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智能人做超人 2019-12-29

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碗鸡汤,而是心的“解剖”


“你小时候欺负过别人吗?

“你小时候被别人欺负过吗?

一部《少年的你》,让校园霸凌迅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暴力、欺侮、嘲讽、排挤……135分钟的电影里,集中了一个孩子在少年时代可能遇到的种种残酷。

「霸凌」,是指侵略性的、反复的、力量悬殊的行为,不是小孩间的“玩笑”“恶作剧”“淘气”。

电影中,主人公陈念被同学们漠视、围殴、恐吓,甚至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其定义为“同伴间的暴力”,包括在身体、言语、人际关系等方面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

当大人们在感慨成人世界的弱肉强食时,也别忽略了校园里倚强凌弱的黑暗。

校园霸凌,可能毁掉一生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全球18个国家10余万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2/3青少年遭受过欺凌,1/3认为被欺凌是正常的。

被欺凌人群中,40%以上因害怕或羞耻没有告诉任何人;1/4不知道应该告诉谁。

中国人民大学追踪调查显示,语言欺凌占49.6%,社交欺凌占37.7%,身体欺凌占19.1%,网络欺凌占14.5%。

  • 霸凌会造成孩子长期的、无法泯灭的心理问题

童年霸凌伤害会让孩子长大后心智、体能与认知都呈现贫乏状态。

生活在暴力阴影中,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有的学生因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

  • 霸凌对受害者的影响还可以是生理性的。

由霸凌行为引起的压抑、抑郁、焦虑会对孩子大脑产生严重影响,包括杏仁核(与情绪有关)过度活跃、海马体(与记忆有关)变小、纹状体(与运动有关)联结减少、奖励刺激反应降低等。

同时,欺凌行为给他们造成不良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成年后,他们可能会侵害弱者,甚至虐待家人、进行抢劫。

对施暴者而言,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校园霸凌的3个特点

汤永隆表示,国内的校园欺凌有三大特点:

1. 周期性、季节性

正如电影中,陈念遭到欺凌的时间正值高考前、毕业季。

校园霸凌在下半年的发生率高于上半年,开学季、毕业季及节假日是学生宣泄压力的高峰期,也是校园欺凌高发时段。

2. 地域性

中南大学发布的《全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校园欺凌呈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分布形态。

中部地区的河南、山东作为考试大省,学生压力大,校园欺凌发生率最高(46.23%)。教学楼、寝室、食堂、操场等是高发地点。

3. 性别差异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欺凌者大多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且以男生居多。事实上,女生、成绩好、家庭背景好的加害者比例更高。

电影中的魏莱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家境优越、成绩名列前茅,却是整场霸凌事件的主导者。

汤永隆表示,这与学校体制有关。学习成绩是重要评价体系,也是老师、家长、学生的主要价值观来源。高压的学习环境,需要释放渠道,欺凌作为“减压方式”在学生中大行其道。

“为什么他们要欺负我”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被校园欺凌的阴霾笼罩?这主要受个人和外部因素双重影响。

No.1

个人因素

◎外表

调查显示,偏胖和偏瘦学生遭校园暴力侵害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

“美即正义”的观念在学生中广为流行,如果某个学生有身体缺陷,会被无限放大。

◎性格

3种孩子特别容易成为被欺负对象

1.懦弱,被欺负时通常默默承受、不反抗。

2.暴躁,这些孩子情绪易激动,人际关系和成绩较差。

3.不合群,欺凌者会分辨出不合群或者因身体因素受到孤立的孩子。

他们挑“软柿子”捏:先欺负一下试试,如果受害儿童不反抗或者没什么后果,留着慢慢欺负。

No.2

外部因素

方奕表示,社会环境是导致校园欺凌发生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比如影视剧中的某些暴力行为,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为校园暴力提供了恶劣示范。

另外,家长缺乏对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的学习与认知,孩子小的时候遭到拒绝、虐待,长大后也容易被欺负。

打工潮的出现,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脆弱、叛逆等心理,也是被欺凌的根源。学校、老师没有引起重视,只从表面上按照校规处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对校园欺凌说“不”

首先,遭遇欺凌时,想办法尽快走开。如果对方追逐,立刻跑向最近的人群。若实在不能避开,气势上不能软弱,传递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

一旦发现孩子遭到霸凌,建议家长和学校:

1.别“淡化事实”,不要简单地安慰孩子“这没什么”“这会让你更坚强”,更不能指责被害者“懦弱”“胆小”。

2.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与同伴“平等的能力和权力”,要让孩子拥有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耐和力量。

3.告诉孩子,没有任何人有权利伤害你或让你感到难受,所有不友善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4.给孩子信念:家人和朋友永远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和支持者,要懂得寻求父母的帮助。

对于霸凌者,家长和学校也应给予高度关注。

这些孩子常常是“被遗忘的孩子”,在家在校都不被关注,需要通过不良行为把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他们还是“无力的孩子”,曾经遭受虐待、家暴,或目睹家人之间的暴力,这些经历都给孩子带来恐惧感和无力感;

还有一些霸凌者是“被溺爱的孩子”,缺乏同理心,不懂分享,占有欲极强,他们往往不认为自己在霸凌,因为他们通常也是这样“霸凌”家长的。

除此之外,健全法律和倡导正向价值观也很重要。

  • 比如,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联邦预防欺凌委员会”,49个州发布反校园欺凌法,对校园欺凌行为加强刑事处罚。

  • 合力抵制暴力内容、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不一味退让、妥协。

帮助孩子发展社交技能,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才是预防霸凌问题的根本。▲

也许不好的事情不会马上消失

但能让更多人注意到

让更多的人思考

我们离解决问题就会更进一步

本期

心理智囊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 汤永隆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主任 迟毓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方奕

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 苏德中

康涅狄格大学教育学硕士 崔心宁

本期编辑:徐梦莲

版权声明:本文为《读心研究所》(微信号duxinyanjiusuo)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