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丘很少有人知道!都城铺村南边......千年古刹!

 长知识书屋 2019-12-29

千年古刹圆津庵 

焦 桐

   说起圆津庵,内丘县的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因为其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破败,后来遗址逐渐毁坏,现在已看不到一点痕迹。

   其实,圆津庵的准确位置,就在县城南都城铺村南边,东庞道口以北那片地方。虽然现在遗址经荡然无存,但在周边村庄农民家里,还有文玩金石爱好者手中,藏有大量的圆津庵过去的石刻碑拓,可以为证。

   圆津庵原来叫崇恩寺,后来不知何故,改叫圆津庵。从圆津庵石刻流传下来的文字中可知,圆津庵是内丘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座寺院,是特别值得内丘人炫耀的一处历史名胜。

   首先是,历史悠久。虽不知其最早的修建年代,但有宋代著名道人陈抟的墨宝石刻,有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名人留下的墨宝石刻,足以证明,此寺院为宋代或宋代以前所建。

   再是,明清时期留宿过诸多达官贵人。圆津庵旧址,建在古代官道旁,是一个很便于过往行人拜谒、游玩、歇脚或留宿的地方,所以,就留下了许多达官贵人的诗词和墨宝。大概是寺院住持是个有心人的缘故,客人留下的诗词和墨宝,都由圆津庵刻石保存。仅据河北通志稿记载,圆津庵过客题咏者就有:王铎、梁清标、方观承、周之理、王登联、张埙等。

   还有,从石刻文字和有关资料记载看,圆津庵的建筑,也有相当规模,殿堂楼阁,建筑恢宏;亭台水榭,精巧别致,并有土山堆积,绿树庇荫,是一处非同一般的去处。

   除此以外, 圆津庵还出过一个著名高僧,海宽法师。据《五灯全书》记载,万历甲申年(1596),直隶内丘一王姓人家的儿子,十六岁时得暴病差一点死去,为求佛消灾,进崇恩寺(即后来的内丘县的圆津庵)出家,法名海宽,字涵宇,号彼岸。明崇祯元年(1628)岁末,海宽到嵩山少林寺参禅。从此入室少林,拜第二十七代住持慧喜为师,得喜公衣钵。明崇祯十二年(1639),喜公圆寂,继任少林寺住持,即少林寺第二十八代住持。

   对于圆津庵,清代的内丘县志也有记载,据载,圆津庵在四杨桥,耿三省供僧施茶地三百六十亩,过客题咏甚多,有《墨乘集》,因冢建塔,因塔有谒。本府太守金之俊题曰:“圆津庵”,该庵过仕,次第恢宏(扩大发展),为一方胜概。土山旧有亭,康熙年间制台白秉真重修。

   上述所载,耿三省,系内丘大都城村人,在朝做议官,明万历间,施舍寺院茶地三百六十亩,对寺院进行扩建,寺院自此宏大。金之俊,江南进士,明天启间,在顺德府(邢台)做太守,为寺院题匾“圆津”。金之俊算是个大名人,明朝做知府,后被李自成俘虏过,再降清,所以人们讥讽他“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

    特别值得称道的,尤谓圆津庵“过客题咏甚多”,留下许多传世佳话。

传说最多的,当属清代大名鼎鼎的直隶总督方观承。方观承与圆津庵有着不解之缘。方观承是安徽桐城人,少年时家境堪忧,祖上四代均遭发配穷边,祖、父流放黑龙江齐齐哈尔之时,因思念父祖,徒步万里,往来黑龙江与南京之间寻亲。千山万水,常常是日行百里,不着一餐。途径内丘圆津庵,感染时疾,病倒在庵前四杨桥上。幸得庵内和尚蔼然禅师施救,养疴庵内,悉心照应,保住性命。后得雍正帝看重,乾隆时期任直隶总督。后多次到圆津庵答谢,每每题诗于壁,和诗的达官显贵有数十人之多。蔼然禅师圆寂后,他还亲自为其题写塔铭。

    又如,在清代康熙年间,朝廷重臣吕谦恒曾路过圆津庵,并题诗云:“花界浓阴日影微,倦途偶憩发清机。长松匝院僧初饭,曲磴环亭鸟自飞。廿载重来如有悟,百年强半渐知非。路旁车马劳劳者,磅礴谁能一解衣?”。后来,吕谦恒的儿子吕耀曾奉命出使贵州,又路过圆津庵,题诗云;“昔侍严亲此地过,重来风木恨如何?随行人忆当年少,相去时惊廿载多。户外松阴仍幂房,篱边菊影自婆娑。追思往事浑如梦,敢以《皇华》续《蓼莪》?”。到乾隆甲申年,吕恒谦的孙子吕燕昭去河南,又路过圆津庵,见壁上墨迹犹新,即和诗云:“驿柳参差晓翠匀,寻幽萧寺不辞频。非关此地林泉胜,犹见先人手泽新。风木兴怀追往事,莺花如旧正阳春。他年重过长安道,取次纱笼拂壁尘。”事隔百年,诗题三代,称为德门佳话。远不止于此,圆津庵无数的题壁诗中,含载着无数历史名人的陈年旧事和文人情怀。

   圆津庵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很值得我辈去关注,去发掘,以便让人们全面了解这一璀璨的历史瑰宝。    

来源内丘文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