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肯定想不到,这些身体部位也怕冷

 谷山居士 2019-12-29

天寒地冻对于身体是一次考验,我们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抗寒能力比较弱,受寒后可能引起疾病。因此,天冷的时候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鼻子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在一般情况下,肺气和则呼吸利,嗅觉灵敏,声音能彰。《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如果外寒袭肺,导致肺气不能宣发,则可能引起鼻窍不利、鼻塞流涕、喉痒喷嚏、语声重浊、嗅觉异常等。所以气温骤降时,中老年人出门一定要做好鼻子的保暖。


外出时宜先按摩鼻子:将两手拇指摩擦生热,先用拇指外侧沿鼻唇沟上端,在鼻翼两侧上下按摩 60 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凹陷中的迎香穴 30 次左右。如果在寒风中行走,最好戴上口罩,并每隔 10 分钟左右就揉几下鼻子。还可以每天早晨用凉水洗脸,或将整个面部直接浸泡在凉水中,需呼吸时离开水面,如此反复 5 ~ 10 次。每天坚持,可起到防止外感及鼻炎的双重功效。

如若发生鼻窍不通之鼻炎,可用芙蓉叶、白芷、辛夷各 15 克,细辛 1 克,冰片1 克。共研细粉,贮瓶备用。用法:先将鼻腔内的分泌物用药棉擦拭干净,再取适量药粉吹入鼻腔,每次吹 2 ~ 3 下,每日吹 3次。具有散风泄热、宣肺通窍之功。

耳朵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若人体肾精充足,则耳骨坚、肉丰满;若人体肾精不足,则耳部干瘪,软弱多褶。耳朵血流量少,是最怕冷的器官之一。

给耳朵防冻的保护措施,就是在外出时戴上耳罩,或用围巾遮住耳朵。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也可以用手搓搓耳朵,让耳朵快速回暖。平日可揉搓耳朵,每次 30 ~ 50 下,每天2 ~ 3 次,以达到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增加耳部抗寒能力的作用。

胃部

中医认为,胃居中焦,在上腹部整个胃体所处的部位称为胃脘。胃主受纳、主降,腐熟水谷。若胃受寒,则可能出现胃痛绵绵,泛吐清水,或脘胀疼痛,持续不停。感寒或饮冷后症状加重,可出现怕冷喜热,得温稍舒,或见呃逆,或兼有大便溏薄、四肢不温等表现,病程较久。


冬季是胃病的高发期,胃不好的人应少吃滋补之物,否则不但强壮不了身体,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最好多吃温软、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尽量少吃多餐。一定要远离肥甘厚味,还要戒烟少酒。

同时,可配用中药兜肚来治疗胃寒。

中药兜肚配方:荜苃、干姜各 15 克,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各 10 克,大茴香 6 克,艾叶 30 克。

加味:气虚较著者加党参、生黄芪各 30 克;中气下陷者加柴胡、升麻各15 克;气滞者加香附、佛手、炒枳壳各 15 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柔软的棉布折成 20 厘米见方的兜肚形状,内层铺上少许棉花,将药末均匀撒上,外层加一层透气良好的棉布,然后用线密密缝好,防止药末堆积或漏出,日夜兜于胃脘部,以 1 个半月为一疗程。如未痊愈,须更换新药续兜一个疗程。

心脏

《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为血液循行的隧道,营血行于脉道中,全赖心脏的功能,使之周流全身,濡养机体。气血瘀阻可见心悸、怔忡、真心痛等。在寒冷的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加之气候干燥,人的生理机能反应迟缓,时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从而加大了心脏的负荷。

据研究发现,每当气温降至 7℃时,患急性心衰的中老年人数会增加 2 ~ 3 倍;当气温低于 4℃时,因心脏病而发生的死亡人数会成倍增加。专家提醒,特别是心脏不好的中老年人,遇到寒流或大风、大雪天气时,应采取防护措施,比如多加一件棉背心以暖心。

增强心脏抵御寒冷刺激的能力,对保护心脏功能和减少心脏疾病大有益处。即使没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在寒冷的刺激下也很容易突发心肌梗死。这是因为气温降低时,人体内肾上腺素释放过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挛缩阻塞。

据研究,降温时人体内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全血容量、毛细血管弹性等均有明显改变,心血管系统变得非常脆弱。突然的寒冷刺激也会促使心率加快,令心脏的工作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心肌缺血、缺氧则易引起心绞痛。因此,中老年人要懂得劳逸结合,要在天冷时适当增加衣物被褥,并减少外出。在饮食上适量控制食盐量和脂肪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避免情绪激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心脏,提高心功能,顺利度过严寒。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