里留学生中“唯一的中国人”。

在这段留学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诸如日本学生污蔑鲁迅考试作弊,还有人所共知的“幻灯片事件”,都让鲁迅感受到作为一个弱国公民深深的屈辱。他中断两年的学业,弃医从文。1909年鲁迅结束七年的日本留学生活,回国后多数时侯寓居北京。

少年丧父,饱尝世间艰辛,所以他“从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中国人的”。人们对他高超的讽刺艺术津津乐道,说他继承了绍兴师爷的优良传统,习惯性把鲁迅经历的苦难看做是他的人生财富,没有一个人问过他苦不苦,累不累。

《故乡》:1919年,回乡的鲁迅让人心疼

鲁迅在日本

任何时代大家都需要精神偶像,正因为如此,偶像一切可值得同情的地方须被全部抹杀。鲁迅的骨头是硬的,连同他的头发,他偏爱的饭食也必须是硬的。

02故乡乃他乡

鲁迅再次回到故乡已是二十余年后的1919的冬天,在《故乡》的一开头鲁迅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此话颇值得玩味,严寒不单单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冒着”二字还隐含着前途的凶险和鲁迅的一万个不愿意。回乡没有引起鲁迅多愁善感的感性情绪,反而被“两千余里”和“二十余年”两个理性精准的数词概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故乡对鲁迅都是陌生的。

韦庄有一句诗:“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他不忍面对残破的故乡,不想打破对故乡美好的幻想,故而不回乡。白居易说:“近乡情更怯”,表达了回乡的激动和期盼。鲁迅的回乡与他们都不同,他是李煜,开篇的那句话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白话文版。故乡对鲁迅是一块不忍揭开的伤疤,好了伤疤却没忘记疼。

《故乡》:1919年,回乡的鲁迅让人心疼

鲁迅回乡的目的是卖祖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可以说是很不光彩了。中国人安土重迁,鲁迅却要卖祖上留下来的基业,这是不孝,他心里一定很难受吧。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一起被卖掉的还有鲁迅童年的得意作品,一本上课时描摹的《西游记》绣像画。

二十年后再次回到故乡,鲁迅对故乡的印象并不好:“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这句话很有意思,对于故乡还要分你的还是我的,鲁迅的刻薄果然名不虚传。然而,他不认得故乡,故乡就认得他吗?他看到自己的侄子宏儿,宏儿对鲁迅的态度是:“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鲁迅被无情地打脸,他没有料到首先和他闹出“客从何处来”笑话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侄子。

鲁迅不喜欢现在的故乡,故乡也没有谄媚这个北京来的大作家,双方相互嘲弄。鲁迅成了无根飘萍,回不去了。

03老爷回来了

故乡对鲁迅来说并非一无是处,幸好还有让他心心念念的“闰土哥”。

鲁迅记忆中的闰土是个小英雄,他项带银圈,手持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他教鲁迅如何捕鸟,如何捉鱼。小时候的鲁迅怀着崇拜心理,心甘情愿做闰土的小跟班。二十多年后再次见到闰土后,他期待这段友情可以弥合故乡带给他的伤痕。

《故乡》:1919年,回乡的鲁迅让人心疼

少年闰土

见到闰土鲁迅很兴奋,他打算重叙儿时友情,同时他又敏锐地觉察到:“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闰土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到:“老爷!”

每当我读到这里时都觉得鲁迅很可怜,不是闰土可怜。闰土在自己的阶级里安之若素,儿孙满堂,虽称不上快乐却也是一种人生。何况,他还有信仰,在鲁迅家捡漏时,他拿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有人说这是鲁迅批判闰土麻木不仁,这样说未免苛刻。民主和科学增加不了收成,辛亥革命也没有革到小老板姓头上,你怎么能再指望闰土不拜鬼神呢?

相对于闰土,鲁迅的幻想倒是破灭了。昔日的令他崇拜的小英雄如今变成了卑颜屈膝的奴才,他这个闰土的小跟班反而成了老爷,身份的倒置让他一时间惶然无措,精神世界骤然崩塌。

《故乡》:1919年,回乡的鲁迅让人心疼

鲁迅和闰土

第二个叫鲁迅老爷的人是杨二嫂,她声称鲁迅“放了道台了”,只为拿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鲁迅极尽讽刺之能事,把她市侩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十年前我读杨二嫂只觉可恨,如今再看,实在有同病相怜的味道。

有句话叫:“我们终究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杨二嫂年轻时候也曾被人叫“豆腐西施”,那时她的颧骨没那么高,嘴唇也没那么薄,鲁迅也没见过她圆规式的姿势。可待在乡下,做卖豆腐的营生能挣几个钱呢?磨豆腐是辛苦活,经年累月,西施终于变成了王婆。

人世间多的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故事。就是鲁迅自己,不也是在抄了六年碑文后,被钱玄同一通当头棒喝才写出了《狂人日记》,成了名满天下的大作家吗?怎么他碰到杨二嫂就这般刻薄呢?要承认,有一部分人的平庸是因为时运不济,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你所具有的优势。

《故乡》:1919年,回乡的鲁迅让人心疼

杨二嫂

万能青年旅店在《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里凄惶地唱道:“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和杨二嫂是同一种人,他一直生活在心里的故乡之中,只不过二十年后他被故乡抛弃,而杨二嫂则被生活抛弃。

这次回乡对鲁迅来说是痛苦的,在文章的最后他寄希望于自己的侄子宏儿,希望他与闰土的儿子水生可以建立纯洁的友谊。

我们常常惊叹鲁迅文章的深刻,可这深刻是以牺牲童年幸福为代价的。如果人生可以重来,鲁迅没有经历年少的坎坷,或许会成为受人尊敬的少爷,那个时候不会有人关心他写的文章深不深刻,这样的人生不也很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